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 一 语 文第五单元【教学内容】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复习及检验:第十七课斜塔上的实验第十八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十九课叫三声夸克第二十课梦溪笔谈二则诵读欣赏论语八则作文训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修改作文专题训练综合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目的要求】1、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2、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一些方法。3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4掌握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复 习斜塔上的实验复习重点:1、中心意思: 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
2、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2、全文结构:本文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复习难点:1、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记叙和描写相结合。人物传记如果
3、只是平铺直叙,就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课文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写教堂里的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写教授们的压制、学生们的反对,观察比萨斜塔实验的队伍等都运用了描写,这就使文章生动形象、令人爱读。开头和结尾的场面描写,起着营造气氛的作用,表现了伽利略的求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复习重点:1、中心意思: 本文论述了只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具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全文结构:这是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
4、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二、复习难点:1、课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恰当地运用衔接词,也是使文章过渡自然的原因。第一部分转入第二部分时用“然而”来衔接;第二部分转入第三部分时,又用“不过”来衔接。2、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本文的另一特点。本文论述的是一个创造学上的问题,全文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从创造学角度看,文章论述的是转换思维视角、不同概念的组合等问题。但全文并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术语。文章开头由一具体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剖析,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予以深刻的启示。 叫三声夸克一、复习重点:1这是一篇介绍物理学知识的说明文。2文章通过一个形象的
5、比喻结构全篇,借用一首诗中的诗句作为标题,既揭示了物理学家盖耳曼提出“夸克模型”的基本设想,也为全文的说明定下了语言基调。 3作者按照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由浅入深地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4文章的结尾接连用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告诉读者夸克的证明还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留下了许多思考,激发人们关心和探索这一问题的兴趣。最后一句呼应文章开头,同时也是对前几个疑问的一个形象的概括。 二、复习难点1、这篇文章语言通俗形象,结构严谨。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
6、明方法,比如比喻、举例等。但最主要的是分类说明。3这篇文章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科学精神,给人们以启发。 梦溪笔谈二则一、复习重点: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2、译文: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
7、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二复习难点: 1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略)诵读欣赏论语八则作文训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作文专题训练综合实践活动
8、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单元检验题一、完成下列字词句的练习。1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3)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改正后填在空格里。 (1)这种狂忘的行为必须加以制栽为了大家的名声。 (2)盖耳曼提出的夸克模形是经过理论分析的。3、根据下面列出的意思,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1)连一件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 )(2)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 )(3)一句话包含
9、两个意思,即表面上一个意思,而暗中却藏着另一个意思。 ( )(4)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 )4、默写上下句:(1)学而不思则罔;_。 (2)知之为知之,_,是知也。 5写一段话,把下边3个词语放进这段话中。默默无闻 锲而不舍 赫赫英名6、修改病句。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善。 (2)他的一席话很起作用,把我几天来的忧愁、顾虑都被打消了。 (3)屋里陈列着各色各样的鲁迅过去使用的东西和书。7下面句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
10、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梦溪笔谈二则,完成812题。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 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1、。人皆伏其精练。8梦溪笔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作者是_朝科学家,政治家_。9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1)岁以大穰( ) (2)贻以金钗( ) (3)其喙有钳( ) (4)人履其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B如土中狗蝎 匠师如其言 C旬日子方皆尽 人皆伏其精练 D其虫旧曾有之 匠师如其言 E以钳搏之 问塔动之因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2)人皆伏其精练。12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忽有一虫生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说明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
12、B岁以大穰 “以”是“因为”之意。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C、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无可奈何”表明大家无计可施,“密使”“贻以金钗”写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反衬喻皓技术之高。 D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笑”表现出喻皓为自己能解决“塔动”问题而由衷高兴。 (二)阅读外层空间,没有国界和归属的资源,完成1318题。 许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太空将逐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巨大的资源宝库。目前,科学研究已经知道,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存在着大量的铁、硅等资源。而且,人类进入
13、地球轨道和外层空间后会发现,资源不仅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矿藏,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高远的位置、空间微重力环境、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和高真空环境,就是这种地面所不具备的极其宝贵的资源。 也就是说,高远位置也是一种资源。人们都有这种体会,站在地上只能看到眼前一点大的地方,站在高山上极目四眺,则“一览众山小”。我们利用位置资源,已经发射了通信、气象和对地遥感卫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之所以站在地球上而不会掉进茫茫太空,是由于重量和地球引力的存在。而在太 空中航天器里的物体,处于微重力状态,物体可悬浮空中飘忽不定。空气、水受热后,不会出现上下对流的情况,比重不同的液体,
14、可在一起和平共处。这种奇特环境,对人类从事新材料加工,细胞、蛋白质晶体的生长与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其密度随离海平面距离的升高而减小,到达100公里以上的高度,已逐渐成为真空。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中,每立方厘米中含有10000兆个氮分子和氧分子,而在太阳系宇宙空间,纯净无污染,每立方厘米只有01个氢原子。 另外,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大气层包裹着。这团大气层如同一张天幕,遮去了部分阳光,这张天幕被物理学家称为大气阴尼。而宇宙空间充满着各种强烈的辐射,如银河宇宙线、太阳电磁辐射等,这将使种子、微生物以及各种细胞的遗传密码在排列上发生变化,从中会产生更有价值的新物质。 40多年的空间研
15、究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外空资源是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微生物制品的绝妙实验场,是一座可源源不断掘出新物质的富矿。1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轨道极目四眺14外层空间有哪些资源可供人类利用?答:_15文章第段中的“奇特环境”是指_,它对人类从事_是很有帮助的。16全文是_结构,第段与段之间是_关系。17从写作角度看,文中哪两段的顺序需要调整?为什么?18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研究表明外空资源是一座等待人类开发的富矿。 B人类利用外空资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C。外层空间为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D。外空资源是指存在于月球和其他行星上的铁
16、、硅等矿物质。 (三)阅读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完成1926题。 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 )不行,( )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
17、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1)“站到巨人的肩人”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
18、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象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2)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
19、力,(3)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19根据第段有关内容,在第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各4个字)_20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21第段中,划线句(1)“站在巨人的肩上”一句的含义是_22第段中,写欧阳修写文写诗有成有败。写文成功的关键是_,写诗失败的原因是_。23第段中,划线句(2)“落笔无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_24根据文中划线句(3)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尽信书
20、不如无书 D思而不学则殆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亚克敦、欧阳修、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 比。26选出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创新,要培养创造力。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D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三、作文27以_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介绍制作的过程,字数不少于500 字。 【参考答案】1(1)zh (2)j (3)m (4)y 2(1)妄 裁 (2)型 3、(1)一事无成 (2)一劳永逸 (3)一语双关 (4)一意孤行 4、(1)思而不学则
21、殆。 (2)不知为不知5、略6(1)“改善”改为“提高”,或者把句中“水平”删去。 (2)“被”宜删 (3)句序不当:“各色各样的”应移至“东西”前面 7、A(应把“梨花”改作红玫瑰。因“梨花”是白色,“红玫瑰”才是红色) 二、(一)8宋 沈括 9(1)rng (2)y (3)hu (4)l 10C 11(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傍不肯”消灭干净,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2)人们都佩服他高明。 12D (二)13. gu tio14高远的位置、空间微重力环境、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和高真空环境。 15微重力环境 新材料加工、细胞蛋白质晶体的生产与培养 16总分总 总分 17两段顺序需要调整,因为与第段介绍的顺序不照应。 18B D(三)19读而不懂 既读也懂 20总结上文,统领下文 21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 22敢于创新 只是模仿 23写作时不拘泥于古人。 24C 25亚克敦只读书不创造,一事无成;欧阳修既模仿又创造,有所成就;爱因斯坦能怀疑且创造,贡献巨大。 26A 三、略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