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课 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教学难点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教学方法讲授法 朗读法 讨论法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学生活动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学生交流从报纸杂志或网上了解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明确: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
2、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中卫县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耳所闻,突出“像打雷一样”的“轰隆隆的巨响”和“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隆隆之声”,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好奇之心。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指出这是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而发声。文章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
3、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三、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见板书设计)四、品味语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
4、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明确: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
5、力。四、比较阅读推荐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一文,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却迥然不同。对比,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班上口头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可以谈两篇文章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的原因;可以谈两文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可以谈自己从中悟出的新的想法;可以谈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的好处,等等。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朗读课文,思考,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思考、讨论,探究,并交流在教师引导下,明确说明顺序,找出课文所用说明方法,认真做好笔记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比较阅读,独立完成思考题,积极交流课堂练习完成类文比较阅读的相关练习课堂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布置作业让学生小组合作,写一份有关“沙漠与人类”的小论文。板 书 设 计作诠释举例子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引用教 学 反 思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可以说为本课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