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的盐(第3、4课时教案)
实验:粗盐的提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粗盐提纯的方法。
技能目标:学习过滤器制作,练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实验操作。
情感目标:能积极动手实验,具有合作探究精神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实验中安全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练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过滤器制作和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下的合作探究学习(2人一组)
教学用具
1、课件一个
2、教师演示用品:(1)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2、 (2)过滤器的制作用具一套(滤纸、漏斗、剪刀、滴管)
3、学生实验用品:粗盐、蒸馏水、天平(砝码)、10毫升量筒、药匙、酒精灯、火柴、铁架台(铁圈)、烧杯、蒸发皿、滤纸、漏斗、剪刀、滴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展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生:观察并讨论回答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师:课件展示海水晒盐、盐湖、盐井的图片(或录象片段),简述粗盐概念:含有杂质较多的食盐。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
师:板书课题:粗盐的提纯。
(二)确定
3、活动探究方案
生:分组阅读(P23页)和思考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
①粗盐中有哪些杂质?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交流讨论结果:
全班交流,互为补充,形成方案。(教师根据问题,及时指导,及时评价。)
师:①教师示范制作过滤器[资料:过滤器的制作(视频)]。
②简要讲解实验步骤和说明注意事项:
(1)溶解 (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起什么作用?),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
4、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称取粗盐/g
剩余粗盐/g
溶解粗盐/g
5.0
(2)过滤 (播放视频) :如右图所示,过滤食盐水。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
(3)蒸发 (播放视频):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如左图所示,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以防液滴飞溅.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
5、.将提纯后的氯化钠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溶解粗盐/g
精盐/g
精盐产率/g
③投影:过滤器制作和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三)学生活动
生:①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②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师:提出疑问:有的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有的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生:讨论: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
6、改进?
生: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四)教学小结
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五)问题拓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
(六)课后作业
按要求写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