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号:209231042143) 李连东 【摘要】网络语言因其新奇怪异、富有创造力的特征征服了广大学生,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形式,对学生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写作;影响 镜头一、学生作文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 在与同事中的语文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在最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网络语言,如一个初中生在某次作文中写的一段话:我只是一只菜鸟(初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一新生),一晃三年,已是初三的大虾(能够熟练上网
2、的人,这里指初三老生)了。在我的主页(这里指学习生活)上找不到“欢乐”。铺天盖地的练习,折腾得我毫无办法。我真想趴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木马、黑客的程序。这里指不做练习的想法),让练习远离我。真羡慕初一的菜鸟,他们可以在操场某个聊天室,畅谈自己。7456(气死我了)……。除此以外,甚至连一些类似“:)”(笑脸)、“o_o”(戴眼镜的人)的符号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了。这些网络化语言的使用,给多少年来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写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但也对一直以来在学生写作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正规书面语言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镜头二、50万篇参赛作文因涉网
3、络语言落选中学生作文赛 据媒体报道:在一场参赛者多达100余万人次的全国性作文比赛中,曾有至少50万篇参赛作品因使用网络语言而在初选中落马。究其原因,这50余万篇参赛作品无不是在文中使用了诸如“囧”、“偶”(我) “努力ing”等的网络语言。“并非是我们排斥网络语言,甚至有些网络语言还挺有意思,但更多的是用网络语言写的作文不忍卒读。”组委会成员祝玖宏老师如是说。语言运用清楚、活泼是该届作文比赛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参赛者用网络语言写作时,随意性强、错别字较多、有些用语啰嗦且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让人不知所云。“这些作品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 透过以上两个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已深深
4、地体会到网络语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然改变了广大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也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说话和写作方式。在他们的日记、周记里,甚至作文里面充斥着大量“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它”的大杂烩式的网络语言,可以说,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 一、网络语言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曾表达过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他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是啊,当学生们在网络语言的新奇中把粗俗的网络语言当成有个性,把怪词、别字当作了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变成了调侃,我们不得不承认网
5、络语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写作习惯。主要表现在: 1.学生作文中大量错别字的出现 一位有着多年网龄的“网虫”把网络词汇语言概括为“网络词汇=汉字+数字+符合+外文+其它”。如今已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同音或谐音字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偶”替代“我”;用“斑竹”替代“版主”; ②、用字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MM”替代“妹妹”; ③、用数字谐音代语。例如:886(拜拜了);4242(是呀是呀); ④、用动物名称指称人或事。例如:“恐龙”是丑女的意思; ⑤、新造词语。例如:“东东”是指东西;“PK”是指较量; ⑥、用符号表示情态。例如:“(―-―)
6、表示神秘笑容。“(Zzzz……)”表示睡觉; ⑦、用形象说法表达意思。例如:“拍砖”是批评、点评的意思;“灌水”是指发些无关紧要的帖子。 看得出,网络语言新奇怪异,对学生颇有诱惑力。而且,学生追求猎奇、讲求快捷、刻意创新、张扬个性的心理,令到他们觉得网络语言具有非常大的魅力,他们争相运用网络语言作文甚至对其发展推波助澜。如“偶今天心情很好,一天早喊醒呼呼的GG 一起上街,我非常稀饭和GG在一起,我们吃完KPM后去200玩……”,这样的网络白话文总是让老师家长们不知所云。而当这些网络词汇不分语境、不分类别、杂乱无章地涌现在学生作文中时,对传统、规范、标准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冲击,给汉语言发展
7、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08年开始,作文中的错别字已经成为高考作文中的一个失分点,一个错别字就要扣去一分,这类错误是那些已经把网络错字当成日常用字习惯的学生所不可避免的。 2.使用词语的畸型变异让作文目不忍睹 网络语言中,词汇变异是主流。网络语言大量利用字母、数字、符号表达意思,任意改变构词语素的意义、书写方式和读音,写出的作文让人难以接受。如:“反对”叫“拍”,“惭愧”叫“汗”,“吃惊”叫“寒”,“好看”叫“养眼”,“提意见”叫“扔砖头”,“3X”表示“thanks”(谢谢),更有甚者,不少中小学生喜欢在作文中用“TMD”“TNND”等脏话缩写来显示自己的性格,或者故意在文后多加几个
8、^-^、【:-(】表情符号以显高超,等等,五花八门,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作文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 网络语言随意的成分太大,存在着大量的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现象。网络语言多是短句,具有非语法性的特点,“有字无句,有句无篇”,生搬硬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导致作文中出现大量诸如:“我走先!”、“我汗”、“真雷人”等的句子。造成学生对句子构成成分的模糊,词性概念的异化。这种现象使得目前已经淡化的语法教学更是如入水火之中,教师教学难度进一步的加大。在作文中出现类似的句子,会影响学生正确地表情达意,造成句法成分残缺、词性的变化,规范的语言被所谓的幽默调侃取代。部分教师由于年龄以及生活工作条件的
9、差异,很难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语言,他们根本搞不清学生写的是什么意思。这无疑是阻断了中小学生学习、形成语言能力的途径,使学生们缺少了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形成独特情感体验的复杂意识过程。 4.作文表意的模糊化 学生在作文中极力模仿或乐此不疲地引用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以表示自我的个性,殊不知正是这样,反而千篇一律,落入了俗套。如写道“相遇”,说成:“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写到“珍惜”,就是“曾有一份×××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一样的句式,相同的口吻、固定的表情传递出来的不会再是独特的生活体验,从
10、而失去自我,难以表达完全属于个人的真实感受。 另外,网络语言更新快、稳定性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流行语,还未等大家都接受和使用就遭淘汰,新的网络词汇取而代之。这使得充斥了网络用语的写作一时间只能让很少的一部分人理解,削弱了语言表达、交流的功能。 5.文化审美由雅文化走向俗文化 网络语言的简单直接破坏了作文的内涵和美感。如孟浩然《春晓》网络模仿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将男踩死”(江南才子)、“四裤全输”(四库全书)、“大痔若鱼”(大智若愚)、“不醉乌龟”(不醉无归)等等,这些俗文化无不代表着学生的审美疲劳,预示着思想的颓废、积极情操的瓦解!汉语粗俗之风
11、弥漫于写作空间,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充斥着学生的写作。人们越来越担心丰厚而典雅的中华古老文化是否会被这种俗文化所取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 二、网络语言的类型分析 要研究规范网络语言的应对策略,我们还必须从网络语言的产生及网络语言的特点开始。 网络语言的具体所指并不很确定,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互联网中所出现或涉及的所有词语都视为网络语言,如浏览网页、发邮件;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可把活跃于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的一些较有特点的网络用词视为网络语言。 我们这里所指的网络语言是从狭义角度来看的那部分网络用词,大致相当于现行语
12、言中的“口头语”。这类网络语言从构成方式看,有以下几种类型: 1.符号图形类。包括QQ表情、图片,以及利用键盘上的字符连成的符号组合。如:^-^(微笑),:D(哈哈大笑)。 2.谐音替代类。包括拼音、数字、汉字、英语以及其外语的谐音代替。如U2(you too你也是),8174(不要生气),大点化(打电话),TAXI(英文单词出租车,谐音表示“太可惜”)。 3.缩略简称类。包括汉字缩略,如:“可爱”指可怜没人爱;拼音缩略:MM(美眉、妹妹);英语缩略:GF(girlfriend女朋友)等。 4.会意类。“0001000”表示我很孤独,“S”表示拐弯抹角。 5.转义借称类。青蛙(不讨人
13、喜欢的男性),灌水(指乱发大量帖子)。 三、网络语言的流行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游戏色彩,带有戏谑的风格,这种活泼可爱的表达方式,拉近了网络交流者之间的距离,这类词语的使用与年龄和心态密切相关,是年轻人比较喜爱的网上表情达意的方式。那么是什么使网络语言具有如此魅力?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主要如下四大特点: 首先,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在网络语言中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事实上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
14、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对于以前拨号上网或是现在网吧上网来说,更重要的是节省了上网费用。 其次,挑战传统,崇尚创新。为了考试、升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了学生太多的限制。预先设定一些可以通过语言传达的,作为习作者所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机械地要求放弃个性差异和个人情感而趋同。以一凑二抄三套的模式去训练学生作文,把学生放在一个远离生活的平台上,写作内容脱离实际,学生难有真情实感。在这种缺乏写作动机为作文而作文的情况下,一些网络不良情绪就有机可乘,颓废的宣泻、虚幻的梦想、无名的落寞……就成了作文的情感主流。 第三,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虽然我国网络已进入大众时代,但事实上大多数网
15、友仍然是年轻人。网上真实的或自称的美女、帅哥数不胜数,你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网络语言成了网友展示其个性的最好的工具,风趣幽默、新奇的网语自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在网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大侠”,而不愿“自甘堕落”为“菜鸟”。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学习网络语言,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学或者只要你心态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面对这些网络化、粗俗化、西化的网络语言,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代语言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从社会对语言的需要
16、来看,还是从语言自身的发展来看,语言规范化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要求语言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如果没有一种统一规范的语言,一味的标新立异,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荒诞怪异的语言倒是真会成为洪水猛兽,泛滥成灾,那样的话就会给科学的发展、文化的提高、教育的普及等等方面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四、规范网络语言的对策 既然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严重污染了传统汉语。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规范汉语的使用,让语言的稳定性得到传递。所以在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排斥网络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在正式场合不使用网络语言。这是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
17、学生正处于打基础(语言素养的基础、科学素养的基础、完善人格的基础等等)的时候,如果不对网络语言尤其是那些品位低下,乱造的词语加以规范、引导和控制,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对科学精神的培育、对健美人格的养成,均很可能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者。 1.要增强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当前,世界汉语热正在持续升温,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到3000万。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就矗立着这样的广告牌:“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
18、和饭碗。” 汉语,被唐诗、宋词、元曲等典雅的文学样式不断擦拭,温润过我们诗意心灵,照亮过我们文化期待的古老而优美的语言;汉语,带领我们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的母语,承载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难道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不值得我们自豪吗? 2.要认识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有其特殊的场合 网络语言产生于相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在这里变得隐蔽,网络语言成了他们在网上交流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符号,也成了他们表现自己个性的唯一途径。网民尤其是中小学生这个网络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他们不断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网络语言,并且非常迅速的传播、流行开来。
19、但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语言只适用于网络交流这一特殊的场合,对网络语言不分场合的使用会给学生的写作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因此,使用网络语言,分清场合是关键。有的网友曾打过非常形象而恰当的比喻:网络语言就像休闲服,正规语言就像西装礼服,人们会知道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的。既然如此,网络语言就应只在网络这一特定场合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是正规语言较好。这不失为理智的选择。 3.遵循教育的民主性、开放性、延缓性、成就性及个性融会贯通原则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仅限于网络环境。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因此,我们在看到网络语言引发的语
20、言文字应用的问题同时,也应看到它对语言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健康的语言文字运用观。 语言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语言中的一部分在经过时间的考验被人们接受后是可以进入基本词汇的,是人们的创新使用,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现在,已经有一些网络语言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接受,成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充当了新的词汇。不可否认,一些好的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一种改进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4.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干预手段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学习传统汉语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反复性地使用不正规的网络语言写作
21、有可能导致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分辨不清孰是孰非,或许会一直将错误进行到底,所以在面对他们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教导学生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来写作。 对于中学生群体中不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应采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法。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网络语言,辨析网络语言的属性,及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将网络语言和正常的作文教学加以区分,限制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以及正规的语言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引导中学生重视正式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严谨性及合理性的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让中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 5.鼓励青少年学生多
22、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语感,指导他们学会品味作品中的优美又富有个性的语言,让他们能自主地摒弃一些会在文中引起歧义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欣赏传统美文,阅读经典著作,特别是列入中、高考必读的篇目。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语言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语言规范的推行,一般不是或者主要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加以调整的过程。作为学生,也应该在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有所区分,要端正上网的动机,千万不要雾里看花,要用一双慧眼,把网络语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正确掌握它、利用它、发展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把不好的网络语言从自己的写作词
23、语中剔除掉,打好写作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3]吴锡平.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N].中国教育报,2006-4-13,(7) [4]韦晔,何晓丽.网络语言,分清场合是关键[N].南京报业网,2005-4-27 [5]殷文静,史婷婷.网语负面影响汉语?专家市民激辩:宽容还是扼杀[N].江南时报,2004-12-20,(22) [6]芮绍华.我看网络语言[EB/OL]. [7]丹妮.使用网络语言,分清场合是关键[EB/OL].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