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母亲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胡适的我的母亲选编在新课标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学习这些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理解社会人生;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特点,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2、教材特点:这篇文
2、章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文章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品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3、教材处理:教学本文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学生情感体悟和语文视野的开拓和人文素养的积淀。我的母亲中母亲身上有共性的母爱,但更应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在败落的大家族中痛苦挣扎、坚强支撑的个性化母亲形象。作者是文学文化大师胡适;而胡适写的是他的母亲,是“这一个”,不是天下的母
3、亲,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胡适。胡适的经历和成就其实是母亲教育成功的例证。为此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等。教学重点:概括事件和母亲形象特点感悟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3)教学难点:品味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的语言二、说教法与学法:1、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来组织教与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揣摩作品感悟课外拓展”的学习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本课采用情境教学和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积累、表达交流合为
4、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自然、质朴含义丰富的语言。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会重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小组讨论法,之后,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等学法。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和学情的有关分析,以及教学目标与教法学法的总体构想。下面,我结合本节课所制作的课件来说一下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及步骤:一、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二、课堂学习细读文本,整体把握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四、课后练笔我有话说,作品感悟五、课外延伸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教学互动过
5、程具体如下:(一)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课前布置,这样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极为重要的一部分)1、提示及要求: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了解作者及相情况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二)课堂学习细读文本,整体把握1、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母亲,我们会想到那些字眼?母爱、伟大、无私、奉献等等还会有同学说妈妈很漂亮。有这样一位母亲,她16岁就嫁给了48岁的丈夫做了填房,在她23岁时,丈夫不幸去世,当时她的亲生儿子只有3岁,从此她每天周旋于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儿子儿媳之间,处理着琐碎的家务。在以后的几年间,她的7位亲
6、人相继去世。但面对这些苦难,母亲仍顽强的活着,并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年幼的儿子身上。事实证明,儿子后来成长为著名学者。可就在儿子想要报答母亲的时候,母亲却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年仅46岁,我们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怎能不让人伤心和怀念呢?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读课文,来品味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感悟一片赤子之心,体会深深母子情。很显然,成为著名学者的儿子便是本文作者胡适,母亲,自然就是胡适的母亲冯顺娣。(从学生熟悉的母亲导入,让学生有话说。这个导语其实就是背景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集中精力。同时这个导语又是一个感情的铺垫。)板书课题我的母亲2、检查预习:字词部分:
7、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 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 舔去(tian) 侮辱(wu)文本学习: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学生复述,既可检察预习,又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小组讨论,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怎样的品性,作者的母亲与普天下的母亲的共性有哪些,还有哪些不同呢?抓住生成点进行引导,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感受思考由“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会很自然的引出这一问题“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场景?”这一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会有些困难,我打算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有效,感受大师母亲的独特性。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8、? (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这一句是关键句)即文章最后一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此处可介绍胡适的相关成就)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着重分析,但也要认识到“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以及表现出母亲的品性”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所以这部分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既可以弥补学生积累与阅历上的不足,也可以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9、课堂”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完全脱离被动、被指挥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有了这种表达,就非常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而整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容易营造一种浓浓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得到各种程度上的美的享受。同时,学文章还要为了会写文章,从中寻找写作上的启示,所以,在明确了答案之后,我会给学生一个写作上的指导。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结合胡适的谦虚、内敛的人品来进行)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
10、,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4请学生再选择一些类似的语句并把相关词语标示出来。这是文章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默读,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感情,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例子,引导学生赏析语言。这部分要具体到课堂上才能知道学生的理解,所以,在学生回答时我要有所筛选的利用学生答案的生成点进行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四、我有话说,作品感悟试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作一点评论。五、课外延伸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为把课文向课外综合实践延伸,结合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将每5组并为一大组,利用1周时间搜集资料。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加深对母爱的感悟(1) 收集有关母爱的古代诗词;(古代诗词组)(2) 收集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组)(3) 收集有关母爱的歌曲歌词;(歌曲歌词组)(4) 收集有关母爱的音像作品;(音像作品组)(5) 收集有关母爱的感人事迹;(母爱故事组)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