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春版七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9课 题 莫泊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2、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能力目标1、 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2、 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3、 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重 点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2、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难 点1、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
2、、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新课 设计二: 师:(展示百元大钞)同学们,看一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一百元钱。 师:我们生活中能离开钱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生活中虽然离不开钱,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友情、
3、亲情、食物、理想、知识 师: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个与“金钱”有关的故事。(板书: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绍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
4、,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三、课文分析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5、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四、层次分析第一部分:(14)盼第二部分:(519)赞第三部分:(2047)见第四部分:(4849)躲五、品察细节。、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板书:于勒:穷富穷菲利普夫妇:撵盼躲(5)布置作业一、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于勒?二、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三、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第二
6、课时一、承前导入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二、讲析一、二部分1、指读第一部分2、讲析并板书(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二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段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
7、,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2)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4、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板书:于勒行为不当叔叔这之前坏蛋流氓无赖(从前)分文不值恐怖打发他到美洲去“吃得一干二净”父亲还大大占用对比的弟做上了买卖很大的买卖弟那时候能够赔偿损失希望盼他回国(现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一回来境况就不同5、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
8、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3)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金钱。6、教师简析十三至十九段。(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3)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
9、“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7、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三、作业:完成练习一。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二、分析第三部分:1、齐读20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问:此句
10、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欢乐的心情。景色静谧,色泽美丽。2、2124段,插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的情节。这看来好象与情节主线无关,但不知不觉中却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因为正是父亲请吃牡蛎,才有可能进一步认清、认出水手。母亲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有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实际是什么?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3、指定五位学生分角色朗读2547段;角色:叙述者(我);父亲;母亲;船长;于勒。其他同学圈出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情等的语句,仔细揣摩体会。4、教师讲析并板书:(1)这几段的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2)关于
11、菲利普:“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3)关于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和菲利普一样,美梦刚破灭时,她内心惊恐
12、,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当她亲眼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正是于勒后,哆嗦着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她人生哲学的秘密。对于远游归来的于勒,她多么厌恶啊!可正是她昨天还在不停的赞赏:“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由此看来,她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透过她两次不同的语言,我们析其内心世界,不难看出:在她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钱!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4)关于于勒: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
13、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5)关于“我”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5、小结:这是故事的高潮,写菲利普夫妇看见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三、讲练:完成练习三。第四课时课时目的:总结写作特色。教学过程:一、讲析第四部分。第四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二、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1、小说
14、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2、写作特色:回顾结构,归纳概括。板书:开端盼于勒?(悬念)1情节曲折二姐婚事发展赞富翁实现?(悬念)2构思巧妙上千种计划高潮见穷水手破灭3主题深刻结局躲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惟利是图、势利三、难点突破难点疑点: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
15、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有两处,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四、讲解练习【阅读分析】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
16、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三、选择题。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
17、作埋伏。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说话。”四、语
18、段分析1、朗读从开头至“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品味: (1)“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把这话改为“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其实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吗?(3)“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删去这句话,有什么影响吗?(4)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归来?是怎样表现的?2、朗读“果然,十年之久风俗习惯”,品味:“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写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
19、一所别墅。” 把这句话改为:“对于勒叔叔回国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一些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买一处住所。”好吗?3、分角色朗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至结尾。品味:(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把这段改为“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你看错了对吧?”不是更合理些吗?(2)“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删去加着号重的话,不是更为简洁些吗?五、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A、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B、她很快
20、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C、 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D、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E、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删去以上五句话中加线的词语,好吗? 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C句中的“他们”指谁?为什么怕“他们”看出来?2、阅读第3947段,然后答题:1、“狼狈不堪”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文中对于勒的肖像描写透露出于勒哪些方面的情况?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什么心理?4
21、、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你认为这分别体现了他们什么性格?5、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怀疑犹豫诧异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
22、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升跳现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_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_。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作用是_ _。5.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在文中起何作用?6.画曲线的句子用
23、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7、“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8、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9、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1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11、文段中“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七、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1.
24、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2.在文中用“ ”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
25、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5.文章第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C.
26、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B.怕他吃了要生病。C.怕多花钱。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A.关心、爱护孩子。B.自私、庸俗。C.吝啬、虚荣。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A.有些话不能说。B.不知说什么好。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A.对孩子不溺爱。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C.揭露
27、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感悟人生】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创新写作】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2、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
28、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3、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4、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5假设在
29、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五) 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对于金钱或亲情相关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息过,有许多相关的优秀作品,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将平日所读在此进行推荐交流。 莫泊桑项链漂亮朋友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高尔基童年 简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吴敬梓儒林外史 学生介绍部分课外阅读的文章或名著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法 莫泊桑) 战胜 善良的人们(读者、作者) 金钱VS亲情 菲利普夫妇 战胜 教后感:课后,学生在日记本里写道:“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又在轻松愉快中上完了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喜欢这堂课,而我很欣慰,因为他们的作品不仅语言精彩,见解也富于独特性与深刻的内涵,是三年来坚持不懈的写作训练与积累给了他们今天的辉煌。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采用小组竞赛法和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为了引导学生善于在学习中总结、积累与自学,在课堂伊始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十分钟的“热身赛”,即辩论赛,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协作精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在课堂伊始时的思维处于最兴奋的状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