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不可违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 学重、难点:重点:难点:执教用时:1课时执教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第二框题的教学:同学们,通过前边的探讨和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那将会给别人、给社会、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利,造成危害。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没有行为规矩是不行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需要各种规矩,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违法呢?违法行为又
2、会受到怎样的制裁和处罚呢?这就是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展开教学: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哪?2、学生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
3、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教师归纳分析: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法院
4、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2)学生讨论并填写P93页的表格: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
5、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4、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
6、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1、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
7、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4)学生讨论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学生划书)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3、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开玩笑也犯法吗?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教师归纳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楷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课堂小结: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备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