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片段一:重庆渝中区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A因为上课迟到,遭到汪姓老师的责骂:“你不看看自己,又矮、又丑、又胖。你只能当一辈子老处女,你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羞愧交加的A掩面而泣,然后转身从楼上跳了下去 片段二:5月19日,双辽市服先镇五一村小学6年级13岁女孩陈亚楠下午放学回家后服下农药,经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尸体被火化后,家长在女儿日记上发现了两页遗书,都牵扯到老师,其中一张遗书上只有“是老师她逼我的!”有学生和家长证实,老师确实批评了陈亚楠,还罚站了两节课,陈亚楠哭了两节课。 片段三:许多教师觉得直接责打学生太过血腥,也容易遭致学生反抗,于是把体育课上的一些动作“移植”过来
2、,如命令学生做50次俯卧撑、半蹲一节课、双手高举一个小时、站马步等,还有的进行罚站、重重地罚抄写作业等。 这样的例子很多,种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想要改变师生之间不和谐关系,我觉得应从班主任自身做起。一、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和学生拉近心的距离。作为班主任,要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教师要培养
3、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因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积极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关键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学生是很单纯的,我们要熟悉他们,就要进入他们的小小世界。所以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了解学生的语言,并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运用学生的语言。学生喜欢听的歌,我也试着去听;学生喜欢的电视片,我也争取去
4、看;学生喜欢收集的东西,我也收集一点,在课余时间可以和他们讨论一下。这样我和学生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言。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对老师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陌生。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关心,尤其是这一学区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多,留守的孩子也比较多,他们缺少关爱,性格有更多的缺陷,教师应更多地去关爱这些孩子,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使学生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年多来,气候突变时,我会自然地提醒学生增减衣物;节日到了,互道一声节日快乐,共同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学生病了,要打个电话通知家长把孩子接回家;住院时会到医院里去看望;学生病假回校,要能主动为他补课这些虽然是
5、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的。我们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一次我病了,平日里的“捣蛋鬼”会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我的肩上,其他孩子也会劝告大家“老师不舒服,都老实点。”那时,我心里暖暖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就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神奇的效果。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尊重比爱更为重要,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
6、平等,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尊的存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落认为,人的五种需要(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教育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人格上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如果老师总是在学生面前自以为是,体现出所谓的“尊严”,那就永远也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一定要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坦诚换取信任。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 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
7、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与学生沟通,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一切。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心胸豁达,一视同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我讲你听”的陈旧的教育方式,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来了解自己,完备教师的
8、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班级一位男同学,一次逃课,我很平静,找他问明原因,他说他没逃课,下课才出去,直觉告诉我他在说谎,我在班级询问了几名同学他是否在班级上课,事实证明他的确在说谎。在事实面前,他终于承认了,我问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怕管不住自己影响课堂纪律,他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好,我就相信这个理由!我说:“你为班级着想,从班级的利益出发,你舍小我成全大我,真是英雄!老师佩服你!可是你想过吗,班级少了你还完整吗?你真的是为班级着想吗?”这时,他低下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当天放学后,他就用暴力解决了我班另外一个同学,警告他不
9、许再猖狂,还威胁他告诉老师后果自负。第二天,我又把他叫出班级,先听听他是怎么说。他说被打的同学总是欺负弱小,上课也总是扰乱课堂,看他不顺眼。这个理由我相信是真的,对他说:“你真是男子汉,打抱不平,敢作敢当,他身上缺点那么多都让你发现了,你还想帮他改正缺点,真是好样的!”说到这,他试探性地抬起头看看我,又低下了头,说:“老师,你就别埋汰我了我”我接着说:“你做了很多好事,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但是好事你没做好,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不该打人!”“对!就错在你用暴力解决问题!你说你讨厌他,因为他欺负弱小,可是你做了一件你自己最瞧不起的事欺负同学,另外,你想帮助他改正错误,不需要警告,而是真诚地开导他
10、。”“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会管住自己的拳头的。”“以后遇到什么难题,寻求不到方法,来找老师,好吗?”他点了点头,主动向被打同学及家长承认了错误。另一名男同学,相当顽皮,无法无天,上课说话,跟老师顶嘴,不完成作业,经常打架。他父亲曾这样说:“他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找家长,都不知道是我上学还是他上学!”刚接触他的时候,我的确不喜欢这个男孩,因为他身上暴露的缺点真是太多太多了。直到那一次大扫除,他负责的部分打扫得非常彻底,不留死角,他倒水的时候发现我班分担区的下水管堵了,他蹲下来,直接拔下水管,伸手去掏里面的堵塞物,又把水管安好。他很专注,也很自然,并没发现我在注视着这一切,然而此时,我的心被震撼
11、了,于是大扫除结束后,我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夸他不怕脏不怕累,热爱劳动并且多才多艺,我第一次发现他脸红了,微微低下头。从那之后,班级的各项劳动他都积极参加,并且成为班级的“免检单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因此,要建立良好的
12、师生关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尊重学生的权利。三、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微笑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一旦自己有过失,要敢于承认,有错必改,做好学生的表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