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9 ,大小:1.57MB ,
资源ID:78989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898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以中法高校师生交流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以中法高校师生交流为例.pdf

1、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 以中法高校师生交流为例刘天乔 张 瑾*摘 要:在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两国文化、制度以及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异,“跨文化”问题一直是两国师生交流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中法双方需要秉承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和强烈的沟通意愿,通过双方的不断交流和相互学习,共同致力于调适双方各自的差异,从而最大限度地寻求共性,促进中法高校合作的顺利进行。关键词:人文交流 中法高等教育合作 跨文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之一,促进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也因之成为各国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由于每个国家文化、制度及交流人员的心理等各方面差异,在高校国际

2、合作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跨文化”的问题,成为长期以来研究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的学者高度关注的焦点,其目的在于科学解决国际合作中的“文化隔膜”,进而更加顺利地进行跨文化对话,共建学术共同体。*刘天乔(1987),博士,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法人文交流研究,电子邮箱:;张瑾(1990),博士,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等教育合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本质上是文化的交流,反映在师生交流的层面上,即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不同的文化主体在追寻共同目标的合作过程中,需要跨越彼此之间的差异,以寻求共识。而在双边合作中,了解对方,承认差异,并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对方,最终达

3、成共识,在这一整个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并熟悉对方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并与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寻求最大的“公约数”。一 高校教师之间的跨文化沟通(一)合作筹备阶段要想开展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教职人员之间的交流互访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合作的成功率,要先对合作对象进行调研,除了对合作伙伴的教育质量等硬件条件进行考量之外,还要对双方在跨文化方面的差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中国和法国高校教师或行政人员进行互访之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但有时中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导致合作筹备者在某些方面的观点不同,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沟通的效率。比如,时间观念作为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

4、中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觉得自己根深蒂固的时间观念和自己对时间使用的方式是理所当然的,并由此推断到其他人也是如此。以武汉大学和法国巴黎七大的合作过程为例。武汉大学和巴黎七大计划于 2018 年 5 月在武汉大学举办“中法天空意象”国际研讨会,在这之前,双方教师一直在通过邮件的方式商讨研讨会的筹备工作。从 2017 年开始,巴黎七大文学系贝纳黛特布黎谷(BernadetteBricout)教授便开始积极地与中方教师联系,她出于对未来较强的焦虑感,希望能尽早确定一个详细计划,包括研讨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出席人物以及每个人即将发言的主题等细节,并在之后的一年里依此计

5、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但是对于中方教师来说,并不习惯制订远期计划,因为他们注重“顺其自然”,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因而不能在提前一992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 年的情况下将细节定出来,而应该先将大致计划提出,双边各自分配工作,并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逐步应对随时可能产生的变化。因为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里,这并非缺乏计划的表现,反而可以说这种方式对未来工作安排的灵活性更高。中法双方对于计划的态度,反映出中国文化环形时间观和法国文化线性时间观之间的差别。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在他的 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一书中,分析了各个国家

6、的文化特点,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从而提出了某些关于“时间”的理论,给日后各国在实际中的交往提供了参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个理论说明,不同文化中使用时间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单向时间习惯(Mono-chronic)和多向时间习惯(Poly-chron-ic)。简要概括两者特征,即单向时间习惯是指将时间视为线形,就如一种可以被分段的实体,把时间分成若干段,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这就是大多数法国人的时间习惯和行事方式。而多向时间习惯则把时间看作一个整体,在一段时间内可同时做多件事。前者比较严谨,将日程、期限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倾向于严格按计划行事。后者则更加讲究时间运用上的灵活性,主

7、张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计划,中国人就是如此。彼此只有观念差异,并无优劣之分。虽然中法之间存在时间观念的差异,但因为双方始终秉持着求同存异的积极沟通态度,所以最终在提前列定工作计划这一方面,贝纳黛特布黎谷教授逐步理解了中方的做法,并做出了让步。在之后与武汉大学的合作中,她不再强调提前制订详细计划的必要性,因为她已充分了解到中方在合作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时间文化特点,知道提前一年甚至半年与中方制定具体安排的可能性较小,并对此表示理解,彼此之间再也没有对这个问题产生过分歧,合作过程越来越顺畅。003 文化发展论丛总第 20 期美 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居延安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第 127

8、 页。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二)外事接待阶段沟通问题除了会发生在不了解对方文化的情况中,有时双方都接触过对方文化,却仍然会发生分歧,在外事接待方面尤其容易出现这类问题。例如,在通常情况下,按照中国自己的传统礼节,有朋自远方来,谈完公事以后,会安排宴请。但在一次法国洛林大学的副校长卡尔汤布(Karl Tombre)来武汉大学访问时,由于中方教师事先了解过法方的行程安排,发现安排十分紧密,访问完武汉大学之后还有下一个目的地,考虑到法方教师向来讲究工作的高效率,便没有安排宴请。而卡尔汤布由于之前与中方高校有过合作,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接待客人方式较为了解,便以为中方

9、会安排晚宴,并做好了出席晚宴的准备。当卡尔汤布率团参加完访问活动以后,双方才意识到自己对对方的行为做出了不一致的预测。这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应充分考虑细节。从沟通的角度来讲,文化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沟通双方在各自的符号编码方面不同,或者在解码方式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若是彼此对于对方的文化完全不了解,则一定会出现依据自己一方的情况去猜测对方的情况。但是,如果彼此对于对方文化提前进行了详尽了解,并且在假设对方编码或者解码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而刻意地让自己去根据彼此文化做出改变,双方都让自己迎合并适应对方,即发送方甲把自己的编码方式调整或变换为接收方乙的,同时接收方乙也把自己的编

10、码规则调整或变换为发送方甲的,此时符号编码和编码规则的差异问题仍然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这就导致了逆文化迁移现象的发生,即并不是进行交流的彼此对对方文化的不了解或疏忽,而正是由于对对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103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 李峥: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三种影响,海外英语 2012 年第 10 期,第 277 278 页。胡翼青、吴欣慰:双面霍尔:从编码 解码理论出发,河北学刊 2016 年第 5 期。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同时放下了自己的立场,而站在了对方的角度,选用了对方的立场,使符号编码和编码方式出现了另一种新的不同。这种现象与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迁移很相似,但却

11、是以反向的形式显现出来,所以被称为逆文化迁移。要想让双方变得一致,必须要做到保证彼此之间一方的编码或解码规则不变,而另一方对自己的规则进行主动调适,即双方同时一致采用甲的方式,或同时一致采用乙的方式,又或者双方都放下自己的规则,而重新经过探讨后确定采用新的丙规则时,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才可以无阻碍地顺利进行。因此,有时即使对对方文化特征做了详细的调查和了解,也不一定能完全避免沟通的障碍。这需要双方始终保持求同存异的强烈沟通意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彼此交往的顺利进行。(三)教学阶段在中法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中,合作的双方同时面临如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教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尽

12、管存在双方大致认可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框架,中法双方的师生仍然在日常生活习惯、互动规则,乃至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法国的同班学生每天课前通常会相互握手或行贴面礼问好,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并不习惯于这种礼仪规范。当然,这种文化差异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但这种文化差异对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带来的阻力却不可忽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时,通常在文化身份重构的过程中显现出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四个阶段,而文化反思和自觉的启动,通常需要一定的契机,尤其是对成长于内向型社会的中国学生而言。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直面文化差异,需要建立在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基

13、础之上;而在具体问题203 文化发展论丛总第 20 期美 拉里A.萨莫瓦尔、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刘海平主编 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第 73 页。的处理上,尊重的体现往往又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例如,巴黎十一大工程师学院的一位教师帕特里克德拉麦尔(Patrick Delamaire)在其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展现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由于班上同时有法国学生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比例大约为 5 1),他在市场销售这门需要很多表达和沟通技巧的课程的分组作业中,把中国学生随机地和法国学生分在一组,并在课堂上向法国学生嘱咐,“同学们,你们

14、应该感到庆幸,在这里你们不出法国就能接受国际化的教育。这是因为,来自中国的同学们,和你们非常不同,这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要知道,你在工作中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当然,这一点,对中国同学也是一样。因此,请你们珍惜彼此合作机会”。在他的安排下,不只是法国学生从中国学生那里取长补短,中国学生也失去了惯常的“抱团”机会,可以独立地直面陌生的法国同学。而在另一门项目管理的课程中,同样需要分组教学,他却没有强制要求法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交叉组队,而是让大家自由组队。这是由于他认为项目管理中涉及太多细节方面的交流,如果强制中法学生组队,可能会因为沟通问题而影响最终的项目进度。他甚至建议中

15、国学生如果认为自己的法语有一定困难,可以优先考虑和中国学生组队,在最终答辩评审时会酌情考虑。学期结束后,帕特里克德拉麦尔教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中法两国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们在学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开始向跨文化认同的阶段迈进。因此,在中外高等教育交流中,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师,将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加强中法双方参与教育合作教师的培训,使其在工作中能灵活地处理不同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将更有利于教育合作的开展和成功。二 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留学生一旦踏入异国的国门并在大学里注册,就开始面对语言、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教学组织等各方面的差异。由于同时兼有外国人和303中法高

16、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 学生的双重身份,应该如何应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并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不同的语言、风俗、意识形态和社会规则,是留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柯索托(M.Soto)对留学法国的墨西哥学生做了一个研究,很好地体现了在新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中,外国学生跨文化体验的不同方面。该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半开放访谈的模式,来分析外国学生在法国生活经历中的心理情况,作者强调了在法国留学的初期会发生的两个强烈而痛苦的时刻:一个是融入法国社会时的困难,另一个是对法国学术体制的不适应。当然,无论是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还是留学中国的法国学生,都将面临这一问题。现阶段,由于中法高等教育交流的主体是赴法的中国

17、留学生,所以我们将从社会生活和学术制度两个方面,对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进行深入剖析。(一)社会生活的融入1.生活适应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刚刚抵达法国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学生往往内心充满好奇,以及对未知的少许不安,这一经历在他们的记忆里有着重要的位置。中国学生大多成长于在国内被称为“4,2,1”(“4”是指祖父母和外祖父母,“2”是指父母,“1”是指自己)的家庭之中,与西方国家的青少年相比,中国学生长期以来是在长辈的呵护中成长的,自主性相对较弱,处于“过度保护的茧”中。法国鲁昂大学 2013 年对在法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做了一个调研和访谈,接受采访的中国学生们回忆了自己在法国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家庭在其成

18、长中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由于高考的压力,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只需要学习,而其他事情如烹饪、清洁等都不会做,因为父母和祖父母会帮助我们。403 文化发展论丛总第 20 期A.M.Soto de,Faire des tudes suprieures ltranger,une exprience transitionnelle,le cas destudiants boursiers mexicains en France.Thse de doctorat,Universit Paris X,1984,p.26.L.Blaise,Les enjeux des tudes en France pour

19、les Chinois:quelques lments de rflexion.Les cahiers de l ASDIFLE n18,2006,pp.39-47.在这里,离开了家庭,我们必须学会独自生活,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去银行建立账户,去警察局办理居留证等。在中国从没遇到过这些事,当我们来到法国也不会有人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做所有的事情。在来法国之前,法国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乡,而来了法国以后,我们必须面对现实。(Chen)媒体长期以来所宣传的“欧洲梦”,激发了大家对法国的美好想象。法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尤其是其在文化领域的杰出表现,比如音乐、影视、美食等,使人们提到法国

20、都会想到浪漫的巴黎生活。然而,生活中除了浪漫,更多的是各种琐事和麻烦,比如你得自己去办理电话卡和宽带服务,自己打理保险和寻找住房等。对于在国内有过寄宿经历的学生来说,独立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而对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学生而言,这往往会极大地消耗其精力,带来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比如因为找房等事情而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后期的学业等。2.语言鸿沟对于留学生来说,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会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而被放大。虽然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前往法国之前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法语集中培训,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从语言上来说,在中国学到的法语和法语母语人士用语之间的差距,是中国学生来到法国学习时遇到的首要困

21、难:当我到达法国时,坦率地说我认为在中国学到的法语与在法国时听到的法语是不一样的。虽然在中国已经学了法语,但当我在法国时,我却不能听懂法国人说话,更害怕自己说话了。刚来法国时感觉自己像一个聋哑人。(Laurence Vignes)503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 Laurence Vignes,Tmoignages dtudiants chinois luniversit en France:de la culturedenseignement apprentissage aux stratgies personnelles.Synergies Chine n8,2013,pp.12

22、5-135.L.Blaise,Les enjeux des tudes en France pour les Chinois:quelques lments de rflexion.Les cahiers de l ASDIFLE n18,2006,pp.39-47.语言问题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国内法语培训往往不得不从最基本的语法学习开始,虽然也会有相当部分的口语对话训练,但所接触的情景仍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在一些中法合作办学机构中,会引入法国外教参与教学,但学生和外教的交流往往以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为主,所接触的主要是所谓的“学术法语”,基本上都是书面用语甚至某些学科或专业的专用词语,而很难

23、就生活中常见的句型和词语进行运用与交流。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法国人的语速较快,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的“方言”,年轻人之间更有很多俚语和流行语,这些都很难在书本中见到,这也是中国学生对法语理解的一个主要障碍。第三,在某些情景下,比如打电话时,由于缺少非语言的交流线索,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姿态,从而对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语言其实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背景的差异会进一步加剧语言沟通上的障碍。由于中国和法国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音乐、电影、文学、民间故事等文化元素有着极大的差异,经常会出现“聊不下去”的尴尬局面,比如一个中国学生可能对三国的人物津津乐道,但对阿斯特里

24、斯克(As-terix)的故事一无所知。中国学生对法国常见的历史趣闻、民俗笑话了解的缺失,往往导致与法国人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进行。3.心理调适在新的生活和语言环境中度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不是很顺利,这些生活和语言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中国留学生一些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另外,法国人平时在聚会时特别喜欢边喝咖啡边聊天这种社交方式,对于语言难以跟上又大多性格内向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加剧了难以融入他人的距离感和孤独感。德玛丁(D.Martins)研究了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外国学生面对社会孤立(isolement social)时对其学习成果的影响。他在 1970 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认为,外国学生远离家乡

25、时所产生的孤独情绪,可以通过与603 文化发展论丛总第 20 期D.Martins Lisolement pdagogique et social des tudiants trangers et leur chec scolaire,RevueFranaise de Pdagogie,N 26,1974,p.52.接收国高校的接触,来逐渐得到平衡,而这种情绪上的平衡对其学业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外国学生选择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环境,主动去获取关于学校课程的信息、更多地参与大学活动、使自己对学校规则和教学方法更加熟悉时,就可以获得更可靠的可以取得学业成功的方法。对此,德玛丁的结论是,接收国大学

26、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来改善对外国学生的接待工作,加速他们的融合,这样他们就不会与法国同学和老师保持孤立。这是极富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见解。(二)教育体系与教学方式的适应1.教育体系中国学生在法国高校开展学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突出体现在对法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适应上。法国的教育系统有自己的学术制度与教学方式,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是多方面的,如大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组织、新技术的使用、评估方式以及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对于一个中国学生来说,要想适应法国的大学生活,是需要对法国教育体系与教学方式有较深入了解的。中法两国的文化模式可以概括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在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中

27、传播得更广泛而普遍,而个人主义则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中占主导地位,比起集体的观点,他们更倾向于注重个人的意见和信仰,这些特点形成了一个独自存在的、与其他个体有区别的个体。而在“集体主义”体系中,个体就像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个体的角色并不是通过他的信仰、态度和个人价值观,而是通过他的从属关系来体现,他的角色和地位是通过他在群体中的位置来赋予的,如果他不遵守这些,那么他所在的团体,而不仅仅是703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 D.Martins,Facteurs psyco-sociologiques de russite et dchec scolaires chez le

28、s tudiants trangersinscrits la facult des sciences de Paris en 1967-68.Thse de doctorat,cole des hautes tudesen Sciences Sociales,1970,p.93.M.Cohen-Emerique,Le modle individualiste du sujet-cran la comprhension de personnes is-sues de socits non occidentales,Cahiers de sociologie conomique et cultur

29、elle,1990,p.11.他自己将会受到质疑。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基于个体建立的内部关系网络上的,父亲 儿子、兄弟 姐妹、孩子 父母、丈夫 妻子,他们被看作从一个整体中分割出来的不同个体,彼此之间独立却又紧密连接在一起。而西方却不同于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们都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这对后来的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 伊利亚特 和 奥德赛 等作品里的主人公就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英雄特征,他们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胜利、自由或爱情而选择独自离开。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历史故事里不会创造一个远离自己国家而进行自我冒险的人物。建立家庭式社会的影响之一是中国人对待一个人的态度不仅取决于他

30、与自己的关系,也取决于他与自己所在关系网的联系。换言之,当一个人越靠近网络,他就被考虑得越多;离网络越远,就被考虑得越少。教育体系是受文化模式制约的,而两种文化模式赋予人的社会行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个人主义模式下产生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独立、自主、有棱角的人;而集体主义模式下产生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能够与自己所属的团体和谐相处的人,与团体里他人的关系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教育体系对学生文化观念和学习习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受儒家思想熏陶多年的中国学生,当他们开始学习法语时,会逐渐了解法国语言文化,以及其中的笛卡尔逻辑(logique cartsienne)。斯吉姆(S.Kim)在她对亚

31、洲学生的研究中,提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碰撞时遇到的问题。其表明,这些来自具有与接收国文化截然不同文化国家的学生,使东方与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不断出现。803 文化发展论丛总第 20 期M.Cohen-Emerique,Le modle individualiste du sujet-cran la comprhension de personnes is-sues de socits non occidentales,Cahiers de sociologie conomique et culturelle,1990,p.14.S.M.Kim,Les femmes asi

32、atiques et lenseignement suprieur en France:rapport au savoir et posi-tionnement social dans les socits asiatiques(Core du Sud,Japon et Taiwan).Thse de doctor-at,Universit Paris 8,2000,p.27.2.教学方法艾克恩(E.Cohen)在 2001 年的报告中表明法国和其他国家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差异。根据他的研究,外国学生经常在适应法国高等教育系统所特有的某些教学实践方面遇到困难。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法国大学里的课程和实

33、践活动等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学生开始在法国上课的时候便会惊奇地发现 法国教师只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并没有指定的教材。而在中国,教师会给学生选定教材或参考书,学生会根据这些资料来学习。在法国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科的老师是以口述为主,学生以自己做笔记的方式将老师讲课的内容记录下来。由于中国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加之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经常不得不在课后找法国同学借笔记来抄写,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和压力。法国老师在教学时会给学生提供一份参考书目,鼓励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和阅读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书籍。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阅读和搜索与讨论主题相关的文档越多,他的学习自主性就越会被法国教师所

34、认可和称赞。相反,在中国较为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严格按照某本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讲授,有时如果某位中国教师知道自己的学生对教材产生了质疑,他可能会因为自己所提供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而感到不安,同时他也会为自己的课程不够丰富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内疚。是否提供或限定教材,以及中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注重方面的不同,体现了中法高等教育在主流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法两国文化观念的不同。当遇到没有教材的情况时,中国学生在自己国家养成的文化习惯则与法国教学体系产生了矛盾。在西方个人主义社会中,教育专业人士往往提倡个人主义和自治的模式,然而在集体903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

35、探讨 E.Cohen,Un plan daction pour amliorer laccueil des tudiants trangers en France,Diagnosticet perspectives.Rapport au Ministre de lducation nationale et au Ministre des affaires trangres,2001,p.61.价值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中,这种模式却被认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破坏家庭、荣誉以及群体的持久性。对中国设计和出版的教科书进行观察就能发现,个人自主性并不是中国普遍实行的价值观,社会凝聚力靠每个人不断地

36、努力而达成,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相比之下,法国社会所追求的独立、自由的价值观与之截然不同。法国老师将推动他的学生变得更加自主,老师必须像父母一样,帮助学生为自己毕业后的生活做好准备。为此,年轻人必须越过长辈、上级或老师的权威,来确定自己的选择。他也许会逐渐开始学会质疑他的成长模式,但他必须先一点一点地与之分离。两种模式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两种教学目标之间也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的确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3.课堂表现对于法国高校里的某些课程,一门课常常有两种不同的授课形式:CM(Cours Magistraux)、TD(Travaux Dirigs)或者 TP(Travaux Pra-tiqu

37、es),CM 的课堂和中国大学的课堂比较相似,但 TD 和 TP 的组织则较为灵活,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在 TD 和 TP 的小组讨论中,中国学生通常不喜欢主动发言,这个被法国人称为“害羞”的特点,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含蓄”“内敛”“保留”等品性的表现。布维耶(Bouvier)曾对这个现象有所解释: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一个大群体中很少说话,是因为他们害怕犯错,害怕显得与众不同或者可笑。中国一向提倡“在说话前必须先进行思考”这个准则,“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老师面前,一定要经过谨慎的考虑才能开口”。当然,这里面也有对自己语言不够自信的成分,但和其他国家来法的留学生相比,同等法语水平下,中国学

38、生确实表现得更为“含蓄”。这一集体的内向性格从根源上讲,可能与中国学生所接受的初级教育模式有一定关联。在中国,从小学开始,语文等科目的学习过程基本013 文化发展论丛总第 20 期M.Cohen-Emerique,La tolrance face la diffrence a sapprend,Intercultures n 21,1993,p.82.B.Bouvier,Apprenants sinophones et place de la parole dans la classe de FLE.LA,n126,2002,pp.189-199.上是对范本的模仿,这种学习模式解释了为何在学习

39、外语的课堂上,中国学生表现得并不太活跃。他们这种“非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可能来自他们从小的学校经历,尤其受他们学习母语的方式所影响。每个国家的教学方法都和这个国家的价值观紧密相连,中国教学体系中常用的“重复”和“模仿”学习方法,是由儒家建立和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模仿优秀范本”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主张成功的艺术在于记忆和模仿范本。而与之相反的是,法国学校更注重“个人表达”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法国的课堂上,法国的老师欣赏的学生是那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时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互动的学生,老师通常将此视为上课表现良好的特征。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创造性和想象力在

40、法国的课程中颇受重视。在法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鼓励学生之间“创造”对话,根据课堂的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头脑风暴”,最后将讨论的结果自己整理归纳并表述出来,以此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法国高校还很注重关于写作表达的练习(如写论文),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鼓励学生运用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个人感受。然而,中国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听课认真但是并不爱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法国老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往往是“害羞”,甚至是“没有做出努力参与课堂”。的确,在中国,行动往往比言语更重要,中国学生的努力其实体现在勤奋、高质量地完成小组作业和家庭作业,以及高出

41、勤率这些方面。而法国人继承了笛卡尔的思想和理念,推崇用清晰而逻辑性强的话语来表达一切,所以有时候并不能理解中国学生的非语言表达传播方式。4.考核方式在法国,会有两种类型的考试:阶段性测验(Contrle Continue)和113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 Yang Kuang Jane,Lapprenant chinois face au mtalangage grammatical,Lidil,5,1992,p.120.J.Gernet,Lintelligence de la Chine-le social et le mental,Gallimard,1994,p.125.期末

42、考试(examen final 或者 partiel,后者指阶段考试)。两方面的分数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算出这个科目的最终成绩。但不一定每科都有这两种成绩,例如,某个科目只有期末考试,那期末考试成绩就是最终成绩。平时的阶段性检测有很多种形式,最终都会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计分,打分的形式也很多样化,课堂参与、随堂测验、课后作业,以及学期论文等,都有可能作为阶段性测验分数的依据,下学期开学的时候老师会将考核情况解释清楚。有的学校则会组织定期测验,可能是书面写材料,也可能是口头介绍做 expos。期末考试通常在 6 月或 7 月举行,错过或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因为要为高考做准备,中国学生

43、在中学阶段会经历很多次考试。高中的学习任务是非常沉重的,因为如果想进入大学就读,必须要通过大学入学考试,而成绩则是决定性因素,这给了中国学生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某些优质高中里,学生睡眠时间很少,基本上没有课外休闲娱乐时间。然而,这种高强度学习的能力并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一位在法国工程师学校读到第五年的中国学生说,每次考试前的一周时间里,他会进行紧张的熬夜学习,最终通过了所有考试,但是他认为“理解知识”和“通过考试”之间是有区别的。在考试这个问题上,与将高考作为大学入学选拔的中国教育体系相反,法国大学体系是在入学后中间阶段进行选拔,比如工程师体系的学生,在两年预科后统一参加全国的选拔考试(co

44、ncours)。进入法国大学的中国学生面临着两种教育体系的“合并”,并且必须在法国大学里继续“非常努力地学习”,否则将面临留级的危险。由于法国高等学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留级对于法国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然而,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留级不仅是所谓的“面子”问题,更涉及生活费用问题,而这对于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中国留学生在考核方面面临着比国内大学生更大的压力。213 文化发展论丛总第 20 期三 促进中法高等教育合作跨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中法两国高等教育合作,实质上是两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职人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从跨文化的角度着手寻求对策,是促进两国高

45、等教育合作的切入口。在跨文化沟通中,尊重是有效实现跨文化沟通的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不能以一种标准来衡量文化的优劣,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从对方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双方都从有利于沟通的角度出发,有选择性地迎合对方文化,积极融入对方文化之中,从而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中法双方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完全固守本土文化,又不能放弃本土文化,而要在本土文化与对方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尽管每个合作项目的形式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成功的项目都是建立在双方成功的合作关系,以及拥有基本共识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共识的基础,也是一个双方互相协调沟

46、通的过程。根据前文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以及法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为帮助中法留学生更好地面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高等学校的责任担当对于社会和学术生活中的跨文化问题,作为学生主要生活场景的大学首先应当承担起责任,采取一些促进留学生融入本国文化的举措。斯派梵迪(S.Paivandi)认为,大学需要进行跨文化反思,以更好地了解和帮助他们的外国学生,并促进他们对国外学校的适应。应当大胆鼓励外国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以此促进学术和文化交流中的互利互惠。通过高校和国家设立的专门研究机构,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研究对象(文化、历史、社会或科学)展开合作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开放世界的多样性

47、。德兰斯达尔(D.Lansdale)在他对美国留学生样本的研究中发现,东道主大学的制度文化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学生的需求之313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跨文化”问题探讨 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作者表明,东道主大学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录取、专业选择、教学和社会适应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每一个过程都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站在参与合作的高校的立场上,其实际上有很大的空间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从交流形式上,对于将赴法国进行深造或者参加长期交换项目的学生而言,可以在长期交流之前,以夏令营等短期访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国外的真实状况,直接接触真实的外语环境,增强学生学习法国文化的兴趣,提前开始

48、跨文化适应的进程。在课程安排方面,就如今具有成功的中法合作办学经验的学校课程安排来看,普遍现象是课程安排充实,语言和学科基础并重,然而却缺乏专门针对学生的跨文化指导课,缺少向学生讲解跨文化现象和机制,以及遇到问题后如何应对的辅导课程。从文化认同上,留学生的文化身份重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使留学生在离开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进入到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中生活和学习时,能更好更全面地将中国和东道主国在文化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和思考,进而将这种跨文化体验上升为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从而最终实现对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二)留学生的主

49、动作为除了从学校层面采取对策,留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更应该主动作为。实际上也有很多机遇和办法,可以解决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问题。首先,中国学生在出国前,可以以个人或者班级的名义,和法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形成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学习小组,通过这些“窗口”来了解地道的法国文化。其次,学生可以主动参加一些国际学生组织,通过各种志愿或者有偿的工作机会,增加和来自各个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最后,已经留学在外的学生还可以以小报、社交软件、网站博客等渠道向仍未出国的学生提供各种在法国生活和学习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将来在留学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早做准备。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和

50、413 文化发展论丛总第 20 期法国在社会生活水平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也在日渐缩小。通过对跨文化交流理论的不断学习与更新,在高校和学生个人两个层面采取诸如上述的各类措施,将会更好地促进中法两国教师和学生顺利跨越合作交流时所要面临的文化门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法双方人员的交流是通过跨文化对话实现的跨文化理解。理解是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受制于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只有建立了多元文化生态观,才能促使人们去了解自身之外的存在,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的对话,通过保留不同之处来让彼此之间更加宽容、尊重;通过寻求共同之处来实现跨文化理解与融合,让彼此之间更加亲近和友善。“世界本身就是丰富的多元文化生态,每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