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1 了解本课中两位作家及代表作品。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能力培养点:1 有感情地诵读这两首诗。2 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情感体验点: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炽烈的亲情。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金色花中为何把孩子想像成金色花?纸船的题目有什么妙处?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文。教学方式: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金色花教学过程: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
2、诗金色花。 二、朗读诗歌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祷()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衍() 2. 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
3、悟诗歌:1. 教师导语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 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4、 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指导,注重鼓励。 四、拓展训练: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涓涓细流时时哺育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尝试写诗,教导作指导,进行鼓励性评价。) 五、课文小结: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诵读的本文。 六、作业布置: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