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伤仲永 项目设计内容备 注课时第 1 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2.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态度与情感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手段方法兴趣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
2、图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老师总结: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学生思考:这颗种
3、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开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由一颗非常优秀的种子,最后干瘪、死亡,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题及作者简介1.伤仲永是一 篇随笔散文。随笔即随手笔录,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等。
4、学生思考1.题目的含义?2.唐宋八大家包括: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理解题目含义,掌握的文学常识。复习唐宋八大家初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学生注音:隶l 扳pn 环谒y邑y 称chn 泯然mn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
5、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掌握生字拼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朗读的语气,带着情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翻译课文文言文知识归纳1.词类活用(1)“即书诗四句”(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邑人奇之”(4)“稍稍宾客其父”(5)“父利其然也”(6)伤仲永2.一词多义自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然 父利其然也(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 泯然众人矣(词尾,的样子)3.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此 今:常用做判断词稍稍宾客其父 古:渐渐,慢慢地。 今:稍微。复到舅家 古:再,又。 今:重复,往复。泯然众人 古:普通人。 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6、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解及字典,尝试自己翻译重点字词及课文.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文言知识,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文言知识,突出重点合作探究理解深化1、方仲永的才能发生变化的经过: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3.文章对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大力铺陈其才能初露的情形,仅用几笔点出他才能衰退、沦为平庸的结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伤这个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名人名言:人的天才只是火花
7、,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思考: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明确: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邑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
8、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学生思考后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学生交流后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学生交流讨论明白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能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深刻理解课文容。归纳总结领悟主旨: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
9、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作业一、背诵叙事部分; 识记字词含义及课文翻译。二、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2、开篇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家世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仲永天资过人? 4、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巩固知识板书设计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一、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才能衰退:不能称才能丧尽:泯然众二、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奇才-庸才 不使学教学反思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1.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2.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境遇展开讨论。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