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说课教案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古代语言的热爱。同时马说作为新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文言论说文,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根据马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确立本课学习目标如下:1初步了解“说”这种文体特点,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3培养学
2、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本课重点: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本课难点: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教法:诵读法、引导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设计依据: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答出:“千里马”指人才,而“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3、“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教师讲解: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唐代,韩愈就在他的马说中阐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4.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翻译中的问题。5.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诵读是基础;理解文言文,翻译是手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从中找出不理解的与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解答。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进行学习。)三、理解文章思想内容。1.解释“说”。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
4、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2.引导学生回忆关于韩愈的情况,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3.研读课文。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无知”会
5、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9)请用原文中的语句说明。(略)4.教师小结: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作者实际是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5.学生总结本文思想内容。
6、(略)6.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明确:不知马。(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四、学生总结三段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五、总结、扩展。1.总结: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开头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2.扩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对于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韩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那么,韩愈通过本文表达的希望是怎么对待人才呢?学生讨论。不强求一致。(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3.延伸:在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只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那么,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也同样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应重视伯乐的作用,但同时人才也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展示自己,让伯乐和其他人去发现自己。)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