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凛冽、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3、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4、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5、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充分诵读,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合作研讨,更深品味深层内涵。赏析、积累优美词语。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纷纷扬扬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更催生成一篇篇凝结情思的华彩美文。1924年岁暮北京的一场落雪,鲁迅先生
2、破例地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颇富诗情的文字,18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文题、作者)二、解题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这本集子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的题辞以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三、诵读,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全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疏解字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3、教师指名学生诵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1)用
3、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明确:以“隐约着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富含生命力的比喻,一实一虚,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江南的雪是色彩斑斓,明艳秀丽的。雪野中洁白的背景下,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白中带青,磬口梅花的深黄,杂草的冷绿以及雪罗汉的“洁白”“明艳”“闪闪生光”与博识人们眼中单调的暖国的雨相比照。(3)本文写雪罗汉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那么其中蕴蓄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集
4、中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特质。生动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又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4)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那么它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作者称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者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文中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四、深层研读,品味内涵 1、学生集体朗读全文(提示:女同学诵读江南雪的前三语段,尽现其温婉恬静的
5、美感。男同学诵读北国雪的后三语段,读出雄浑峻伟的气势。) 2、合作探究:文章在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承接两者之间嵌入一个“但是“的意味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最为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6、 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的体现。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妙的语句。五、课堂小结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更体现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所以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美景、美情相得益彰。板书设计雪 鲁 迅暖国的雨 单调礼赞独立与张 江南的雪 丰富多彩之美扬的个性精神 (“滋润美艳之至”) 雪罗汉(未经磨练,不能长久)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