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吆喝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作者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作者萧乾。3.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文化的感情。2.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3.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重难点突破】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
2、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课时准备】教师:准备小黑板和投影仪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本地区各商贩吆喝声,要求能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准备在班上模仿表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
3、悠远的吆喝声吧。(出示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作家作品(出示投影)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 等。三积累生字新词 招徕(1i) 铁铉(xun) 囿(yu)于 隔阂(h) 饽饽(b) 秫秸(sh ji) 商贩(fn) 吹嘘(x) 吆喝(yo he) 小钹(b) 荸荠(b q)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
4、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理清文章思路:
5、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2.解答研讨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回顾上节课内容,师生共同回顾文章的结构。二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吆喝声首先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其次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追问: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6、,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朗读相关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卖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
7、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三品味语言 1.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从“一日”转到“一年”。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2.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
8、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吆喝最有趣?为什么?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门“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走进富有京城特色民俗风情的世界。四探究活动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2.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只要你用
9、心去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请写一段30字左右的话说说你曾听到过的叫卖声。3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五课堂小结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道风景吆喝,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六布置作业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语
10、言特点。请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所在地方的语言特点,并且和其它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吆喝(萧乾)早:卖早点的、卖菜的、卖花儿的 晚: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盲人算命的、乞丐乞讨的 春:卖金鱼的 夏:卖雪花酪的 秋:卖秋海棠的卖柿子的 冬:卖糖葫芦的烤白薯的【教学反思】吆喝主要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思,引人体味生活中的蕴含的浓郁的情趣。为了让学生能够由市井胡同中的吆喝上升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境界,我在课文教学时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始终能够跟上行文思路,一步一步的理解了一种浅表的现象实际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在声声吆喝的背后所表达的浓厚深情。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