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A】一主两翼创意说明:所谓“一主两翼”,可从三个方面来说:1. 教材一个核心,两个侧面。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一个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一个革命家, 他是“入世”的。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一精神核心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2. 教法一个目的,两种渠道。学习本文要着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闻一多,这是主要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可采用两种渠道课内的挖掘探究和课外的资料引进。3. 学生关注一个整体,兼顾两头差异。学生
2、有不同的层次,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应主要面对整体,同时兼顾两头的差异,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帮助每个学生尽量吃饱吃好。教学步骤: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以下活动:一、走近闻一多。1. 讲述学者闻一多的故事。2. 讲述革命家闻一多的故事。以上活动属创造性讲述,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主,以课外资料为辅,全面深刻地了解闻一多。二、理解闻一多。如果说前面一个环节的活动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就由表及里,着眼于其内心世界,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1.“变”: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干
3、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2.“不变”: 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3. 结合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思考闻一多的志趣与追求。三、纪念闻一多。1. 摘录编辑作者的话。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兼以精当的抒情性议论,极富感染力。请摘录文中优美的、精粹的、重点的、概括性的语句,经过
4、自己的重新编辑与组合,形成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2. 个性创作自己的话。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课外资料为依据,自己创作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要体现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表达出真挚的情感。3. 以闻一多的口吻自拟墓志铭。用闻一多的口吻,于生前为自己拟写一则墓志铭,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以闻一多的口吻来写,语言的风格就必须符合人物的个性。闻一多是一个刚性之人,富有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墓志铭的语言风格也应当是富于阳刚之美的。以上三种创作活动是三个能力层级的,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行选择,也可以全选。【教学设计B】质疑鉴赏创意说明:质疑鉴赏
5、不同于理解,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对文章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分析、评价和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舍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它融合了读者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能质疑鉴赏才是真正的读懂,它表明读者是否能成功地阅读。学习这篇文章,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质疑鉴赏,吸纳文章的精华,受到一定的感染与熏陶。教学步骤:一、熟读全文。二、鼓励学生对课文大胆质疑。例如:闻一多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是否显得过于矛盾?做学问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足不出户与生活绝缘? 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大张旗鼓将自己暴露?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
6、“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为什么又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 用大词、文言词, 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三、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的美点。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例如:结构美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精于剪裁、多种方式的照应.语言美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乐美、夹叙夹议.四、师生共同总结。【教学设计C】演读竞赛创意说明: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培养语感,丰富语言材料,熟悉
7、书面语言结构,同时借助语言和表情,朗读往往能传达出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美的散文, 感情充沛, 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朗读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表情,这样的朗读就是演读。教学本文, 结合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朗读训练,最后举行演读竞赛,既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又能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教学步骤:一、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二、具体指导学生诵读本文。要求读准读懂,读出感情,读出表情。可结合一些具体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三、学生自己练读。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读最后一
8、次讲演。四、举行演读竞赛。学生自行选择演讲材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或者最后一次讲演。五、教师总结。【资料整合平台】课文背景资料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 年至1934 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 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 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 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 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
9、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 年9 月11日写的回信; 课文提到的“1944 年10 月12 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 年8 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课文扩读材料(一) 怀鲁迅/ 郁达夫使用建议: 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一样,是以文学为武器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应是“知天命”的年龄了,然而他们并不漫长的一生直到最后一息,始终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最顽强的抗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民族和劳苦大众。如郁达夫所言,他们是“伟大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拥护、爱戴和敬仰的。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将怀鲁迅一文作为扩读材料,还可让学生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上像鲁迅和闻一多一样的“伟大的人物”,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正气,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二)最后一次讲演教学本文时,还可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印发给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闻一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