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 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2、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论证方法。教学方法批注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精读探究、理解观点二、聚焦方法、学习论证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多媒体展示问题: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
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二、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2、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提出问题,指导学习。每人提交一个问题,前后座四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同学讨论。本文思
3、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精读并批注,自主探究。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4、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
5、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学生讨论。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示例:(1)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3)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4)请用事例来证明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六、布置作业完成语段练习板书设计 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格精 物致知。(25)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