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2教案课题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课 型新授课总 节 时1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章中一些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字形。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能力目标: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增强思想认识的深度。情感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痛苦的绝望和深沉的悲哀。2.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重点认识三种人的悲剧性。难点1.理解文章“笑着哭”的风格。2.体会鲁迅先生的绝望和悲哀心情。教 学 过 程差 异 个 性 设 计教学资源第二课时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上堂课我们通过讨论分析,知道了奴才的性格,而作家笔下的傻子,聪明人又是
2、什么样的性格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分析课文(一)探讨傻子的形象特点。1.讨论:傻子傻吗?为什么?不傻。因为他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尼采说过:“一切的大爱高出于怜悯。”傻子的这种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的精神的确令人敬佩,但是他对奴才的帮助过于盲目,有些冲动,应该先对傻子进行思想启蒙,从精神思想上帮助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傻子的悲惨命运。教师总结:尽管傻子也有自己的不足,但是傻子的精神还是非常伟大的。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先生所倡导和颂扬的。2.既然傻子不傻,鲁迅先生为什么称之为“傻子”?从聪明人的视角看他无私忘我,是傻的;从奴才的视角看,被奴才利用,被更多的奴才驱赶,是傻的;
3、从社会的视角看,他不同于许许多多的庸人、市侩、骗子,是社会上的少数派,是傻的。傻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痛哀叹。(二)探讨聪明人的形象特点。1.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聪明人的“聪明”?从聪明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可以看出来。聪明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只是用语言安慰同情奴才,并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他。2.你如何看待聪明人的“聪明”?不是聪明,而是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三、探讨文章的内容风格。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以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的内容。嬉笑中的怒骂,诙谐中的哭声,是一种“笑着哭”的风格。2.“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篇文章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
4、地方?从奴才来看,他苟且偷生,不思斗争,也不想斗争,甚至积极维护主子的统治,要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是奴才的悲剧性;聪明人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让奴才苟安于悲惨的生活,让黑暗的现实继续运行,聪明人的做法是悲剧性的;傻子的一腔热情,所作所为受到无情的打击,最后被更多的奴才赶走,这不仅仅是傻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四、联系现实。1.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三类人的原型吗?有。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有时像奴才一样苟安,不思进取,甚至于拒绝别人的真诚帮助;也有人像聪明人一样只是虚假地安慰别人,并不真诚地去帮助别人。当然也有人像傻子那样无私忘我、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2.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探讨
5、,我们自身有聪明人或者奴才的影子吗?我们身上也有奴性,也有市侩和庸人的特征,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劣根性。我们有时真的缺少傻子的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摒弃人性的弱点,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光明、无私。五、总结。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厌恶奴才两面派的性格,为了讨好主人而不惜出卖真诚帮助他的人;不喜欢聪明人的“聪明”相,他一副假惺惺的样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人感到虚伪。相反,我们欣赏傻子的“傻”,他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为了帮助一个陌生人而奋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有“傻子”那样的处事方式,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用热情的心帮助每一个人,用勤奋的心做好每一件事。六.课后作业 学习此文后写一篇读后感。多媒体板 书 设 计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奴才:饱受压榨,忙于诉苦,乐于邀功可悲聪明人:伪善圆滑,巧于安慰,惯于欺骗可恶傻子:无私忘我,甘于拯救,敢于抗争可敬可爱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