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卷 第4期2023 年 8 月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4 No.4Aug.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探究龙芮洁1,焦海宁2(1.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22;2.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但长期以来,高校理工类专业往往把精力主要投入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上,造成了理工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如何在高校理工科专业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当前教育界关切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理
2、工科课程思政中存在的教师育人意识不足、资源挖掘不充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等现状,立足专业特色,尊重学生需求,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堂,并从“教师思政能力”“全过程育人”及“多元化平台”三个方面给出具体措施,以期对课程思政改革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工科课程;课程思政;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基于教学计划的教学进程和教学安排。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课程是保障专业教学的关键支撑。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坚持课程育人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
3、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对高校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高校教师在“既不增开一门课,也不增设一项活动”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主战场,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学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达到潜移默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教学活动,也是立足课程基础地位,从育人维度观照课程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学界对该领域理念和实践的研究与日俱增,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理论逻
4、辑、具体路径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是,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有的对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实施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层面,而鲜少涉及其他可供借鉴的素材2。这一类思政元素往往缺少生活气息,内容范式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难免牵强附会。因此,从学生熟悉的资源出发扩展研究的实施路径,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就变得尤为重要,应做进一步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精华,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矿藏。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更是将加强中华
5、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课程思政全过程,利用传统文化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成长3,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对高校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工作关系到国家基本建设,其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这一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收稿日期:2022-10-17基金项目:江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课程改革项目数字电子技术作者简介:龙芮洁(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E-mail:文章编号:2095-3046(2023)04-0065-05 DOI:10.13265/ki.jxl
6、gdxxb.2023.04.009引用格式:龙芮洁,焦海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探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3,44(4):65-69.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3 年 8 月中,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难点、意义及路径值得探究。一、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的实施将教书育人、学生成长和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的同时,也能调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出满足党和人
7、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近年的研究现状可知,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并在课程教学、教材编写、效果评价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长期以来,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的研究仍显薄弱,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境。(一)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授课形式陈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本该主动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但现实中,部分理工科教师虽然对所讲授的专业课程十分精通,教学经验丰富,但始终囿于知识本位,未能意识到其中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另外,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采用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停留在教师单向传授价值理念的层面上。这种单一陈旧的课程
8、形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导致教学效率低,实际效果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部分教师存在主观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专职,在专业课中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反倒会破坏课程的系统性,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二是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扎实,但人文素养及思政意识相对薄弱,在主观上大多将精力分配在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思政意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其教育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使得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机械化、形式化的倾向,影响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
9、的有效推进。(二)授课内容缺少针对性,难以引起现实共鸣当今大学生是在网络和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需求也发生相应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就理论谈理论,对相关材料的剖析着力不够。教学内容更缺乏与实践的对接,多空洞说教,少鲜活事例,与青年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导致:一方面,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面对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复杂社会背景,他们往往难以运用课堂获取的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人生遇到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目前的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少与社会生活的情感共鸣和
10、思想碰撞。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只局限于课堂上,无法“入脑入心”,无法将道德理论内化整合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更难以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学生价值观念不明确,生活作风功利化理工科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在相应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和管理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对“技”的掌握和应用。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往往重视对学生技术手段的训练,希望学生锻造出一身“铜皮铁骨”来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忽视给课程添加思政教育环节,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素养。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正在发生巨变。特别是理工科学生,
11、其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坚人才,所学往往围绕社会、市场的需求设置,最终指向仍是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因此更容易产生实用主义的心态。这使得学生群体将掌握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当作求学的最终目的。一部分人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走形式、做任务,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4。上述这些现状暴露出理工科课程思政改革存在诸多困境。而理工科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人才储备,大多会进入制造业、生物与制药、信息化等国家重点产业,其所学不仅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更关系到国家基本建设。他们是未来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培养出来的将
12、是技术过硬而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危险品”,后果难以设想5。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们迎难而上,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之中,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育学生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进一步探索出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做德育优先的教育,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66第 44 卷 第4 期龙芮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探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科课程思政价值纲要 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理学、工学类学科关注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探究,其本身并无明显价值判断。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
13、找到契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工科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深刻的生命追寻,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矿藏,而且广大学生群体或多或少都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将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中,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基于这些考虑,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沟通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桥梁,开发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6。(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工科课程思政结合的重要性1.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7。今天的中国恰
14、逢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为了正确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青年人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坚定立场,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寻找立足之地。但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缺失,文化底蕴较为单薄,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推崇西方、批判传统的倾向8。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多是发达国家的案例,在遇到困惑时习惯取法于西方,将欧美文明当作根治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培养文化自信心,还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表达形式,促使其与现代社会接轨融合。2.有利于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丰富思想资源,激发学习动力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政治工作新
15、理念,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青年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所谓“立德树人”,“立德”是强调德育,树立道德操守;“树人”即育才,指培养人才,坚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9。两者协同并进,不可偏废。理工科教学往往重视某一技术的应用,对科学中内蕴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兴致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折射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人们通过学习立身处世的道理提升品格修养,为实现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目的。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可以为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16、,又能以极强的感染力敦促着人们向上向善,筑牢做人之根基。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当代大学生群体会愈加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最终将躬身践行课程思政所传递的先进价值观念成为一种自觉,以经世致用,砥砺前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课程思政中的体现纲要 明确指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人伦教化功能,诞生了许多“崇德”“向善”“明理”的道德实践。其中“修其身,治其心”的道德修养论、“当仁不让”的担当精神和奉献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出
17、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等时至今日仍展现出独特魅力。1.引入仁爱精神,助力工程伦理工程伦理实质是一种责任伦理,具体来说,就是工程实践者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的,正确处理好实践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精神10。这种思路恰好与儒家伦理道德的“仁爱”相契合。中国儒家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其基本核心就是“爱”。在人与人的领域,儒家建立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伦理秩序,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理工科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仍面临着与同僚协调合作、与上级互信互利的压力。因此,对推己及人的道德准则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儒家以“仁爱”为出发点,相应也建立起“民胞物与”的伦理
18、秩序,主张把自然万物看作朋友,以恻隐之心爱护关怀11。这一主张,有利于人类树立起“回馈自然”的生态补偿意识,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注重经济利益的今天更加凸显其价值。67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3 年 8 月2.引入慎独观念,助力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匠精神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12。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当代工匠精神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思想密切相关。慎独出自 大学中庸,为儒家修身的道德功夫,其本义是指在独处之际仍保持谨慎不苟的道德操守。古人尤为强调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意识,
19、即使外部监督力量不存在,也能将道德行为一以贯之。而理工科学生日后的工作往往涉及国计民生,工作态度需要严谨,需要有敬畏之心。因此,在课程教育过程中融入慎独观念,有利于学生明确理想,提高职业认同感,在工作中做到把产品质量放首位,主动设定更高的工艺指标,精益求精,推动产业发展。3.引入奉献意识,助力使命担当敢于担当、崇尚奉献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早在春秋时期,先辈就已经在乱世之中凝聚起弘扬道义、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论语 泰伯 主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说君子以百姓命运为己任,纵然献出生命也不觉可惜。而在一代又一代人实践滋养下,儒家的担当精神得以升华,逐渐演变
20、成“对社会、国家、群体、公益、事业尽心尽责、努力贡献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13,认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生活,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理工科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上,往往呈现出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的倾向,缺乏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做牺牲的精神。因此,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乐于奉献的意识,鼓励学生献身科学,做真正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矢志不渝践行党“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必经之路。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措施(一)转变教师思想,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
21、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播思想、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教师自身的治学原则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然而,当前部分理工科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过度关注学术成果,将科研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针对这一现状,首先,教师应避免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的影响,正确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教师应敞开胸怀,从内心充满对学生的期待,到给予他们真诚的引导,坚守立德树人的职业信仰。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觉运用传统文化的意识,主动探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课程教学的契合点,以便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最后,高校决策
22、层应当加强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仅仅要学生评价教师,也包括同行评议。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从侧面推动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使教师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14。(二)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需要借助课程教学和活动教育等载体实现。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以及因材施教、多管齐下,成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的关键问题。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传播优秀文化,提升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先民的劳动实践,定然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
23、容,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使学生在教学课堂中产生情感共鸣。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提高教育质量。其次,理工科学生对科学技术敏感性强,因此,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更应该发挥前沿技术和设备优势,将传统文化与新型的科技教育手段相结合,根据现实情况选取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例如,高校可以尝试通过三维立体成像、虚拟现实等各类信息技术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场景,建立起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学习的联系。再次,学生终将要进入社会,直面日益复杂和多元的外部环境,因此,教育工作者需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教育提升作用,紧跟时代主题,在课堂之外做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社会思想潮流和热点
24、走访调研,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活动,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迸发学生的思想火花。(三)以生为本,构建符合学生价值倾向特点的育人模式理工科专业注重实验操作和技术创新,强调68第 44 卷 第4 期龙芮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探究精确度,但对于人文素质、人文关怀认识较模糊15,更容易受到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产生功利心。因此,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文视野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个问题,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是要立足于理工科的专业特性,深入挖掘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开展课程思政,以人文视野观照科技发展。比如,理工科学生是国家产业发
25、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支撑,在培养过程中,理工科院校可以提炼传统文化中仁爱和谐的道德情操、慎独自律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借助丰富、鲜活的教学实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从而使理工科专业学生培养崇高的科学精神、养成求真求实的优良风气、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最终成长为真正为社会做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四、小结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看,将课程思政改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正在逐步展开。此项探索的实施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向同行。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效能,使得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是将教师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工作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
26、担当。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课程思政改革尚不成熟,如何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尚需进一步深化认识,多践行、多改进方能打破思维束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2 陈选华,左登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1):67-69.3 任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2(8):101-105.4 宋抟,陈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27、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8(12):46-48.5 崔德芹,陈春苗,武琳.应用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36-37.6 徐初东,熊万杰.“大学物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105-111.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8 任佳伟,孙向宇,刘静.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137-141.9 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
28、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141-143.10 王炜杰,樊海源.高校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工程伦理精神研究J.学理论,2018(1):249-251.11 徐春.儒家“天人合一”自然伦理的现代转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1):41-47.12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2).13 徐月高.儒家视域下的担当及其当代意蕴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1):44-52.14 薛洋,欧阳斌,吕雄策,等.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2,43(6):76-80.15 刘秀伦,李珍.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推行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思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02-110.(责任编辑:左全琴)69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