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294KB ,
资源ID:793787      下载积分:11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937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可****】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doc

1、精品教育第四单元 比 例集体备课:孙金琳 徐随海 王峰 马斌 许伟 王聪慧 课题比例的意义课型 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力目标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重点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难点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教 学 预 设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预习检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

2、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合作探究二、新授 (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国旗图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

3、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

4、子。拓展提升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 )打对号。 10:2和35:42( ) 0.6:0.2和:( ):4和3: ( ) :和12:8 ( )总 结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作业布置做一做。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2.4 :1.6= 60 :40=2.4 :1.6=60 :40(或)=教学反思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课型 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情感目标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

5、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教 学 预 设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预习检测(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合作探究(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

6、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34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例1、(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

7、内项的积是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

8、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拓展提升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 5、8、15和24总 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作业布置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

9、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9和9:120.5:0.2和:1.4:2和7:10 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例1、2. 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4:1.660:40教学反思课题解比例课型 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力目标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情感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重点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

10、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教 学 预 设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预习检测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

11、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

12、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13、。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拓展提升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总 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解比例例3、解比例= 解:2.4=1.56=( )( ) ( )教学反思 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课型 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

14、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 问题。情感目标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关系。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教学过程教 学 预 设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预习检测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2)

15、出示表格。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数量/支12345678总价/元0.51.01.52.02.53.03.54.0问:你有什么发现?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3) 用字母表示:=k1)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2)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教学例2、(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4 / 7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

16、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2)出示表格。 杯子底面积/km1015202530水的高度/cm302015105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

17、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用字母表示:xy=k拓展提升教材49页2题总 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作业布置做一做 板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数量/支12345678总价/元0.51.01.52.02.53.03.54.0=0.5教学反思课题比例尺的认识课型 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

18、学习数学的乐趣。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教学过程教 学 预 设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预习检测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合作探究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

19、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12000000=1 :5000000拓展提升教

20、材56页1、2题总 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作业布置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比例尺的意义例1、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12000000=1 :5000000答:(略)教学反思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课型 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力目标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情感目标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重点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过程教 学 预 设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预习

21、检测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合作探究二、探究

22、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图)右面是北京轨道交通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km。 = =7.8400000 =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略) (2)出示例3 (指名板演)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20000=2(cm) (40000-

23、20000)=2(cm) 25000=2.5(cm)拓展提升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总 结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作业布置教材58页10、11题 板书设计比例尺的应用例2、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km。 = =7.8400000 =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略) 例3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20000=2(cm) (40000-20000)=2(cm) 25000=2.5(cm)教学反思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型 新授课备课人执

24、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教学过程教 学 预 设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预习检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

25、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26、。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合作探究二、探究新知。(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学生在方格纸上

27、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5、置疑。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二)感知图形的缩小。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

28、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2、交流评议。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拓展提升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总 结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作业布置教材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缩小教学反思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课型 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

29、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力目标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教学过程教 学 预 设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预习检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

30、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合作探究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8=2810 = =353、教学例6(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拓展提升教材64页6、7题总 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作业布置教材64页8题、9题 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8=2810 = =35教学反思-可编辑-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