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 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拆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2、 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谈话:张小楠是个有心人,她每年生日都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制成了统计表。(出示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小结: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张小楠每年生日时的身高是多少
2、厘米。后来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导入课题:你们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二、 互动新授1、 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能找到吗?(能)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1)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岁到时12岁,她一共长高多少厘米?(2) 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哪一年张小楠的身高增长得最快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汇报。汇报预测:(1)
3、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逐年增高,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28厘米;(2)10岁那年身高增长得最快,因为10岁那年折线坡度最陡;(3)只在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结予鼓励。想一想: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更能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师生总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和纵轴后再进行描点;(4)标注数据;(5)填写制图日期。3、 制作折线统计图。谈话:课前我们收集到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
4、体检的身高数据,要想了解自己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可以先填写统计表,再将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教师展示部分学生制成的统计图,同桌互相评价并订正。观察自己的统计表并思考: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你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从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你的身高增长最快?学生小组交流。提问:全班同学中,谁的身高增长得最快?身高增长最快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全班交流。追问: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三、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1题。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一位病人某天723时的体温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习题)提
5、问:(1)病人的体温在哪个时间段不断上升?从几时到几时上升最快?(2)病人体温从几时起开始下降?从几时起趋于平稳?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追问:从图中你还知道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3:00病人体温最高,达到39.5度等等)四、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学会了绘制折线统计图板书:单式折线统计图1、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2)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 折线统计图的结构:(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和纵轴后再进行描点;(4)标注数据;(5)填写制图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