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新闻的及结构特点。(2). 体味新闻语言特点。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二、教学重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四、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新闻的要素。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二)品新闻,体会语言特色(过渡)同学们看看,作者除了条理清晰的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
2、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小组交流讨论)明确: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全文最后,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
3、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模糊。)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
4、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教学反思:课堂练习1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_2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 3“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_4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5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6.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7.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_8.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
5、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2、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_3、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 词,它具体指 。4、“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_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1、略 2、人民解放军;百万
6、;长江;百万、横渡;简洁、概括;不是虚指,中路军30万,东路、西路各35万,共100万 3、标题;导语;主体4、用事实说话5、“歼灭”是指消灭;“击溃”只是打退,打散(不一定消灭了)6、D 7、C 8、三峡总公司对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水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二课时)(二)1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2此种情况都很泄气。3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4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5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6.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藐视敌军,赞扬我军。7.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8.B(三)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 背景;原因。6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