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体会内容;延伸拓展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母亲身上的品质,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从事件中提炼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2分钟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黎巴嫩
2、)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二、检查预习 屏幕的方式,10分钟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
3、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三、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2分钟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 ,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设置问题,讨论解决,10分钟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初步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
4、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五、学习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0分钟,教师引导,逐层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既当妈,又当爸)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
5、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家肯定不好当,不仅因为母亲是个寡妇,而且还是个年亲的后母。提问:那么,她曾面临过哪些家庭状况呢?(提示: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情况一:“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大哥还“吸鸦片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时,母亲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招致的一大群债主。情况二:大嫂和二嫂“常常闹意见”,也对 母亲“闹气”,这时她们“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 “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情况三:无正业的浪人五叔,“有一天在烟馆里发
6、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又是怎样教育我的呢?1.【明确】天大明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印证】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过渡】可见母亲非常重视“我”的学业,这在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还有些相关的例证,在此我再为大家引一例:【资料】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
7、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 胡适自传四十自述【过渡】由此可见,母亲对胡适的学业是非常重视的,可说不惜“重金”在栽培胡适。母亲这颗望子成龙的心,古今都是一样的。想必同学们的妈妈也一定天天唠叨着:好好读书啊!看到你不理想的成绩,就千方百计地让你去参加各种补习班,甚至花大笔的钱,请家教给你进行一对一的补习。你是如何看待你母亲的这些言行的呢?【过渡】我很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觉得母亲关心我的学习成绩胜过关心我。我感到她的关心让我非常苦恼。当然,现在我已经不这么看待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可能
8、就会发生改变。这点胡适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后来胡适是如何看待母亲对他学习上的重视的?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中年胡适写在四十自述中的一段话:【资料】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可以说,由这件事胡适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么现在你再好好回忆母亲
9、的言行,是不是又多了一份对她的理解了呢?(留白)2、母亲除了督促“我”学习外,还训练“我”做人。那么她是如何做的呢?【明确】a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 b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重点)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我”做人上的训导。是极其严格的,胡适对母亲的评价中有两个词语也都出现了“严”字。那么,你能理解母亲的“严”吗?【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母亲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希望我上进,养成良好的品性。【过渡】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确实是一种爱的表现, 严中透出的是爱,那么母亲对我的爱还有没有别的的表达方式?【明确】慈中透出的爱。【事例】我从不知
10、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而儿。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添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3、胡适的母亲是这样教育他“做人”,你的母亲又是如何教育你“做人”?你从中感受到她对你爱了吗【过渡】我们刚才所
11、谈到的这些的管教,都可称之为“言传”,通过言语来教育我们。那么除了“言传”这种方式外,文中的母亲还有没有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教育“我”呢?【明确】身教【明确】母亲处理家庭事务来体现的。在面对家中这些情况时,母亲是如何处理的?由此“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情况一:母亲是如何对待大哥这个败家子的?【引】面对这样的败家子,你会以什么态度对待他?【引】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明确】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总结】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情况二: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
12、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事事:说明在每一件事上,母亲都很留心、很容忍,没有例外。格外:程度副词,表示这种容忍已经超出了一般程度。总是:说明母亲在对待我和大哥的女儿时,待遇上从来
13、是一视同仁,而发生争执后,永远更加偏袒她。从不、不:说明母亲非常大度,即使嫂子让她受了气,她也不会怪任何人。只:副词,表示限制,说明母亲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唯一做的就是容忍。【总结】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情况三:面对五叔的侮辱,母亲是怎么做的?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补充:母亲之所以非常生气,是因为对于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捍卫名节是很有必要。)这些文字都说明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态度认真严肃,绝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的名节。【总结】表现了母亲的“刚气”,说明母亲的性格中有“柔中带刚”的一面。(“刚气”,刚强的脾气,这里就是指
14、不愿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过渡】母亲嫁入胡家30年,23年是在守寡。她做后母、后婆、后奶奶,她生活的艰辛确实如同胡适所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但是正是在这痛苦的生活中,胡适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宽容、善良、容忍、温和而又“刚气”。在潜移默化中,母亲教会了胡适该怎么做人。那么,胡适是如何评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呢?【明确】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总结】母亲让胡适养成了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过渡】胡适的这些品性在他的言行中都得以体现,我们来看以下几则资料:胡适与鲁迅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
15、,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 “老僧不见不闻 ”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总结】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适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4、胡适的母亲对胡适而言既是慈母,也是恩师,他“受
16、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那么你在为人处事当面有没有受到你母亲的影响?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她督促“我”学习,训练“我”做人,养成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五、探究内容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母亲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希望我上进,养成良好的品性。【过渡】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确实是一种爱
17、的表现, 严中透出的是爱,那么母亲对我的爱还有没有别的的表达方式?【明确】慈中透出的爱。六、小结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A:(学优生):练习册同步B:(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书面小考,2分钟管束 责罚 气量 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二、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明确,25分钟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
18、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
19、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
20、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
21、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0分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
22、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A:(学优生):以“妈妈(或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B:(中等生):回顾父母为你做的事情。C:(后三分之一学生):放学后,为母亲(父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课时一、欣赏肖复兴的散文母亲10分钟师生共同品味情感二、比较欣赏 欣赏体会,提高阅读欣赏能力。15分钟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
23、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教师印发材料 老舍。 邹韬奋。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 三、欣赏“诗中的母爱” 10分钟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如:歌曲(付林)、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四、小结 5分钟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作文,写作富有文采。B:(中等生):完成作文,要求真情实感。C:(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作文,写作完整。板书设计: 我 的 母 亲 胡适 语言美:质朴、真切 结构美:严密、清晰 人物美:严父、慈母、恩师 情感美:关爱、敬意、怀念 教学反思: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