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越伏波信仰历史变迁的差异性比较研究李晓斌刘盛祁摘要:历史上中国王朝以国家在场方式整合伏波信仰通过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过程使其下沉到地方社会形成国家与民间温和互动的神政系统并使之有效参与到地方基层社会治理 在这一过程中伏波信仰的内涵从安澜济川、消灾佑民向捍卫边疆演进构建起其作为国家在场符号的象征性 越南的伏波信仰具有明显的场景性特点 此外因没有形成与国家权力借力的权力网络未完成合法化、行政化的过程只在特定华人社会和村落保留了消灾佑民、安澜水神的功能 因此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建构的差异是影响中越伏波信仰差异的重要因素关键词:伏波信仰 场景性 差异性 国家在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明清
2、时期大一统思想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作者简介:李晓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盛祁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伏波信仰是历史上存在于湘西地区、两广地区、海南地区以及越南北方部分地区的民间信仰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中国与越南伏波信仰的发展程度、内涵皆不尽相同 与越南伏波信仰在历史上逐渐被消解、质疑直到最后消失相比中国国内伏波信仰阐释多元、性质多重 从唐中期被王朝赋予合法性开始在封建国家祭祀系统中的地位、影响、作用不断提升并在正统化的支持下地方化至今仍活跃于广西地区关于伏波信仰的研究杜树海、藤兰花、王元林等学者围绕信仰祭祀圈、仪式功能、国家与地方的互
3、动等方面已形成一些成果但比较视野下中越伏波信仰的差异性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因而本文在长时段梳理伏波信仰历史变迁进程的基础上对中越伏波信仰进行比较探讨造成中越伏波信仰差异性的深层原因一、中国历史上的伏波信仰变迁伏波将军马援在由经典历史人物向神灵转化的过程中国家、地方共同参与伏波神这个象征符号本文所讨论的伏波信仰是以马援为崇祀主体之伏波信仰以路博德为崇祀主体之伏波信仰在国内影响较小在越南亦未产生故不做主要讨论相关研究成果参见杜树海:神的结盟 广西漓江上游流域马援崇拜的地方化考察民俗研究 年第 期第 页滕兰花、袁丽红:清代岭南地区伏波庙地理分布与历史记忆广西民族研究 年第 期第 页王元林:明清伏波神信仰
4、地理新探广西民族研究 年第 期第 页杨洪林:从国神到家神:武陵地区伏波信仰变迁研究广西民族研究 年第 期第 页等等的塑造 国家和地方的不同需求正统化、地方化两个进程的同时并存使伏波将军马援成为一个类似于杜赞奇所谓的“复刻符号”这是伏波信仰的神职神格具有多元性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神职神格多元的象征符号在历史上伏波信仰的司职和形象不仅有忠义功臣、南征军神还有消灾佑民的安澜水神 伏波信仰从消灾佑民、安澜济川的地方性本色信仰发展为具有王朝国家基层社会治理功能的正统神衹 这一过程是伏波信仰为适应国家与地方需求而不断推进正统化与地方化的结果(一)两汉至唐 伏波信仰的合法性基础建构东汉章帝时期伏波将军马援获平
5、反并追谥“忠成”到东晋开始大量出现与马援相关的铜柱、马留人传说 这为唐初期正式成形的伏波信仰提供了基础和崇祀素材唐代前期伏波信仰正式形成 据刘餗隋唐嘉话大唐新语:“狄内史仁杰始为江南安抚使以周赧王、楚王项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吴夫概王、春申君、赵佗、马援、吴桓王等神庙七百余所有害于人悉除之”狄仁杰奏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刘氏唯列九所其所列出的是在民间影响较大的信仰说明至少在唐前期伏波信仰在民间就已广泛分布 马援完成由人到神之转变只不过此时是以淫祀身份出现 但马援生前忠义、军功政绩卓著符合儒家经典品德和礼记祭法的祭祀标准因此具备从淫祠身份转变为国家祭祀的基础 建中三年(年)马援成为武成王庙配享六十
6、四将之一武成王庙即太公庙为唐褒扬历代名将而仿文庙系统设立属于朝廷祀典之中祀 这标志着伏波信仰在唐中期开始正式进入国家祭祀系统开启了其正统化进程伏波信仰的逐渐合法化为世俗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它在地方祠祀中的发展 唐中期以后武庙系统之外的伏波信仰就属于这种情况 唐末在基层社会中开始出现将马援建构为家族祖先的做法如楚王马希范称马援为烈祖以利于其加强对武陵地区社会控制之后在“移民说”的影响下武陵地区族群在家族化过程中也将马援建构为家族祖先以达到摆脱蛮夷身份获取政治资本的目的 地方祠祀是国家礼制与民间信仰的结合点代表着王朝国家意志之下限 上述伏波信仰的世俗化正反映了这一趋向唐代伏波信仰的世俗化过程由地方政
7、府主导但没有宋代敕封严格有序 例如乾符二年(年)桂林城内的伏波庙被敕封为“昭灵王”这可能与咸通八年(年)高骈收复安南、咸通九年(年)“庞勋起义”和桂州刺史鱼孟威重修灵渠都有关系故敕封为昭灵“昭灵”为显灵之意意义较泛化与宋“灵济”等明显专属指向性敕号相比反映了此时伏波将军的神性依然处于建构中唐还未能像宋一样熟练运用敕封对伏波信仰进行有效管理 地方官员是在一种“知识分子的虔诚”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参见杜赞奇:复刻符号:关帝的神话陈仲丹译张颂仁等编: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刘餗: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
8、年第 页溪州铜柱记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雷翔:民族自我意识与“祖先认同”建构 以土家族祖先认同中的“巴人”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王元林: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中的互动 以唐宋元伏波神信仰地理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苏堂棣:知识分子虔敬之实例 从盛唐至盛清的马援崇拜陈利英译陈利英:知识分子虔敬之实例 从盛唐至盛清的马援崇拜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第 页支配下进行管理背后承载的更多是李翱、李商隐等借崇祀伏波将军之忠义来安慰自己被贬谪的个人感怀伏波信仰
9、作为王朝国家的地方社会治理工具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总之伏波信仰在唐初形成不久便进入国家祭祀系统开始了正统化进程 但是与后代相比其影响力、作用和地位皆较低祭祀圈亦局限于桂北地区和湘西壶头山一带 因此这一时期伏波信仰虽取得了官方合法性但在唐代多变、松散的祭祀管理政策下尚未成为王朝国家管理地方社会的工具(二)宋元时期 伏波信仰的王朝国家基层社会治理功能构建宋元是民间信仰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地方祠祀成为国家祭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熙宁开始宋朝通过大规模地敕封来建立地方祠祀的统一秩序系统从而满足中央向地方社会推行王朝国家观念、教化民众的需求正所谓“锡命驭神恩礼有序”这为宋代把民间信仰
10、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加强伏波信仰基于地方性本色信仰的王朝国家基层社会治理功能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在两宋加强对民间信仰管理的大背景下伏波信仰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是:围绕王朝国家的需要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有效发挥其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功能首先在祀典方面宋代一方面延续唐代将马援作为朝廷祀典中的武成王庙的配享名臣另一方面将伏波信仰正式纳入地方祀典据宋会要诸祠庙载雷州、琼州、辰州马伏波庙皆被纳入其次在敕封方面伏波神亦履因灵验而被授予庙额、敕号敕封包括“自下而上”的因灵验求封和“自上而下”的审定、颁发两种类型所以我们看到颁给伏波神的庙额、敕号既有“灵济”“佑顺”这样与河川通济相关、反映地方诉求、体现地方特点的庙额、敕号
11、又有“忠显”“忠烈”这类体现王朝国家意识的儒家敕字正如宣和二年(年)雷州伏波庙在加封马援“忠显佑顺”时其敕封的直接原因是“雷州忠显王昔以智谋终殄金溪之寇即凭物以显灵况有功而当祀峤南万里遗爱犹存”如上所述两宋对伏波神同时纳入祀典、给予敕封使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高于一般地方神灵 两宋通常就用这一措施来把民间信仰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既强化对民间信仰的管理又适时发挥其在民间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北宋熙宁之战后宋朝恢复了与越南李朝的宗藩关系双方关系从战争向以博易场贸易为主的经济活动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伏波信仰从突显马援南征之功转向水神相关神职神格 保卫水路交通、掌管发展农业这样的地方社会诉求成为两宋伏波信仰的
12、重要内容并通过敕封制度予以强化其信仰功能的调整以及两宋王朝及时的敕封正反映了宋朝通过强化伏波信仰的地方性特点来加强对地方社会管理的意图与明清更注重形塑伏波信仰使其成为王朝国家统治文化工具有所不同宋代仍是以其民间信仰的内容为基础强调其民间信仰的“本色”内容与功能依托其本色功能来发挥“国家在场”的功能以此为基础纳入国家祭祀系统 故由下而上的申报与由上而下的敕封虽使其地位高于一般地方神灵但保卫水路交通等与地方社会息息相关的神职神格则始终是该信仰主要内涵 这也使伏波信仰在正统性之外具有更明确的地方性中越伏波信仰历史变迁的差异性比较研究徐松:宋会要辑稿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脱脱:宋史卷一百零五
13、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徐松:宋会要辑稿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有关宋代谥字规范参见苏洵:谥法王小红点校北京:语文出版社 年雍正广东通志卷六十四雍正九年(年)刻本第 页黄纯艳、王小宁: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三)明清时期 伏波信仰在边疆治理中国家在场功能的不断强化与前朝不同明朝在国家祭祀系统上刻意轻“神事”、重“人事”、革神号、正祀典是一种“以有神论形式实行的公共秩序规范演示活动”其要旨是在淡化神之“灵异”传达王朝国家意志以有功于地方社会 故在洪武三年(年)“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之称皆革去 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毋得致祭”洪武所颁诸司职掌
14、到任须知分别规定了礼部和地方官员对于地方祠祀的具体职责表明国家祭祀体系作为一种文化领域的社会管理体系逐渐完善清代国家祭祀系统虽然融入一些萨满元素但是在地方祠祀的管理上基本延续明代因此在明清王朝国家强化祭祀系统对地方社会治理作用的取向下随着对边疆和地方社会开发、管理的需要伏波信仰不断正统化 与宋元通过敕封来赋予合法性相比明清地方政府主要通过纳入祀典、修建祠庙和树立同祀神等方式加强王朝国家意志对伏波信仰的渗透形塑其成为教化地方、捍卫边疆的文化工具就纳入祀典而言正德明会典明文将马援列为湖广地方正神此外马援在康熙六十一年(年)被列为朝廷祀典历代帝王庙的陪嗣名臣彰显其地位不同于一般地方神灵 从修建伏波祠
15、庙来看伏波祠庙的修建由当地官员组织、募资虽有地方民众参与、捐资但当地政府在修建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如兴安报功祠奉祀伏波将军康熙五十六年(年)、乾隆四年(年)、乾隆三十年(年)三次修建皆由知县负责且用县衙所收纲银来进行岁祭另外祠庙的修建还多有平乱固边的背景例如乾隆十四年(年)重修伏波大庙题名碑记所载捐资官员不仅有横州本地官员还有钦州知州、灵川知县、楚姚总镇等这些边疆地区面临着地方匪乱、越南及后来的法殖民者的威胁故通过修建伏波祠庙发挥王朝国家统治、教化的作用 最后是树立同祀之神博白四将军祠将马援与曾任安南都护使的高骈、征侬智高的狄青、以忠义闻名立主抗金被贬白州(即博白)的刘子羽同祀苍梧将马援与路博
16、德、狄青、山云、都御史王翱、叶盛、刘大麦、姚谟、王守仁等一同列入名卿祠土田州五公祠将马援、狄青、王守仁、明两广巡抚林富、曾助王守仁平叛乱的明广西副总兵张佑同祀宣化伏波庙在康熙时以镇南将军莾依图陪嗣常德四贤祠将屈原、马援、唐介、岳飞同祀与马援同祀之神多为符合儒家忠义品德或有功于广西的名臣王朝国家通过以名臣陪嗣将其置于官方名宦祭祀体系之中从而强化朝廷宣传教化的效果明清时期通过上述各方面的举措不仅实现把伏波信仰纳入王朝国家祭祀体系的目的也强化了其身份的合法性 同时淡化了马援作为民间信仰的“本色”功能突显了其平叛、南征捍卫边疆的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赵轶峰: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东
17、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张廷玉:明史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李东阳等:正德明会典卷十抄本东京图书馆藏李东阳等:正德明会典卷八十五抄本东京图书馆藏清世宗实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二南宁:南宁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吕小梅:清代横州商品贸易浅析 以站圩伏波庙重修捐资碑刻为视角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第 期第 页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十六南宁:南宁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同治苍梧县志卷七同治十三年(年)刻本第 页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三南宁:南宁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五南宁:南宁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嘉庆常德府志卷十二长沙:岳麓书社 年第
18、页形象建构起其作为国家在场符号的象征性随着国家在场的行政化色彩不断突显其在地方社会、边疆治理中也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 洪武二年(年)安南使团杜舜钦赴明为陈裕宗、陈日煃告哀请命、求封 明太祖派翰林编休王廉赴安南“诏以汉伏波将军马援昔讨交趾立铜柱为表以镇服蛮夷其功甚大命廉就祀之 廉至横州之乌蛮滩见其庙颓毁乃令州民先脩葺其祠既毕而后致祭”这是借马援征交趾平二徴起事立铜柱之典故申明对安南之威服强调两国的宗藩关系 在晚清的中法战争前后钦防地区伏波祠庙的兴修与重建亦有此意 光绪十一年(年)战事结束后参与此次战争的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主持修建龙州伏波庙其修庙原因表面上是感谢薏苡去瘴的伏波将军佑其将士去疾立功实际
19、上是“榜因法行耶稣不遵圣教而王系汉之名臣似不宜仍神越地自应奉归汉土是以在越许新王庙”以树立伏波将军的威武军神形象来严明教化从而对抗外来势力之侵扰 光绪十四年(年)受中越宗藩关系结束、中越堪界、龙州口岸被迫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影响为加强对凭祥钦廉等地区的管控广西提督马盛治主持修建凭祥伏波庙 马氏在伏波将军庙碑中撰:“思侯之征蛮也历周一岁而征侧、征贰就擒越疆平立铜柱标汉界拓洪荒未辟之基赖侯之功德在民至今思慕勿替”显然伏波信仰在边疆危机中因承载着捍卫边疆、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而不断发展明清两代伏波信仰成为王朝国家管理地方、捍卫边疆的文化工具发挥着“神率幽冥阴阳表里予有政事未备希神默助使我政兴务举以安黎
20、民”的作用 明清伏波神在国家祭祀体系中虽然不如关帝这种全国性武神和妈祖、金龙四大王这种全国性水神但伏波信仰的司职多样从保卫水路、祈雨佑时到宣扬军威、教化地方、捍卫边疆皆有涉及因此成为广西、湘西等地区神政系统中王朝国家重点支持的区域性神灵象征符号简言之通过载入祀典、祠庙修建、树立名臣陪祀神等具体运作伏波信仰被纳入官方祭祀系统并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既满足了地方民众的交通、生产、生活等日常需要又满足了王朝国家构建地方秩序、捍卫边疆等需要二、越南伏波信仰的场景性特点及其历史变迁越南伏波信仰呈现另一番情况 在越南历史上伏波信仰的群体主要包括三个:“越南普通民众”“越南华人”和“士人、北使使臣”普通民众的伏波
21、信仰 伏波信仰作为村社保护神、海神等单纯消灾佑民之神在特定历史阶段对越南民众有一定影响 美国学者 在翻译意大利神父 .有关十八世纪越南北部宗教与社会生活的调查报告时指出:越南清化省、北宁省清平村、福安省石陀县黄社和螺湖、河内市等地区均曾有马援庙另根据台湾学者许文堂研究越南北宁省、河东省、富寿省、山西省、永安中越伏波信仰历史变迁的差异性比较研究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五十一洪武三年四月癸酉黄彰健校勘:明实录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王大人碑记参见王雨、滕兰花:中法战争后边疆安全与龙州伏波信仰的互动 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第 期第 页凭祥市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申
22、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 :.省、河东省、兴安省等地之村社均曾有供奉马援的庙宇 年福安省石陀县黄舍村、北宁省多仙村清平屯向远东博物院提交报告称马援是村内信奉的城隍神之一 越南的华人群体中华埠会安的潮州会馆祀伏波将军并有碑曰:“伏波老爷佑众商人等舟航稳载五湖贸易四海营生”河内粤东会馆中亦祀伏波大元帅 但总的来说在越南国内民族意识的消解下其空间有限并逐步衰落 例如河内白马庙虽不排除在中国郡县时期曾祀伏波将军但越南独立后转祀为龙肚之精 虽然一部分华人将白马庙白马大王阐释成伏波将军并在 世纪后不断重构白马大王身份但 世纪初郑峻葊作安南神祠改正考正河内白马庙实为祀
23、广利王龙度王气君神 成书于 世纪中期的新订校评编越甸幽灵集白马神庙传亦言白马神庙为在伏波祠故址所建实际上应为祭祀广利大王龙肚之精而不是伏波将军马援此外白马庙现存有后黎朝正和八年分别针对伏波将军和龙肚之精崇祀的重修汉伏波将军祠碑记和白马神祠碑记捐资碑文 从碑文可以看出前者的捐资人多为华人而后者的捐资人则是皇帝和太长燕郡主等 显然龙肚之精和伏波将军的信仰群体已完全分开越南士人、北使使臣是越南伏波信仰的另一个群体 这一个群体的伏波信仰首先是中越宗藩关系下表达政治立场的政治工具其次还包涵儒家义理下的文化认同、使途中交通安全的现实需要等复杂因素从宗藩关系下表达政治立场的政治工具角度来看北使的伏波信仰是中
24、越关系调适背景下对中国场景性认同变化的政治象征符号 随着越南民族意识的增强中越宗藩关系也不断反复变化 伏波信仰在这一过程中一是具有明显阶段性特点二是同一时期具有多种内涵早在陈朝时期北使群体就已经开始崇祀伏波将军如延祐元年(年)阮忠彦以副使身份使元回程过横州作题伏波将军祠:“原中峻烈留三群岭外余威镇五溪”阮氏除基于儒家文化认同哀其不公之外“至今起敬滩头过犹讶军声激皷鼙”等表述则突出了其南土守护者的军神内涵 该诗作于为陈宪宗报聘的使途中距元世祖忽必烈最后一次征安南还未满三十年此时安南一直与元维持着宗藩关系阮氏对于伏波将军之场景性认同的背后是安南统治者处理与元朝关系的务实政治策略到了越南后黎朝前期(
25、年)随着其国力的强盛一种空前的排他性产生于思想领域在这一时期伏波神也因此被越人不断突出他者身份 蔡顺伏波庙:“到老功名空自若二徵本是女将军”蔡顺讽刺马援晚节不保征讨二徴也仅是欺负一介女流还差点成为其手下败将否定了马援南土守护者的军神内涵自黎威穆帝后越南国内叛乱频生黎庄宗复位后是为中兴黎朝(年)时期 先后形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许文堂:越南民间信仰 白马大王神话南方华裔研究杂志 年第 卷第 页福缘善庆:会安潮州会馆碑记抄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藏参见平兆龙:越南华侨华人文化地理研究()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第 页李济川、谢超凡点校:新订较评越甸幽灵集卷三孙逊、郑克孟等编:越
26、南汉文小说集成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页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第一册河内: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 年第 页参见藤兰花:清代以来越南境内的伏波信仰研究民族文学研究 年第 期第 页许文堂:越南民间信仰 白马大王神话南方华裔研究杂志 年第 卷第 页阮忠彦:介轩诗集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一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卷六陈纪明宗皇帝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裴辉璧:皇越诗选卷四抄本越南河内国家图书馆馆藏第 页成北莫南黎、北郑南阮分裂局面国势衰微 故无论是高平莫氏还是被郑氏控制的后黎都只能维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来减轻外部压力巩固统治 此时士
27、人、北使的伏波信仰在忠臣和水神之外也不断突出其功绩赫赫、南土守护者的军神内涵以作为一种表示事大忠诚的政治符号从而将政治利益最大化 康熙二十二年(年)钦使周灿抵谅山鬼门关封名畏天关并规定使臣有事往来例有谒见该处之伏波庙“畏天关”即“敬畏天朝”教化之味甚浓之后历任北使在鬼门关祭祀伏波将军就更成为向中国王朝表达忠心的一种手段 乾隆二十四年(年)黎贵惇所作经鬼门谒伏波将军庙两首尾联“炎郊处处依余庇鸾诂元曾此地来”和日记“忆万年砥柱南天终难忘汉室恩波”更是直言伏波将军的功绩萦绕中越两国铜柱在越矗立千年荫庇着作为“炎郊”之地的越南 此外乾隆三十七年(年)北使武珲珽因肩负要回黄公缵的使命亦借伏波将军“亿年铜
28、柱奠交疆”向清表达忠诚越南西山朝时期表面上对清严守事大之义甚至国君亲自北上为乾隆过万寿节并改换冠服但是实则暗图两广同时受孙士毅攻陷黎城(河内)影响这一时期士人、北使的伏波信仰在突出其忠义和功绩来表达西山朝对清事大忠诚之外也借铜柱于钦州分茅岭定分南北来强调“各华其华”的“南北对等”意识 乾隆五十四年(年)使清谢罪投诚、求封的武珲瑨望铜柱感怀古风一首曾云:“嗟乎此铜柱我邦旧宅址 此地有分茅天为南北拆 久分终当合岂虚此异绩”在诗中武氏望铜柱怀古没有像前代使臣赞颂伏波将军马援守护南土之赫赫功绩反而咏其征讨对象二徴称其为徴王并赋予极高评价“脂粉自英雄万古犹藉藉”认为其是功绩万古犹书的巾帼英雄又叙述莫登庸
29、于嘉靖十九年(年)割钦州五地纳降之事以“染鼎夫”代莫氏 北使们一再强调分茅岭铜柱为南北分治标志和二徴之功绩真实地映射了孙士毅攻破黎城(今河内)后所引发的越人对“南北对等”次生华夷秩序的追求阮朝时期北使伏波信仰除因现实交通需求继续在横县乌蛮滩赞扬其伏波安澜、保卫交通的水神神职神格之外也因求封国号、寻求清朝帮助抗击法国殖民者等政治需求而歌颂其南土守护者内涵但同时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看到清国力衰退后也开始否定伏波的功绩 如嘉庆十八年(年)入清岁贡正使阮攸过桂林伏波庙曾言:“铜柱仅能欺越女珠车箪竟累家儿”咸丰二年(年)潘辉泳出使所作谒伏波庙偶吟言:“义愤兴兵二女豪列城七十自南交”马援被视为只能欺负女子的
30、好大喜功之徒二徴取而代之被北使们崇祀 光绪六年(年)阮述出使拜谒伏波庙亦感:“胜败何常名义在千秋香火南北邻”在越人心中伏波信仰已经是属于中国而他们自己崇祀的对象则是二徴夫人士人、北使对于伏波神的儒家文化认同和使程交通安全的现实需要形成越南伏波信仰稳定的一中越伏波信仰历史变迁的差异性比较研究武希苏:华程学步集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九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黎贵惇:桂堂诗汇选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三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黎贵惇:北使通录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 第二十三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武珲珽:华程诗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五册上海
31、: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此处不讨论此次北上阮光平身份真假只以名义上的国王亲朝为主武珲瑨:华程随步集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阮攸:北行集录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潘辉泳:驷程随笔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阮述:每怀吟草葛兆光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三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面 然而越南封建王朝对于中国的政治认同是建立在政治利益基础上的受双方关系的影响不断变化 伏波神作为其表达对中国态度的政治符号具有明显的场景性或表越南事大忠心或成为隐喻其民族意识的表达 在
32、其民族意识持续加强的历史背景下对伏波信仰开始产生许多否定、消极内涵 光绪十一年(年)中越宗藩关系结束后支撑伏波信仰的对中国的政治认同不复存在而朝贡的结束也使北使途中交通安全的现实需求消失再加上越南高涨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伏波将军他者之身份 越南士人、北使群体的伏波信仰则基本消失三、中越伏波信仰变迁差异性的分析伏波信仰在中国和越南经历了不同历史变迁进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认识(一)神职神格演进路径的差异中越伏波信仰神职神格表面上相差不大大体为忠义功臣、南征军神与消灾佑民、安澜水神两大类 但是两者在历史变迁中却完全不同 在越南第一类神职神格只存于北使中就像“写给宗主国的一封信”在政治利益维系的场
33、景性认同下反复变化并于 世纪末期逐渐被质疑、否定消灾佑民、安澜水神的信仰存在较长但范围有限 中国则恰恰相反在水神基础上着重突出军神相关内容并且将国家需求与地方需求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教化、统治的文化工具(二)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建构的差异“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的“正统”始终存在于基层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中也始终影响着乡民的“信仰空间”因此越南在对待伏波信仰的时候鉴于伏波信仰中所包含的中国王朝国家意识在实践中采用的是国家与社会隐含的二元对立理论预设去处理 所以越南伏波信仰变化的总趋势就是:一方面只突显其水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则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把伏波信仰在乡民信仰空间中存在的国家集体无意识感逐步淡化并最终从
34、越南社会中去除去中国王朝国家则从合的立场出发通过国家在场的方式来统合民间信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统一秩序构建模式”这种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不是激烈的冲突而是温和的互动显然这一过程中王朝国家是把自己的意识注入民间信仰而不是简单地用国家与社会隐含的二元对立关系去处理在这一模式下王朝国家与伏波信仰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不断强化伏波信仰空间中存在的国家集体无意识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通过马援身份的重构强化国家集体无意识在伏波信仰中的存在 伏波信仰逐渐成为王朝国家意志的表征从而具有国家在场的功能 在建构其作为国家在场符号象征性的过程中淡化了马援作为民间信仰的“本色”功能突显了其平叛、南
35、征捍卫边疆的形象“并与帝国权威相呼应构成国家在边疆地区权力网络建构的重要内容”国家的集体无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强化其二伏波将军祭祀地位的重构推进了从国家走向民间、从单一的国家祭祀演进为多元的民间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邓京力:“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在中国史领域的应用史学月刊 年第 期第 页邓京力:“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在中国史领域的应用史学月刊 年第 期第 页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宿爱云:“国家在场”的展演:明清洮岷汉人“湫神”信仰记忆的重构民族学刊 年第 期第 页信仰的过程实现王朝“国
36、家”在地方社会中多样性的“在场”伏波信仰在唐中期开始正式进入国家祭祀系统同时地方社会也对伏波信仰进行“再生产”:在马援作为功臣名将符号下沉到地方社会的过程中也以多种形态深入民间信仰中形成水神、海神等多种形式同时也通过民间信仰丰富或多样化了国家意识形态向地方社会、边疆社会传播的表现形式 正是这一过程使伏波信仰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通过多样性的方式把国家意识以多样的形态植入地方社会(三)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过程的差异民间信仰的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是决定民间信仰与王朝国家权力互化关系的重要因素 行政化、世俗化使民间信仰与王朝国家权力相契合并具有充当地方官员教化工具的作用 伏波信仰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
37、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 合法化指从“薏苡成冤”到忠义名臣的合法化的过程行政化指借马援征交趾平二徴起义立铜柱之典故构建起神圣政治空间与官员共同襄办边疆政务、捍卫边疆格局的过程世俗化则指与地方信仰结合成为水神、海神实现与地方社会融合的过程 每一个过程都实现了伏波信仰在某一个层面功能的建构具体而言伏波信仰的合法化在构建伏波信仰集体无意识的同时构建了伏波信仰在全国层面的影响行政化使其具有了王朝国家政治的代表性具有了形塑伏波民间信仰的能力而世俗化则加速了王朝国家政权与伏波信仰所代表的神权互化、神政体系的构建 神政体系的构建使中国伏波信仰构建起王朝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相互借力的权力网络形成形塑民间仪式的力量
38、简言之伏波信仰的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反映了王朝国家推进“政权与神权合流”构建“大一统皇权威仪象征体系”的过程 伏波信仰作为明清时期国家祀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参与这一时期神政制度系统的建设 它的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过程实际上是在“国家权力的强势嵌入”和“地方社会的积极回应”两种力量的驱动下王朝国家力量通过选择与重构重塑伏波信仰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具国家象征性实现国家在场作用的过程 伏波信仰的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使其成为王朝国家形塑民众精神观念和国家意识的重要工具“成为帝制时代的皇权威仪与神政合流的重要文化载体呈现鲜明的王朝政治和文化意蕴”这使伏波信仰得以顺利发挥普遍皇权的作用也使伏波信仰能在国家
39、与民间之间的“温和互动”中持续长久地在中国社会中存在越南历史上伏波信仰的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过程与中国的不同 这与决定民间信仰面向的国家意识和宗教意识形态内的自我解读两种因素有关具体而言民间信仰向地方治理工具的转化具有一定确定性这是由其中的国家意识所决定的而民间信仰中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是由其作为一种宗教意识形态的自我解读特点决定的 由于伏波信仰中的中国王朝国家意识的确定性使伏波信仰在越南很难形成与越南社会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的“温和互动”在越南社会伏波信仰面向更多的是由民间信仰意识形态内的自我解读决定的即伏波信仰中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根据地方社会的需要建构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区域性身份这使越南伏
40、波信仰只能成为地方社会中的水神此外施坚雅提出宗教仪式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民间信仰中的地方神的等级与区域的级序正好对称这一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中越伏波信仰的差异:越南历朝从未对伏波将军马援进行过敕中越伏波信仰历史变迁的差异性比较研究肖红兵、李小白:皇权威仪与神政合流:古代济渎祠祀制度变迁考论东岳论丛 年第 期第 页宿爱云:“国家在场”的展演:明清洮岷汉人“湫神”信仰记忆的重构民族学刊 年第 期第 页肖红兵、李小白:皇权威仪与神政合流:古代济渎祠祀制度变迁考论东岳论丛 年第 期第 页刘玉堂、张帅奇:国家在场、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 以明清江南城隍庙为中心的历史透视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参见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第 页封他不是越南官方正统神灵 因此它只是一部分当地华人或朝贡北使的信仰 中国的伏波信仰进入国家祭祀层面成为国家意识的体现其所包含的忠义具有全国层面的象征意义 这种区别也是中越双方在伏波信仰上的基础性区别总之伏波信仰中的中国王朝国家意识确定性决定了伏波信仰在中越之间合法化、行政化、世俗化过程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建构的差异由此使伏波信仰在中越呈现不同的神职神格演进路径差异从而形成中越伏波信仰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的整体差异 :.:责任编辑:毕 曼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