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医学遗传学,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杨保胜 教授,2,3,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又称,药理遗传学,,它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异常药物反应。,药物遗传学研究揭示了许多药物异常反应的遗传基础和生化本质,对临床医师正确用药,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从而防止各种与遗传有关的药物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4,第一节 药物代谢的遗传控制,人们对某种药物产生特殊反应,(,副反应,),,称为,特应性,(idiosync
2、racy),,,如皮疹、溶血、肠道反应等。许多特应性是由于遗传缺陷而影响了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和药物效应所致。,药物体内代谢包括药物的,摄入、吸收、分布、药物与靶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药效,以及经,转化,或,分解,后的排泄等。如与这个过程中有关的各种酶、受体、运输蛋白等有遗传性缺陷,就会影响药物代谢的一定环节,出现异常药物反应,此种遗传缺陷可从以下几个途经改变药物的作用。,5,药物,摄入,吸收,(,载体,),分布,(,血浆蛋白,),药物与靶细胞作用,(,受体,),转化分解,(,氧化、还原、水解、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和乙酰化等酶,),排除体外,(口服、肌注、静脉点滴),6,1.,药
3、物的吸收,水溶性药物吸收,需要借助膜上的载体,因此膜蛋白异常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如幼年型恶性贫血患者胃粘膜缺少内因子,因此影响消化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2.,药物的分布,药物分布要借助血浆蛋白的运输,如血浆蛋白异常,失去与药物结合的能力,将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如,Down,综合症患者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力降低,导致水杨酸浓度升高。,3.,药物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需与靶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后才能发生该药的效应,如受体异常会导致异常药物反应。如华法令耐受型患者肝中的华法令受体异常,与华法令结合力降低,故需要高于正常剂量,20,倍的浓度才能起抗凝作用。,7,4.,药物的转化,大部分
4、药物在肝脏中经转化而失去活性。,如与药物转化,(,氧化、还原、水解、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和乙酰化等,),、分解有关的酶异常,会影响药物的正常代谢。,如酶活性过低,使药物或中间产物积累,损害正常生理功能;,若酶活性升高,代谢速率过快,则不能达到有效浓度。,8,质量性状:,完全显性:,aa AA,、,Aa,数量性状:,平均值,隐性,AA,、,Aa aa,不完全显性:,aa Aa AA,9,各种不同的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是受各种不同的遗传基础所控制的。,有些药物的代谢异常是属于单基因遗传的,而另一些药物的代谢异常是属于多基因遗传的。,本节主要介绍单基因遗传的异常药物反应,第二节 药物代谢的遗传变异,10,
5、1.,异烟肼等,慢乙酰化和快乙酰化,慢乙酰化,(slow acetylation),和快乙酰化,(rapid a.),很多种药物如异烟肼,(,抗结核药,),、磺胺二甲嘧啶、普鲁卡因酰胺、苯乙肼、硝基安定、肼苯达嗪、氨苯砜等,都需在肝脏中经,N-,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使其乙酰化后失活,然后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按照乙酰化速率的不同,可将人群分为三类:,快灭活者、慢灭活者和中等灭活者,。,N-,乙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强弱,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R,和,r),所控制,三者的基因型分别为,RR,、,rr,和,Rr,,属,不完全显性遗传,。,11,异烟肼又称,雷米封,,是治疗结核病的最重要的药
6、物之一。此药吸收后在血液中的浓度很快会提高。当经肝脏时则经乙酰化后形成乙酰异烟肼而灭活。乙酰异烟肼失去药效,(,减活,),,由肾脏随尿排出。,12,N-,乙酸基转移酶的三个基因,NAT1,、,NAT2,和,NAT3,(假基因)构成基因簇,该基因簇定位于,8pter-q11,。,NAT1,负责某些芳基胺药物的,N-,乙酰化,没有遗传变异性;而,NAT2,基因有多态性,负责异烟肼等药物的灭活,13,慢灭活者,异烟肼在血浆中半衰期为,2,4.5h,;,快灭活者该药的半衰期仅为,40,110min,;,中等灭活者的半衰期为,2h,,没有异常药物反应。,慢灭活者由于药物在血液中维持高浓度时间过久,常会引
7、起周围神经炎。异烟肼与体内的,VB,6,反应而使,B,6,失活,而导致,B,6,缺乏性神经损伤。,14,快灭活者由于体内产生较多的乙酰异烟肼,在肝中可水解为对肝脏有毒害作用的,乙酰肼,,,86%,快灭活者服用异烟肼后会发生肝炎,甚至肝坏死。如果异烟肼合用对氨水杨酸,(,能抑制异烟肼的乙酰化,),可使异烟肼诱发肝炎的发病率降低。,15,慢灭活地理分布,如果结核患者每天服用异烟肼治疗,快灭活者与慢灭活者疗效相同;如每周服药两次,则快灭者疗效较差,服用对氨水杨酸或链霉素,可提高疗效;如每周服药一次,快灭活者即使服用对氨水杨酸或链霉素,疗效较慢灭活者也差。,16,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
8、6PD),缺乏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r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是一种既与糖代谢有关,也与药物代谢异常有关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的先天性代谢病。,患者平时无症状,但服用伯氨喹啉类药物或吃蚕豆后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溶血具有自限性,一般都能恢复,但偶尔引起致命后果。,17,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乳酸,葡萄糖酸-6-磷酸 5-磷酸核酮糖,NADP NADPH NADP NADPH,GR,GSSH GSH,GSH,P,X,H,2,O H,2,O,2,戊糖代谢,无氧糖酵解,G6PD,
9、6,PGD,核酸代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6PD,是戊糖旁路中一个重要的酶,催化,G6P,脱下两个氢使,NADP,还原生成,NADPH,,,后者主要用于使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生成还原型,(GSH),。,18,G6PD,活性正常时,可脱下,G6P,的氢,经,NADPH,作用,使谷胱甘肽几乎都是还原型,(GSH),。,GSH,有保护,Hb,、膜蛋白和酶中的巯基,(,SH),免受氧化的作用。可消除机体在氧化还原中所产生的,H,2,O,2,的毒性作用。,G6PD,缺乏症患者由于,G6PD,的缺陷,使,NADPH,的生成减少,使,GSSG,增多,,GSH,减少,含巯基的膜蛋白
10、、酶和血红蛋白不能有效地得到保护。,19,另外,GSSG,还可与,Hb,链的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结合生成,GSS-Hb,(,混合二硫化合物,),。,这样当患者进食蚕豆或伯氨喹啉类药物时,可使体内聚积大量的,H,2,O,2,,含巯基的膜蛋白和酶受到损害,而使红细胞破坏溶血。,GSS-Hb,在红细胞内大量堆积,形成,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有,Heinz,小体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不易通过脾窦或肝窦而遭阻留而破坏,引起溶血。,20,产生溶血的机理,G6PD,NADPH,生成不足,GSH,H,2,O,2,迅速分解,GSH,破坏,过多,H,2,O,2,氧化,Hb,表面的-,SH,基,Hb,的
11、四条链接触不稳定而散开,Hb,内部的-,SH,也被氧化导致,Hb,变性,变性后形成珠蛋白小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21,最近得研究表明,,NADPH,的减少,本身也降低了红细胞对,H,2,O,2,的抵抗作用。由于上述原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不易通过脾(或者肝)窦,而遭遇阻牛破坏,引起血管内、或者血管外溶血。,G6PD,基因定位于:,Xq28,,有13 个外显子,18,kb,长,编码515个氨基酸。,G6PD,缺乏遗传方式为,XR,。,G6PD,缺乏有基因突变产生,其变异型可以达400多种,我国有300多种。,酶活性严重缺乏:检测不到酶的活性;酶活性中度,严重缺乏:10%60%;酶活性轻度缺乏:60
12、%,22,类型 顺序(,cDAN,),碱基改变 氨基酸置换,Ch1 1376 G T,精 亮,Ch2 1388 G A,精 组,Ch3 1311 C T,无,Ch4 392 G T,甘 缬,Ch5 1024 C T,亮 苯丙,Ch6 95 A G,精 组,Ch7 592 C T,精 半胱,“,chinese 1,”,835 A T,苏 丝,“,chinese 2,”,1360 G T,精 半胱,“,chinese 3,”,493 A G,冬酰 天冬,CT2 487 G A,甘 丝,中国人,G6PD,缺乏者中的 11 种点突变,23,根据,G6PD,的酶活性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五类:,(,1,)酶活
13、性严重缺乏型 特点是无诱因的慢性溶血,而且无自限性。,(,2,)酶活性严重缺乏型(,10,)此类患者在服用伯氨喹啉、磺胺类等多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及食用蚕豆时可诱发急性溶血,但有自限性。,(,3,)酶活性中度至轻度缺乏 少数药物可引起溶血,多见于黑人。,(,4,)酶活性轻度降低或正常 一般不发生溶血,正常,G6PD,即属于此类。,(,5,)酶活性增高(,150%400,)因代谢速度过快,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24,少数酶活性轻度降低、正常,(60%,150%),或升高,(,150%),者不产生溶血。,G6PD,缺乏症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尤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
14、贵州和四川发生率高,约为,5%,20%,。,G6PD,缺乏症患者不仅对伯氨喹啉过敏,其它许多药物也可引起患者溶血。所以为临床方便起见,将能溶血的药物及化学制剂列于下表。,25,G6PD,缺乏症患者禁用的药物:,抗疟药:伯氨喹啉、扑疟母星、氯喹。,磺胺类: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TMP-SMZ,等。,砜类药:氨苯砜、普洛明。,止痛药:阿司匹林、非拉西丁。,杀虫药:萘酚、锑波酚、来锐达唑(,nitridazole),抗菌药:硝基呋喃类、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其 他:蚕豆、丙磺舒、,bal、,大量的,V,k,等,26,3.,血卟啉症,血卟啉症,(porphyrias),是一组涉及血红素合成有关酶遗
15、传性缺陷所引起的先天性代谢病,(,可分为,7,型,),。该病大多数类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除其中有些类型表现为对光敏感,皮肤易出现红斑、水疱、溃疡和感染等症状外,其它常见类型,(,如急性间歇性、变异型等,),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腹绞痛、便秘、呕吐、周围神经运动障碍,(,肌无力、麻痹,),以及精神症状,(,幻觉、精神错乱和焦虑等,),,尿中与粪中卟啉及卟啉前体物质增多。,27,具有这种遗传缺陷的病人在缓解期可无症状,仅有尿和粪中卟啉类物质排泄增多。,有多种药物可诱发本病急性发作,如巴比妥、利眠宁、眠尔通、磺胺类药、苯妥英纳、灰黄霉素、雌激素等。,这可能是这些药物诱导,-,氨基,-,酮戊酸,(AL
16、A),合成酶的活性,加速卟啉合成代谢,促使发作。,避免使用上述药物及其它诱发因素,(,如日晒、饮酒等,),对预防本病的急性发作有重要意义。,卟啉症的急性发作说明药物反应也可以在遗传病的基础上发生。,28,4.,过氧化氢酶缺乏症,过氧化氢酶缺乏症,(acatalasia),患者红细胞中,缺乏过氧化氢酶,,当用过氧化氢消毒外科创面时,不能分解过氧化氢,使血红蛋白被氧化成棕黑色的高铁血红蛋白,使创面呈黑色,且无泡沫。,患者约,1/2,患有齿槽溃疡,齿龈萎缩和牙齿脱落。,本症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我国华北此病发病率为,0.65%,。,过氧化氢酶的基因定位于,11p13,。,29,5.,恶性高热,恶性高热,
17、(malignant hyperthermia),是使用全身性吸入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时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发病时体温突然升高,(,可达,42,度,),并出现肌强直、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换气过度、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心脏停搏而致死。,30,5.,恶性高热,患者由于心肌和骨骼肌肌浆网膜与,Ca,2+,的结合能力降低,导致大量,Ca,2+,释放入肌浆产生肌强直和代谢亢进,体温升高。,本病属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19q13.1),。,具有恶性高热遗传素质的个体血清中磷酸肌酸肌酶(,CPK,)活性升高,麻醉前检查血清中的,CPK,水平可预测其危险性。,31,6,、琥珀酰胆碱敏感性,
18、琥珀酰胆碱,不仅可使一般骨骼肌松弛,而且可使呼吸肌麻痹,(2,3,分,),,有极少数人,(1,2000),用药后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琥珀酰胆碱在血液或肝脏中可被伪胆碱酯酶,(,酯酶,),水解而解毒,作用短暂。,敏感者脂酶活性缺乏,,使琥珀酰胆碱作用时间延长而中毒。这种异常反应是由于患者血清中,酯酶活性降低,(,含量不降低,),不能及时水解琥珀酰胆碱而造成的。,该病属于,AR,,控制,酯酶的基因为,E1,和,E2,,有五种变异型,,酶活性各有不同。,32,第三节 毒物反应的遗传基础,(生态遗传学),由于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同种族间的遗传差异,这种不同差异的遗传因素对环境
19、因素的特殊反应方式和适应特点,即称为,生态遗传学,(ecogenetics),。,当然,环境因素中有一些是营养物质、化学物质以及一些潜在的毒性物质等,它们在不同种族的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受到特定基因型的制约,而发生不同反应。,药物与毒物有时并没严格的界线,药物过量可引起中毒,少量毒物有时也可作为药物使用。因此研究毒物的中毒机理也可应用药物遗传学的某些原则。,33,一、酒精中毒的遗传基础,人们对酒精的耐受性有种族和个体差异。酒精敏感者,当摄入,0.3,0.5ml/kg,体重乙醇后,就可表现为面红耳赤、皮肤温度升高、脉率加快等酒精中毒症状。而酒精耐受者则不发生这些反应。黄种人中,80%,为敏感者,白种
20、人中仅,5%,为敏感者。,酒精,(,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可分为两步:,乙醇在肝中,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作用下形成,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作用下进一步形成,乙酸,,如下式:,34,C,2,H,5,OH,NADCH,3,CHO,NADH+H,+,CH,3,CHO,NAD,H,2,OCH,3,COOH,NADH+H,+,乙醇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取决于肝中,ADH,和,ALDH,的活性。,35,现知,ADH,为二聚体,由三种亚单位,、,、,组成,,、,、,受控于三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21、即,ADH,1,、,ADH,2,和,ADH,3,。,各个等位基因各自控制合成不同的多肽链,(,酶,),。,链主要在婴儿肝脏表达;成人主要是,链二聚体。,ADH,2,具有多态性。多数白种人为,ADH,1,2,,而,90%,黄种人为,ADH,2,2,,其酶活性比,ADH,1,2,高,100,倍以上,,因此黄种人饮酒后,乙醇很快在高活性的,ADH,作用下转化成乙醛,乙醛刺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面红耳赤、心率加快和皮温升高等症状。而,白种人产生乙醛的速度较慢,,故多无这些症状。,36,ALDH,主要有两种同功酶,,ALDH,2,的活性大于,ALDH,1,。白种人几乎都有,ALDH,1,和
22、,ALDH,2,;而,黄种人中仅,50%,的人有,ALDH,1,,而无,ALDH,2,,所以黄种人氧化乙醛的速度比白种人慢,具有,ADH,2,2,及,ALDH,1,者对酒精敏感,,具有,ADH,1,2,及,ALDH,1,者次之,具有,ADH,1,2,及,ALDH,2,者最不敏感。,黄种人较白种人易产生酒精中毒的原因是由遗传决定的。,大多数黄种人在饮酒后产生乙醛速度快而氧化为乙酸的速度慢,,故易产生乙醛蓄积而中毒。大多数白人则与此相反,故不易发生酒精中毒。,37,二、吸烟与肺癌,吸烟者易患肺癌,但远非所有嗜烟者均患肺癌。研究表明吸烟者是否患小细胞肺癌与个体遗传基础有关。,烟叶中含有致癌的环状芳香
23、碳氢化合物,(,苯并蒽,,3,,,4,苯并芘等,),,但致癌性较弱。这些物质进入机体后通过细胞微粒体中的,芳烃羟化酶,(aryl hydrocarbon hydroxylase,AHH),的作用可转变为具有较高致癌活性的致癌环化物。,38,二、吸烟与肺癌,如果吸烟的多少相同,,AHH,活性高的人更易发生肺癌,缺乏,AHH,的抽烟者不会患小细胞肺癌。,烟叶中的苯并蒽化合物还有诱导,AHH,活性的作用,其诱导作用的高低因人而异,也受遗传因素决定。,调查揭示,如果以低诱导组发生肺癌的易感性为,1,,中诱导组为,16,,而高诱导组则为,36,。,39,三、乳糖不耐受性,所有婴儿都具有一种高活性的小肠,
24、乳糖酶,能水解乳汁中的乳糖,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被小肠吸收。多数人在断奶后,酶活性大大降低,失去水解作用。,成年人进食牛乳或乳制品后,由于乳糖酶失去活性,乳糖不能被水解而潴留在肠内,通过渗透机理吸收水份,在结肠内被分解为乳酸、氢和二氧化碳,造成肠内积气、肠鸣、腹胀、稀便和腹泻等症状。,40,成人低乳糖酶症,在某些亚洲人群频率很高,几乎,17%,但在多数中欧和北欧人群及亚洲以牧业为主的人群中,存在一种突变型,到成年期仍能继续保持乳糖酶活性,这可能是由于在这些以牧业为主的社会中,经常食用乳品,使有关突变基因经过长期选择形成优势的结果。,乳糖酶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其等位基因为引起乳糖酶持续性
25、(,LAC+P,)和乳糖限制性(,LAC+R,)。,LAC+P,为显性,但不是所有,LAP+R,纯合子均出现乳糖吸收障碍的临床症状。,41,表 人类对环境物质易感性的遗传变异,环境物质 遗传易感性 疾病,紫外线 白瞥的皮肤 皮肤癌药 物 见,“,药物遗传性状,”,食 物,脂肪,高胆固醇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蚕豆,G6PD,缺乏 蚕豆病,麸质,麸质敏感性 腹泻病,盐,钠,-,钾泵缺陷 高血压,42,牛奶,乳糖酶缺乏 乳糖不耐受性,酒精,非典型乙醇脱氢酶,(ADH),酒精中毒,味精,谷氨酸钠敏感性 中国餐馆综合征,草酸盐,高草酸尿症 肾结石,吸入物,灰尘,1-,抗胰蛋白酶缺乏 肺气肿,香烟,AHH,
26、诱导性 肺癌,变态反应原,特异性反应 哮喘,感染 免疫缺陷 脊椎炎,第四节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治疗,Pharmacogenomics&Individualized Therapy,药物基因组学,是基于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药理学的一门科学。它从基因水平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即,:,研究基因本身及其突变体对不同个体药物作用效应差异的影响,以此为平台开发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减少药物治疗的费用和风险。,现在认为,对一个药物的总的药理作用来说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在药物代谢过程中一系列蛋白和酶的基因都会对药物作用产生影响。,44,药物反应的
27、多基因控制:,wt/wt,:野生型纯合子;,wt/m,:野生型、突变型 杂合子;,m/m,:突变型纯合子,45,具有多态性的药物代谢酶:,第,I,期的酶主要修饰底物功能基团;第,II,期的酶催化底物的结合反应。,ADH,酒精脱氢酶;,ALDH,,甘油醛脱氢酶;,CYP,,细胞色素,P450;DPD,二氢尿 嘧啶脱氢酶;,NQO1,,,NADPH:,泛醌氧化还原酶;,COMT,,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HMT,,组织胺甲基转移酶;,NAT,,,N-,乙酰基转移 酶;,STs,,磺基转移酶;,TPMT,,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UGTs,,三磷酸尿苷葡糖醛
28、酰基转移酶,46,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是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内的氧化酶。主要对药物及其他代谢物进行氧化修饰。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种类很多,有的底物可被几种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催化,而有的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可催化几种不同的底物。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的基因命名为,CYP,。,人类,CYP2D,基因位点定位于,22q13.1,由,CYP2D8P,CYP2D7P,和,CYP2D6,三个基因组成,尽管它们之间同源性很高,但,CYP2D8P,和,CYP2D7P,都是假基因。仅,CYP2D6,可产生蛋白质产物。,47,如降压药异喹胍,(debrisoquine
29、),和催产药司巴丁,(sparteine),由细胞色素氧化酶,2D6,氧化代谢而失活。,大部分个体对以上两个药代谢正常,为强代谢者,(extensive metabolizer,EM),,,EM,为显性遗传,,,药物代谢正常。,有些个体代谢较弱,,为,弱代谢者,(poor metabolizer,PM),,,PM,为隐性遗传。对30余种重要药物有代谢障碍,,,药物不良反应增加。,48,新药开发和临床治疗前景,1,、寻找药物相关基因,多种基因的多态性都会影响药物反应。,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估计全基因组中约有,3 x 10,6
30、,10 x 10,6,SNP,国外已将,6,万个,SNP,标志用于临床药物研究。,49,2,、基因芯片技术,利用可迅速定出某一个体的基因型,然后与药物反应的表型进行相关分析,就可确定哪些多态性与药物反应相关。,基因芯片,是指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手段固相合成成千上万个寡核苷酸探针,并把它们有规律地排列在指甲大小的硅片上,然后将待研究的材料,(DNA,或,cDNA),用荧光标记后在芯片上与探针杂交,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芯片进行扫描,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荧光信号作出比较和检测。,50,DNA,芯片工作原理,DNA,方正的构建,样品,DNA,或,mRNA,的制备,杂交,杂交图谱的检测和读出,检测某种细
31、胞或组织的全部基因表达图谱,比较不同患者服药后基因表达图谱的差异,分析药物在不同个体中作用机制及代谢等方面差异,51,52,蛋白质芯片,抗体固定在膜片或玻片上,与细胞表达的各种蛋白质分别结合,SNP,位点可能正好在蛋白质抗原决定簇,不同的基因型可产生不同的抗体,检测哪种抗体与蛋白质结合,个体是哪种基因型,蛋白质表达图谱,53,药物的合理设计,设计化合物来填充蛋白质的位点,刺激或阻止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避免毒性反应,:通过基因分型而避免极少数病人因个体差异而受到严重的药物毒性反应,甚至丧失生命。如设计的药物在代谢中不需与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中,CYP2D6,相互作用,以防止
32、在个体中引起毒性反应。,为病人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用,SNP,基因芯片在治疗前分析患者的基因型,从而为其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关键是基因芯片必须含有经过基因组扫描获得关键信息的,SNP,位点。这样就可判断患者对哪种药敏感,或对哪种药耐受。,节省研究费用,:有些药物的疗效很好,只是因为在一些人中有严重的副作用而不得不放弃。采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找出是哪种基因型个体有副作用,就可避免在这些个体中应用这种药物。,54,个体化治疗,鼓励个人和家庭建立各种细胞、组织和体液等样品的数据库。,在人与一些简单生物的比较中发现和寻找能用于人类的新药。,根据不同人群及不同个体的遗传特征来设计和制造药物,从而最终达到个体
33、化治疗,(individualized therapy),的水平。,为人类认识自我,保持健康,延长寿命作出贡献。,55,HGP,人类健康的希望,疾病诊断向基因诊断的过渡,即“此人患何病?”转向“何人可能患此病,?”,基因治疗日趋成熟,一大批基因工程药物和基于基因组信息开发的新型药物的应用,“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组织工程,器官再造,人类潜能的开发前景广阔,56,Genetics and Genomics to Identify Drug Targets,57,思考与练习,1.,为什么在对结核病的治疗中,如患者每天只服用异烟肼治疗,有的会出现周围性神经炎,而有的会产生肝炎,
34、甚至肝坏死,?,2.,简述药物代谢与遗传的关系,?,3.,为什么,G6PD,缺乏症患者要禁服氧化性药物,?,这类患者应禁用或慎用的药物、化学制剂及食物主要有哪些,?,4.,为什么黄种人较白种人易产生酒精中毒,?,5.,简述吸烟、,AHH,活性与肺癌的关系,?,58,参考文献与网站,1,李 璞主编,.,医学遗传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杨保胜等主编,.,医学遗传学,原理与应用,第,2,版,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3,杨保胜等主编,.,遗传与生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朱 平主编,.,临床分子遗传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 P
35、asternak JJ.Human molecular genetics.Bethesda:Fitzgerald Science Press,1999,6 McKusick VA.Mendelian,inheritance in man.12th ed,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7 Lewin B.Ge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8 www.ncbi.nlm.nih.gov/omim,9 www.med.mun.ca/genetics,10 medgen.genetics.utah.edu,11 www.asrm.org,59,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