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教学目标】品读文本中对三味书屋里的人、事、物的描写,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一、齐读第9段,体会作者感情,导入新课。1畅谈读此段的感受、点评。 明确:用了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之所以对此进行揣测,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 二、交流合作,研读“三味书屋” 1作者带着离开百草园的惋惜之情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里的老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明确: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
2、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方正、质朴”而且“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总之,他是一位既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相对来说单调枯燥一些,但也不乏趣味。2为什么这么一个原本其实挺荒芜的百草园所带来的乐趣也比三味书屋来得多得多?自由束缚,丰富枯燥。3但是即使在枯燥、束缚的书屋生活中,作者也能找到乐趣,为什么呢?明确:儿童的好玩的天性,儿童童真、童趣所在。书屋中“读书”的趣味“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语气里依然充满了调侃的意味。接着又将“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严正,和“狗窦大开”
3、的戏谑、“潜龙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五上上错”的难解,混在一起,小鲁迅在内的私塾里的这些顽童,实际上是将读书游戏化了,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乐趣。以致成年鲁迅回述这段生活时仍然流露出一丝温馨。最动人的,还是对老师“读书入神”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里的观察、描写也都“入神”了。(学生品读)后园里“偷得”的乐趣有“折腊梅花”、“寻蝉蜕”和“喂蚂蚁”的乐趣。但这却是偷的,只能“静悄悄”地玩,而且随时会被老师“大叫”回去。而且比起在百草园里看“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视野开阔,后园里的天地还是太狭窄了。“画
4、画”之乐。4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到底是怎样的感情?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生活还是倾注了深情的,七年的时光基本上是欢乐的、愉快的。鲁迅先生丰厚的学养正源于此,可以说,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乐园。 四、课堂小结童年是美好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以冲淡现实的不调和。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那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并且思考这些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板书 鲁迅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景 乐闻 乐事 三味书屋: “读书”之乐,“画画”之乐,“后园游戏”之乐 充满童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