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在同一片土地上课标要求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34.1)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程标准342) 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
2、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课程标准346)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本单元从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共同促进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方针“一国两制”方针。本单元共包括第六课和第七课两课书的内容。第六课“中华民族大家庭”包括三个框题。第一框题“兄弟姐妹”。通过介绍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名称含义,生活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等引
3、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56 个民族如兄弟姐妹,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框题“平等尊重”,阐述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关于“平等”,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平等的有关条款,介绍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我国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关于“尊重”,主要讲述了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的意义。以语言文字为例,介绍我国在尊重各民族文化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第三框题“团结互助,共同进步”。通过文成公主的故
4、事,让学生感受到各族之间的互相帮助的历史传统。通过孔繁森的事迹以及青少年开展的“手拉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第七课“共同的愿望”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一国两制”,围绕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问题,主要阐述了我国实行的“一国两制”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这一伟大创举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教科书还呈现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一些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以及对于统一中国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和平统一”,首先通过回顾中国历史,让学生懂得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科书用一首表达两岸同胞盼
5、望祖国统一的心愿的诗和一篇赞美祖国的散文,鼓舞人民要永远不忘统一祖国的和平大业。教材知识结构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 56 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民族迁徙、分化和融合而逐步形成的;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含义、内容和意义;懂得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过程与方法: 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同时增加认同感。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现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很多学生会唱不同民族的歌曲、会跳不同民族的舞蹈。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最能够体现这个民族的特点,体现不同民族的生活和个性。学生通过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能够了解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但是,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以及我国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要求了解比较少。许多学生对 1997年香港回归的盛况还记忆犹新,香港和澳
7、门回归后的发展,也是同学们亲眼所见。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香港和澳门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4教学建议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把知、情、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知导行、以情感人,做到知行统一。通过教学,我们要把下面的思想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共
8、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消灭了剥削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根源,在 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各民族同甘共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日益发展,成为彼此依赖的整体。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是我国今后各族人民共同的任务,要落实在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体现新中国各民族平等的政治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各民族的优势和对国家的贡献,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不断融合、不
9、断发展的脚步,更深刻地体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深刻含义,达到对国家的认同、自觉执行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目的。可以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风情,其目的也在于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自觉地做到“三个尊重”,维护民族团结。要从对中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高度,讲解有关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解效果会比较好。关于祖国统一的内容的教育教学,要把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势发展结合起来。如,近年来,我国坚持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但使得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并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一切都说明
10、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再如,近年来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从“三通”到现在的包机直航,台湾政党要人的来访更使和平统一的呼声和力量越来越强大,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关注两岸局势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海内外中华儿女期盼着统一大业完成的心愿。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相信通过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必将完成统一大业。第七课 中华民族大家庭第一节 兄弟姐妹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音乐。播放歌曲吉祥三宝(FLASH)学生会很快猜出来,这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接着播放其他民族的音乐,如青
11、藏高原达坂城的姑娘等片段,可以让学生跟着哼唱。如果要增加难度,可以播放如侗族大歌等,或者播放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穿苗族服装演出的影音片段,让学生猜是什么民族的歌曲或者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进入民族话题。教学环节一: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 教师:今天,我们常说 56 个民族,但是,大家知道吗,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分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 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 400 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分的辨认。经过科研
12、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至 1983年共确认了 55 个少数民族成分。今天我们所说的 56 个民族就从这里开始。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有 56 个民族,对民族的识别体现了民族平等。教学环节二:民族知识竞赛 竞赛的内容涉及民族名称、故事、歌曲演唱等,让学生就这些内容充分交流,增进对民族知识的了解。教师: 56 个民族如同兄弟姐妹,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场知识竞赛,看哪个小组同学的民族知识最为丰富。(可以以班级的小组为单位进行) 第一项竞赛: 知识问答题 请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少数民族名称。(2 个 / 人) 珞巴族、侗族、傣族、羌族、佤族
13、、畲族、傈僳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仡佬族、仫佬族、拉祜族 请每组的第二位同学说出 1 2 个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 18 个,包括: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 请每组的第三位同学说出下面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省)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地;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河南、河北等地;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湖南;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广西
14、等地。请每组的第四位同学演唱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课堂上老师没有使用过的) 请每组的第五位同学讲一个和少数民族有关的故事,现代的、历史的均可。请每组的第六位同学回答有关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习惯的问题。(1)习惯吃牛羊肉,忌讳猪肉、猪油的 10 个少数民族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 (2)习惯吃肉和奶制品,喜欢喝奶茶、酥油茶的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等) (3)习惯吃抓饭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4)习惯吃打糕、冷面和泡菜的少数民族。(朝鲜族) (5)习惯嚼槟榔的少数民族。(黎族、京族和傣族) (6)习惯用竹筒做米饭的民
15、族。(傣族) 请每组的第七位同学回答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衣着风俗习惯的问题。看图片识别少数民族。(图片见阅读资料)以竞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知识容量更大。学生的参与率也能提高。注意了解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民族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项竞赛:合作探究题 完成教科书第 64 页的填表活动。教师总结竞赛活动:正如一首歌所唱的,“ 56 个民族 56 枝花,56 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的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 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不知道今天参加了这样一个知识竞 赛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 50 100 个字将你的感受写下来。(课堂作业)写完
16、后进行小组交流。(4 人一组) 请小组的一人代表小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突出课堂设计的目的:了解民族知识和感受民族大家庭的多样。教学反思:第二节 平等尊重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导入: 教师引导 说出你知道的各行各业中杰出的少数民族代表。教师:通过前面的竞赛活动,我们都了解了,我国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了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为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面,我们着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会不同民族在国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环节一: 民族区域自制的提出 教师:早在 193
17、8年,中国共产党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文件中,已经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也都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主张,并在部分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区(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实行区域自治。1952年8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也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有了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臻完善。这一部分是学生不了解的,因此应该以
18、教师讲授为主。可以通过背景材料的学习,了解坚持民族平等、互相尊重是我党一贯的主张。教学环节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教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做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要特别强调“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这几点。教学环节三:民族区域自治权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
19、关有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除行使一般地方的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行使自治权,主要包括行使立法权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拥有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利;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权利;管理地方财政的权利;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的权利;培养民族
20、干部的权利;进行贸易的权利;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的权利等。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哪些自治权利,懂得行使这些权利的意义。教学环节四:自治区设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1947.5.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1)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15)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25)西藏自治区(1965.9.9)教学环节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播放或者展示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进入人民大会堂、开会、讨论、表决的音像资料、新闻片段或者是图片。教师:我们经常说“国家大事”,我们的国家大事是由一个专门国家机关决定的。这个国家机关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
21、高国家权力机关。少数民族在我国人数只有 8% 左右,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来看,均超过这个比例;十届所有人大副委员长中,少数民族有 21% 。两个数字可以说明什么? (体现平等尊重) 用实际的例子来诠释民族平等的意义。环节六:学以致用 1寻找表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标志物。例如:在很多地方同时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如人民币上的文字、故宫的大殿名称等。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全班交流。2学生学习教科书第 61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规定,并交流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相处的时候要注意相互尊重,维护民族团结。通过活动发现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教学反思:第三节 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教学环
22、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欣赏歌曲 3播放歌曲天路,学生欣赏这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感受歌曲表达的藏族人民对党和政府修建青藏铁路的感谢之情,引出主题。烘托气氛。教学环节一:国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1教师:有没有同学希望乘火车去西藏?(学生回答)去西藏,过去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这太难了,那么远。可是,大家都已经知道了,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了,我们随时都可以乘坐列车去西藏,藏族人民把这条铁路称作“天路”。现在,让我们在课堂上来一次天路之旅。(展示青藏铁路沿路图片并作介绍) 2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课堂上交流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有什么意义;我国修建青藏铁路克服了哪些困难。
23、3教师:通过一些特殊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这是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体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力量。4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党和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参考教师备课系统中提供的资料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文章全面阐述了我国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战略思想和所采取的一
24、系列措施。可以让学生课前查找反映党和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事例,课堂上进行交流。青藏铁路刚通车,是社会的热点新闻。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教学环节二:播放公仆赞,体会和重温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先进事迹 1教师:国家不仅在帮助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如通过东西部的交流以及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帮助西部地区的发展。孔繁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典型代表。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孔繁森其人其事。(展示反映孔繁森援藏中的事迹的照片资料或者是电影片段) 2学生朗诵诗歌,体会人民对孔繁森的感情。你是公仆 /身上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成
25、长着大森林/孔繁森啊孔繁森/你是一团不熄的火啊/光焰照后人照后人 老百姓在传颂你啊 /孔繁森/你有一颗善良的爱民心/微笑融冰雪呀/送炭进柴门/情同亲骨肉/爱比海洋深/都说是后羿射日救苍生/怎比你赶走贫困/造福大众的共产党人 老百姓在赞美你啊 /孔繁森/你有一颗赤诚的报国心/汗水洒齐鲁呀/雪域立功勋/甘为孺子牛/默默苦耕耘/都说是愚公移山不畏难/怎比你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共产党人 3阅读教科书中歌颂孔繁森事迹的文章。4教师: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让我们听听同学们的介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地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志愿者等的事迹) 孔繁森援藏是内地派遣干部支援西部少
26、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典型事例,孔繁森本人也是为援助西部少数民族发展而做出牺牲的典型代表。通过实例引起学生的讨论。教学环节三:学习马骅的故事,体会青年为民族繁荣发展所做的牺牲 学生读 援藏青年马骅的故事,交流读后感。大学毕业后,23岁的马骅只身来到了明远村 梅里雪山脚下的一个秀美而贫瘠的小村庄,成为了只有12个藏族孩子的明远小学的语文兼英语老师。他用自己的积蓄翻修了教室、操场。看到孩子们因缺乏条件而不能洗澡,他又拿出钱,领着孩子们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太阳能小澡堂 那是明远村的第一个澡堂。他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爱心,浇灌着这些天真而幼小的花朵,他给一双双蒙 眬 的眼睛带来光明,他给一颗颗干涸的心灵带来清
27、泉的慰藉。学校里的粉笔用完了,马骅开车越过 48里的山路去买粉笔,途中,急驰的汽车翻入了滚滚的澜沧江。马骅从此没有回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一)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1活动意图: 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和睦团结的大家庭。56 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对民族大家庭的了解。2活动过程: (1)每一个学生选取一个少数民族,通过查找资料,介绍该民族的起源、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建筑、民族饮食等。(2)课堂上以讲故事、表演、图片展等方式展示学生查找的资料。3活动提示: 根据学生和所在区域的特点,如果学校条
28、件有限,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课题,但是注意不要局限于人口多的民族,要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也可以以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为区域进行活动(二) 我为歌狂 1活动意图: 通过播放一些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的少数民族歌曲,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丰富知识,活跃课堂教学。2活动过程: 老师在上课前找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课堂上播放这些音乐,每段音乐播放 15 秒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这些音乐的名称以及少数民族的名称,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知道得多。3活动提示: 可以选取一些同学们了解不多的,或者是容易混淆的音乐,如侗族、苗族音乐。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加
29、深对各少数民族的了解。(三) 民族舞蹈大荟萃 1活动意图: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我国各少数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现各民族生活习俗、信仰、个性等特点的舞蹈,通过欣赏舞蹈,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习俗。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优美而有个性,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值得引导学生去欣赏。2活动过程: (1)老师在课前查找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的录像。(2)课堂上播放这些舞蹈片断,每段播放 15 秒钟左右,学生欣赏舞蹈并说出舞蹈所表 达的思想;会跳少数民族舞蹈的学生也可以表演给同学们看,并说说舞蹈的特点、动作要领等。(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关于少数民族舞蹈知识的资料。小组以接龙的方
30、式开展竞赛活动,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的资料多。3活动提示: 课前准备很重要,有条件的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查找资料;教师选取的少数民族舞蹈要有代表性,要能反映本少数民族的个性或生活习俗、信仰等。(四) 民族文字欣赏 1活动意图: 我国有文字的民族有 21 个,使用 27 种文字。文字是民族重要的标志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字的认识来感受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感受民族平等和尊重的意义。2活动过程: 教师在上课前查找几种少数民族的文字,课堂上展示这些文字。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录制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录音让学生听。3活动提示: 查找的资料一定要正确,不要有科学性错误。也可以发动学生查找,让学生通
31、过查找活动加深了解。(五) 天路之旅 1活动意图: 欣赏青藏铁路沿途的风光,了解青藏铁路修建的故事和创造的世界铁路建造史上的奇迹,感受各民族团结互助,有利于共同进步和发展。2活动过程: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查找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课堂上做一次天路之旅。3活动提示: 注意活动以形式的多样和资料的丰富,吸引学生。例如,可用音乐的形式,可用影音资料等。(六) 民族区域自治1活动意图: 民族区域自治是教科书第七课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政策内容和具体措施等,是“平等尊重”的核心内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意义。2活动过程: (1)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
32、料”中的资料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开展讨论,就文章中的有关内容谈感想。(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资料(分类查找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意义),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权,并交流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的意义。可以参考“教学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有关文章。3活动提示: 注意形式的多样,可以用图片、数字等形式展示学生查找的结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及其意义,不要只局限于查找有关文件或法律条文,要让学生查找一些具体事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政策的理解。(七) 昨天和今天 1活动意图: 通过了解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实行少数民族
33、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2活动过程: (1)学生查找反映各自治区(县)发展的图片和数字。(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治区(县)的变化。3活动提示: 注意形式的多样,可以用图片、数字等形式展示学生查找的结果。(八) 和亲前人的努力 1活动意图: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公元前 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就实现了国家的第一次大统一,随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格局。此后,无论是汉族建立的隋、唐、宋、明等朝代,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等朝代的中央政权,都把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最高政治目标。让学生
34、通过活动了解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各族人民为了民族团结,为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努力,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懂得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2活动过程: (1)教师简单介绍我国历史上民族的民族关系: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虽然经历了对立、斗争的过程,但是民族融合河团结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清朝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民族融合和团结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阅读资料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及下面的资料,并谈感想。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和解、团结的形式 和亲。
35、汉唐王朝和游牧民族君主的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长期实行和亲政策,以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为代表的唐藏和亲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边境贸易。这是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如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如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用和平的方式进行交往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因而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态。(3)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查找的历史上我国各民族间进行的维护民族团结、互相帮助的故事,查找历史上一些重大的民族团结的盛事。如昭君出塞等。3活动提示: 注意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让学生查找尽
36、量多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传统。(九) 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1活动意图: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西部边远山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有很多地区还很不发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经济、卫生、教育和文化。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我国政府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帮助和谋求共同发展的事实,体会我国的民族政策。2活动过程: (1)播放电影孔繁森,介绍高原军医吴登云的故事,或者播放有关援助西部地区的电视新闻片、新闻报
37、道等。(2)教师呈现我国“教学参考资料”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中有关内容(可以摘录一部分内容),展示我国各级政府在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学生交流感想。(3)学生交流各自查找到的关于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故事等,并讨论内地对西部的援助给西部带来的变化。3活动提示: 注意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让学生查找尽量多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及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帮助。本课教学资料(一)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大事记中国共产党自 1921年成立后,就积极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民族政策,团结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38、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 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各民族、各党派代表共同协商决定,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了在当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专章阐述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并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1952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1955年
39、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1984年5月31日,在总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以保障民族乡制度的实施。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使这一法律更加完善。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截至 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区域,其中包括 5 个自治区、 30
40、 个自治州、 120 个自治县(旗);共建立了 1173 个民族乡。摘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二)藏族民族风俗 建筑风格:藏族人农区多住用石头垒砌的平顶碉房;牧区则普遍居住帐篷。饮食习俗:藏族农区饮食以糌粑为主食,用茶水拌食,喜欢酥油茶和奶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喜欢喝青稞酒,酸奶、奶渣也为日常食品,有些地区也吃米饭、面条。服饰:藏族男女都蓄发,喜戴首饰,喜戴呢帽或细皮帽,上穿绸、布长袖短褂,外套宽肥长袍,右襟系带。男子下穿长裤,腰系长带,女子下穿裙,多系围裙,称“邦单”。男女均穿氆氇长靴或牛皮长靴。宗教信仰: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布达拉宫珍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贝叶经”。丧葬习俗:通行
41、天葬,还有塔葬、火葬、水葬和土葬。历史文化:藏族注重礼节,送“哈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礼节。绘画、雕塑技艺高超,以壁画、唐卡最为著名。特殊工艺品有藏被、藏毯、木碗和藏刀等。文化遗产丰富,著名的格萨尔王传为世界最长的史诗,还有文成公主米拉日巴传萨迦格言仓央嘉措情歌等传世著作。能歌善舞,藏戏风格独特。主要节日有洛萨节、花灯节、沐浴节、旺果节、雪顿节、林卡节、跑马射箭等。(三)新疆的少数民族 新疆居住着 12 个少数民族,他们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兹别克
42、 7 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伊斯兰教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伊斯兰民族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四)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衣服装饰和其他生活习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妇女爱着彩色绸裙,戴艳丽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男性爱穿西服或褡伴。戴绣花帽则是这些兄弟民族男女群众的共同喜好。蒙古族男性爱戴礼帽。
43、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长筒皮靴。(五)京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澫尾、山心、巫头潭吉 4 个自然村。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中华文化信息网,有删节)(六)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现有人口 480 多万 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
44、个部落的名称。13 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华文化信息网,有删节)(七)白族 人口 150 多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 史上曾有“白人”“白王”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中华文化信息网
45、,有删节)(八)保安族 人口 12000 多。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中华文化信息网,有删节)(九)藏族 人口 450 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46、藏族是汉语的称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中华文化信息网,有删节)(十)达斡尔族 嫩江两岸和新疆西部,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有 12 万人。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中华文化信息网,有删节)(十一)朝鲜族 人口 190 多万,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
47、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华文化信息网,有删节)(十二)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中华文化信息网,有删节)(十三)高山族 人口 40 万,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其余 3000 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