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教学目标:1.体悟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追求,使学生初识文学的魅力。2.了解本文叙事的详略之处,体会马克吐温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3.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唤醒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4.积累下列词汇:滑稽 戏谑 分寸 恶作剧 出奇制胜 六神无主 煞费苦心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待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大动肝火 诽谤;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本文叙事的详略之处,。教学难点:1.了解本文叙事的详略之处,体会马克吐温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
2、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 二 课时一、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四、细读课文,分组讨论:1、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哪一点。阅读讨论后分析解决:(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
3、得到了体现?“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你认为,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
4、够一家人食用两年。”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四、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
5、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
6、,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五、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以及语言风格。少年时代人最富有创造性,同学们要在生活、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 六、作 业布置: 1.日记练笔:读完课文,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哪一点? 据此写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略)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详)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