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42.50KB ,
资源ID:7892815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8928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语文上册 25《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s4****5z】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1、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背诵两篇短文。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公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教学难点: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2、教学过程:咏雪一、导入(设计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家”,诗歌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里的“王谢”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家族?我国古代哪一部书将这段历史记载得最详细?(设计二)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二、一读课文,根据文意断句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3、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二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1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积累词语。2教师归纳:咏:赞颂;傅:本义是教导,太傅是指辅佐帝王或王子的人;俄而:时间副词,表示时间不久,即“一会儿”;欣然:快乐、喜悦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文义:指“诗文”之类;骤:本义指“马奔驰” ,文中是“急速”的意思;乐:快乐,高兴; “因风起” :因,介词,趁着。四、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1以重点词语落实为基础,疏通、翻译课文。2学生交流。示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

4、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五、四读课文,品味意境,寻找美点1学生诵读课文,寻找美点。2师生共同交流,明确:美点 :淡雅而生幽香。文章仅用七十多个字,就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体现了“诗书继世” 的士族之家高雅的生活情调,再加上谢安主持,又添上一层儒将特有的儒雅之风,可谓雅而又雅。同时,所描述的“讲论事件”也非刻意设计,而是因“寒雪”而顺便安排,全是随意,“淡

5、”便缘于此。唯淡雅而生幽香,雅事娓娓道来,幽香缕缕而至,沁人心脾。两儿女中谁优谁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种情趣,享这种乐趣。美点 :氛围多温馨,安享天伦乐。在本文中,作者刻意烘托了温馨的氛围。“俄而雪骤”和“白雪纷纷”触发了谢安的“灵感”,何不趁此机会让“儿女”们一展才华,来个“赛诗会”?这一提议,将自己的讲解诗文转换成孩子们的赛诗活动,给“儿女”们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可见,在此等家族,绝不是一般的天伦之乐,除儿孙满堂,健康成长之外,另有一层“儿女”学业有成,文采勃发之欣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天伦之乐,可谓“雅乐”,也是这个大家族的和乐。故此,谢太傅能不“大笑乐”?美点 :画蛇巧添足,言外有美趣。

6、本文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作结。对这个结尾,乍看,有些茫然,可谓“画蛇添足”,对两“儿女”的诗文,未作评判,何以交代家庭关系呢?再看,谢道韫的回答似乎和丈夫有关联,那又有何关联呢?再查,查一下王凝之的来历。噢,原来王凝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公子,而且做官。这就有“戏”了,她与他朝夕相处,她能不受王家的艺术熏陶吗?那么她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所表现的文采,肯定出之有因了。再回眸“公大笑乐”,读者便猛然明白他笑的含义了。谁优谁劣,全在此一笑之中。真是神来之笔啊,举重若轻,含而不露,真不愧为“话外”之美。六、五读课文,研讨问题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2师生共同研讨。

7、教师强调:作者虽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才女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柳絮”更具有才情。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注一书中曾说:“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也就是说,虽然“撒盐”与“柳絮”说法不同但“柳絮”的艺术风调更佳。但宋人陈善曾在扪虱新语中为谢朗打抱不平:“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有许多诗人以“盐”入诗来描写雪景的。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咏雪:“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火玩雪:“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唐代诗人李贺马诗:“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苏轼雪夜书北堂壁:“但觉衾绸如泼水,不知后庭已

8、堆盐。”等等。以“盐”来喻像米粒般的雪,也是真实形象的,是“柳絮”所不能替代的。我们描写下雪时不能干篇一律都用柳絮飘舞、鹅毛般的大雪,而要学一学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撒盐、柳絮虽只是小小的比喻。但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文学创作的丰富多样性,是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的。六、教师小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陈太丘与友期一、导入(设计一)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

9、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设计二)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

10、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二、试读1教师范读。2角色分配(一生读故事叙述性语言,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3全班齐读。三、试译1结合工具书及页下注释,理解文章。2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六字法(留、换、调、补、删、加)3师生共同归纳。重点词句:过中不至(到)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离开)去后乃至(才) 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尊君、家君、君的辨析: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君:对别人的尊称。重点句子翻译: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待君久不至,已去。四、试析 1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

11、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讨论归纳: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2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讨论归纳:妙在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

12、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不失身份,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五、运用比较阅读约不可失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六、小结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世说新语两则相关资料一、编者简介刘义庆(),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

13、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卷,按内容分为门。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二、整体把握咏雪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可一望而知。陈太丘与友期一则被编入“方正”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这一则记陈纪岁时的故事,表现他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全篇核心。作者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三、

14、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撰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志”是记的意思。跟“志怪小说”之着重记述神怪异闻不同,“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世说新语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多寡不同,有的篇幅较长,一般是数行即尽,也有的只是三言两语。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经三国至两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情况也有所涉及。各篇通过许多人物的遗闻轶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尚乃至他们的精神世界。世说新语语言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的准确、简洁,有较强的表现力。

15、魏晋时期,士大夫间很重视人物的品评、赏鉴,世说新语反映时人好用简要的语句准确地概括、描绘出人物的品性、才能和风范,而且常用对偶、排比、譬喻、形容的手法。世说新语语言艺术上的成功,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而且亦为整部小说增添了无限光彩。除了作为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世说新语的许多故事典故还是后世作家取材的宝库,同时它又是历史学家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四、语言积累1生字注音寔(sh)否(fu)韫(yn)奕(y)凝(nng)2形近字辨析 惭愧(cn) 等待(di) 好似(s) 欣然(xn) 渐次(jin) 侍奉(sh) 拟人(n) 欢快(hun) 柳絮(x) 繁荣(fn)3词语解释

16、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大致;相比。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期日中:约定。欣然:高兴的样子。乃至:才。未若:不如。门外戏:玩耍。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友人惭:惭愧。4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通“否”5古今异义引:古义:拉下车引之今义:领引路人去:古义:离开太丘舍去今义:前往到去去公园期:古义:约定与友期行今义:等候所约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期望委:古义:丢下、舍弃相委而去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托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判断句即公大兄

17、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省略句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感叹句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五、中心思想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陈太丘与友期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的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见出父子亲情。六、相关资料1咏雪中两个比喻的高下之分(谢智慧

18、)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25课两则的课后“练习三”题目如下: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学生从原文的“公大笑乐”和文末特地强调的“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两处(后一处需教师点拨)基本可以判断出两者的高下之别。但对于为什么后一喻比前一喻更好,认识却比较粗浅模糊,说不出所以然来。这里就这两个比喻从修辞的角度试析一下优劣。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这并非仅是用“盐”和“柳絮”来比喻“白雪”,而是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这种运动中的状态(或许用“姿态”更切合些)

19、。因此,在分析高低之别时,不仅仅是涉及到“物”,同时还涉及到运动中的“姿态”。从形似上来说,其实“撒盐空中”比“柳絮l因风起”更胜一筹。从色泽上来看,呈白色的盐与呈灰白色的柳絮相比,更接近雪的白色。而在下落姿态上,柳絮在风中往往飞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和雪的飘舞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撒盐空中”的下落方式更接近些。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以“撒盐空中”来形容“白雪纷纷“,似乎比“柳絮因风起”更形象。这一点在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上已有所说明。基于此,也有人认为,“撒盐空中”比“柳絮因风起”更好一些,毕竟,写物的基础是形似。但是,写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基础上,那未免单薄浅显了些。文名在外的谢安石鉴赏水平恐怕

20、不会只止于这个水准:而刘义庆也不会特地通过文末身份的强调来表示对谢道韫文才的欣赏之情。“柳絮因风起” 在形似上不及“撒盐空中”,但却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想来是因为它的“神似”。运用比喻来写物之所以可以更为形象生动,无非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可以引起人们的相关联想,进而唤起类似的感觉,勾勒出相似的意象。先从“物”这一点来讲,“盐”给人的直接感觉是成、涩、硬。而且一提到盐,就不免联想起一些生活俗事、琐事,有种“俗”感。相比之下,“柳”在中国人心中,已成为某种意象,蕴含着特殊的感情。自古文人对“柳”的偏爱,那么多的诗文足以见证。当代作家张晓风也在柳中写道:柳树不是匠人的树,这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

21、因此,“柳”唤起的感觉,比“盐”诗意得多。爱屋及乌,“柳絮”带给人们的感受自然也是如此。而“雪”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俗是雅,不用多言,去翻翻中国古代诗文也足以明白。从这种由“物象”所带来的俗雅之感的接近程度上,就可初见两者之高低。再者,从两者运动的姿态来看,虽然“撒盐空中” 更接近“白雪纷纷”,但由于两者“物”的不同,运动中带给人的感觉也不同。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舞的柳絮都给人以轻柔、飘逸、优雅的感受,而这是撤在空中的盐无法呈现的。因此,因风起舞的柳絮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在“神似”方面,更重要的是两者意蕴的差别。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说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见,冬天的白雪与春天的柳絮,都会

22、唤起人们对于春天的联想。中国农谚有云:“瑞雪兆丰年。”瑞雪中预示着也蕴育着新的生命与希望。因此,冬天雪的来临,总是带给人来年无限的希望和寄托。柳絮是柳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种子,本就是生命之希望,孕育生命之最初。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柳絮是春夏之物, 与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以柳絮喻白雪,将雪与春天联系了起来,让人产生温暖的遐想,进而产生无限的希望。而以盐作喻,人们被唤起的感觉只止于视觉上。其背后,却没有更多意蕴和延伸的意义。所以,从“神似”的方面来看,以“柳絮因风起”作喻比起“撒盐空中”确实高明了许多。在谢家“寒雪日内集”赏雪论诗时,谢道韫也许只是凭着一种诗人的直觉和平时的积淀,而非长时间

23、的推敲才脱口吟出这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由此,更可以看出她的才华横溢。2怎一个“礼”字了得兼议陈太丘与友期的美学内涵(沈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世说新语的语言:清新俊逸,咳唾珠玑”,读者也往往为其才藻的新奇和语言的隽美所深深吸引,甚而忽视了质朴而自然的语言背后炽烈的生命热情和魏晋士人的心灵或哲学之美。这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世说新语方正所记“陈太丘与友期”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一种缩影和文化略观,是晋人在道德观和礼法观上不重形式,而重真性情的表征。中国自古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

24、法社会,种种繁文缛节让人窒息,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平民,都在礼法的网络中战战兢兢地惶恐度日,生怕自己无意触倒了礼法“威严”的旗帜而落入礼法的“樊笼”。于是,人们对礼法制度敬而远之,甚至顶礼膜拜,言谈举止唯一是之。且这延续千年的礼法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竟然也不辨时宜地盛行不衰,禁锢着生命中原本鲜活滋润的元素,而人的“本真”性情则在逐渐消逝。我们总定义为方正所载陈元方责父友一事意在称赞元方能言善辩、机智、勇敢,而贬责元方父亲朋友的失信和无礼,宣扬立法社会中“信”、“礼”这一行为准则和处世观念。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目力所及之处,常有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或辩论元方父亲“不至合去”合不合理,或探讨友人破

25、口大骂“非人哉”应不应该,或争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些讨论看似启发学生思维,实则是在为某种礼节规范而争论不休, 这是打着语文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的幌子,把原本播种精神种子的沃野 课堂,变得贫瘠不堪,结果导致学生个个“精神营养不良”。语文存在文章、文学、文化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学,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必然是由浅显的对文章粗糙而简单的肢解,行进到生命、意识性灵等的文化观照。如果以人为喻,文章就是人的躯干,文学犹如人的血肉, 而文化则是人的灵魂,人之所以为人,根本在于人有其自在的灵魂。语文要引人入胜而沁人心脾, 也必须有其独立的灵魂 文化的存在。没有文,根基和人文渗透的语文,犹如秋天里风干的果

26、实,干瘪枯涩毫无生命的形迹,最终为人所弃。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文章里进行纵深勘探,发掘埋藏的“金子”文章内在的文化符号,加工修整,让文章呈现出文学味,甚至“文化味”。可是,那“发而幽香”的诱人气味竞不能扑入我们的鼻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文本的张力,在日复一日的文章平面化过滤中失去了灿灿然的生机。“陈太丘与友期”事件的教学亦然。我们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探讨元方父亲、友人、元方三人的举止是否合乎“礼节”,从而落入了“五常”的窠臼,教学思维在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里蜗行,处处触摸“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纲常伦理,使自己思维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礼”的束

27、缚,更可以自主地去寻觅一片更加宜人的“风景”。吕叔湘先生说:“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陈元方责父友这则故事随手写来,质朴自然,辞意隽永,既无堆砌之弊,更无斧凿之痕,这无疑是当时世风之使然,人性情之其然而已。如果我Yf略观世说新语, 即知其中相类似的故事不乏枚举,如:何充直言不讳、王述不让、王献之拒不题字等。他们与陈元方责父友一事,意旨相同,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魏晋之人多有正直、坦率、刚正不阿的胸襟,诚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评述“晋人的美学是人物的品藻”。他们以性情的真率和胸襟的宽仁建立自我的新生命,摆脱礼法的空虚和顽固,这是晋人之美的神韵所在。

28、我们因着时代和历史观考察陈元方责父友这一事件,其中友人不辨礼仪直白“非人哉”这番言语固然令人瞠目结舌,元方“入门不顾”也悖于儒家一贯强调的“发乎情性,止乎礼义”的清规戒律,但这是他们言其欲言之言, 行其欲行之事,追求一往情深,率性任真而为。只要是发自内在真心,即便违背了礼教也在所不惜;而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行为,哪怕是约定成俗的礼节也决不遵从。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魏晋士人的个体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在这一特定时代里被强调、夸张和放大,呈现出此一时期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以自己聪明机智的言谈、任情率性的行为等,完成了极富个人魅力的个体生命的雕塑,

29、从而摧毁了儒家“发乎情性,止乎礼义”的清规戒律。晋人的率性任真并不唯独体现在陈元方责父友这一事件上,任自我胸中情感自然宣泄是世说新语里世人率真性情的表现之一。书中人物常常率性而为, 乘兴而做,兴尽而止。如王猷之雪夜访戴安道,船行一夜,到了戴安道的门前,却不进门,认为自己“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是很自然的事。正是这种任性表现了魏晋人士潇洒率真、完全不为世俗之礼所拘的性格魅力。我们的语文如果能走出机械的“以文章为文章”的教学,在文章的解读、品味和阐发中让学生理解礼法制度和体悟友人和元方令人诧异的言行,对文本进行深度文化关照,那么,陈太丘与友期的个中滋味,又岂是一个“礼”字能道尽?七、阅读链接排调

30、(节选)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li)。”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王浑与妇锺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德行(节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共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忿狷(节选)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真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元方善对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