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学步骤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内容如下: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
2、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2)读出新闻的结构。全班同学齐读标题。男同学齐读导语。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3)探究新闻的结构。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
4、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学生深思,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是导语
5、,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
6、绩。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多媒体显示: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不料正是汤恩伯
7、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8、,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a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3.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教师点评。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读:“22日22时”须重读。析:“在过去一年
9、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三、课堂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阅读下面的新闻,归纳出内容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北大学子纵论“新世纪国防”本报北京4月13日讯(记者范绪锋)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我们的安宁;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民族的尊严!”今天下午,北京大学举行“新世纪国防”演讲比赛,北
10、大学子纷纷慷慨陈辞,倾诉自己对新世纪国防的感想和建议。本次演讲比赛规模约300人,登台演讲的学生15人。同学们紧紧围绕“新世纪国防”这一主题,结合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美国侦察机侵犯我领空并撞毁我军用飞机事件和即将出台的我国第一部国防教育法,深入论述我国的国防为什么要强大,怎样才能强大,以及新世纪国防教育、国防模式、国防战备、国防科技、国防竞争、大学生的国防精神、强国责任等。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张湘东倡议,新时代大学生一定要做有国防意识的人。据介绍,北大一直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北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热情也日益增强。作为传统项目的国防演讲比赛,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重要
11、教育形式。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六要素:时间今天下午;地点北京大学;人物北大学生;起因举行“新世纪论国防”演讲比赛;经过同学们紧紧围绕“新世纪国防”这一主题,深入展开论述;结果同学们决心要做有国防意识的人。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北大学子纵论“新世纪国防”;导语第一自然节;主体第二自然节;背景结合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美国侦察机国防教育法;结语作为传统项目的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教育形式。五、布置作业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 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扎
12、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 (不超过20个字)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2.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
13、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
14、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参考答案: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板书设计新闻两则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