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枣阳一中 赵云一、教学内容的分析1. 教学内容及功能【指导思想】理论研究的价值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教材作用】发展认识体现在:通过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建立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新认识。指导作用体现在通过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知识内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2. 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角度描述沉淀溶解平衡。能初步运用沉淀溶解平衡解释
2、简单的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AgCl沉淀转化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平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体验化学学科实际价值。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的建立【教学难点】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方法的选择1.学情分析学习者为高中示范校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学习能力,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和溶液中其他离子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即将开展的学习活动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3、2.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与问题讨论相结合;(2)问题解决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实验探究】1.向盛有3ml 0.1mol/LNaCl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同浓度AgNO3溶液观看与思考设置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更直观的认识。2.向探究实验一中生成的AgCl白色沉淀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问题】黑色沉淀是如何生成的?Ag+从何而来? 小声议论。通过鲜明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形成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续上表)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回忆溶解度回答绝对不溶的电
4、解质是没有的【建立模型】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自主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的模型:在饱和AgCl溶液中,当v(溶解)v(沉淀)时,建立溶解平衡AgCl(s) Cl(aq) + Ag(aq) 由学生与老师概括实验现象并分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分析,深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反应的实质【巡视指导】学生展示1平衡定义。学生展示2平衡表达式:书写要注意的地方,练习CaCO3,Mg(OH)2学生展示3平衡的特征。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给以适当补充学生活动完成学案中的例题表格,并交流检测学科知识。归纳提升师生互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
5、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大胆推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推理能力。讲5、生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反应的限度对于常见的化学反应来说,0.01 g是很小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了。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时,沉淀达到完全。解答课前的疑惑,学以致用随堂练习1、下列有关AgCl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gC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Cl-B. 在AgCl饱和溶液中,AgCl没有再溶解了C. AgCl是一种难溶物,所以是弱电解质D.在AgCl饱和溶液中,AgCl生成和溶解不断进行,但速率相等 2. 探究龋齿形成及防治原理,为什么吃
6、糖容易引发蛀牙?含氟牙膏对保护牙齿是否有帮助?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起着保护牙齿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Ca5(PO4)3OH(羟基磷酸钙),它是一种难溶电解质;Ca5(PO4)3OH(s) 5Ca2+(aq)+3PO43-(aq)+OH-(aq)已知:、残留在口腔里的糖类会发酵产生H+;、F能与Ca2+及PO43-反应生成氟磷灰Ca5(PO4)3F,该物质比羟基磷酸钙更能抵抗酸的侵蚀。感悟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沉淀溶解平衡,了解到难溶电解质也存在溶解平衡。并在前面所学的几种平衡的基础上一起探究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和影响平衡移动的几个因素。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解概念,掌握特征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获得思想上的提升作业布置科教频道我爱发明寻找灵感。查阅网络,学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板书设计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电解质的溶解性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定义:一定条件下,当沉淀溶解和沉淀生成速率相等,固体量和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沉淀达到最大溶解,形成饱和溶液,即建立了一个平衡,我们把这种平衡称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 2.表达式 AgCl (s) Cl(aq)Ag(aq)3.特征 逆、等、动、定、变4.影响沉淀溶解平衡因素(1)内因(决定因素)(2)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