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春教案 课前预习提示: 1、字词识记积累。2、朗读课文,尽可能做到会背诵。3、参考助学预习提示,小组合作完成各项题目。相关课程标准陈述:以读为主,充满感情的朗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老师的引导,触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美文的海洋里翱翔。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的优美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深刻理解细致、生动地描写,细致的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4、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评价任务: 1
2、、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各项学习目标。2、进行小组评价,大组评价,教师评价。3、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班级互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的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二、检查预习:1、字词:水涨(zhng)起来
3、赶趟(tng)儿 散(sn 分散) 酝(yn)酿(ning)卖弄(nng)应(yng)和(h) 宛(wn)转 薄(bo)烟 黄晕(yn) 抖擞(su)嘹(lio)亮2、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他以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的代表佳作有:绿春荷塘月色等。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三、自读感
4、知:1、自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轻松、愉悦),读的流利,有情感。2、学生分段读,比一比谁读得好。3、齐读,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富于情感。4、默读,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与同组成员交流。5、标记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小组交流,如不能完成,大组进行讨论。6、理清作者思路,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完成)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东风、脚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特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小组推荐背诵课文。2、助学(学习测评13题)二、研读赏析:(一、)学生齐诵第一部分(第1段
5、),思考: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反复,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二、)齐读第二部分(第27段):1、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2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3、课文第2段。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6、? 明确:“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4、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 “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7、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7、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 (三、)齐诵“春草图”:1、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2、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
8、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对应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4、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四、)齐诵“春花图”。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
9、花的。 2、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
10、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6、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
11、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小结:从高到低、由实到虚、由正面到侧面描写春花图。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 学生背诵全文。二、研读赏析:(一、)诵读“春风图”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明确:温暖和柔情
12、。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5、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6、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7、体会“
13、应和”和“也”的作用。 明确:使四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总的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音响。 (二、)学习“春雨图”。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3、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
14、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4、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明确:使人感到亲切、柔和。儿话韵的运用,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5、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末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6、“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7、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
15、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8、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明确: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小结:由近及远、由景及人的顺序描写春雨。(三、)齐诵“迎春图”。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
16、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4、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5、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齐读第三部分(第810段):1、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17、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提示)学生寻找前文与三个比喻有关系的载体,小组之间交流。(可留与学生课下交流。)3、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4、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板书: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