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的童年【学习目标】1了解季羡林的人生经历。2学会概括课文每一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3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流露的感情。(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每当我们回想起童年趣事时,脸上总会泛起幸福的光彩,那些童年往事就像潺潺的小溪在我们心中流淌。我们的童年如此让人留恋,那么,本文作者季羡林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他对他的童年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等。他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
2、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背景资料季羡林出生在一个最穷村庄中最穷的家庭,他眼中的龙肝凤髓不过是白面馒头,他六岁就不得不远赴他乡,饱尝思念的酸楚。七十年后,这个穷孩子早已成为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成就斐然的散文家,他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灰黄色的童年,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3字音字形溺爱(n)生疏(sh)琐事(su)椽子(chun)肃然起敬(s)孤苦伶仃(lng) 家徒四壁(t)浑浑噩噩() 万象更新(xing)4词语解释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万象更新:事物或景
3、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伶仃,孤独,没有依靠。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然,是,对。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习,习惯。5按照小标题的划分,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介绍自己的出生环境(社会环境、出生时间、出生地点以及家庭环境)。第二部分:介绍父辈们的心酸生活及经历。第三部分:介绍“我”童年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我”的感悟。第四部分:写“我”小时候认字时期的趣事。第五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原因、离开故乡后的遭遇及对故乡的思念。三、合
4、作探究(一)思想感情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不仅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还写出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二)语言品析本文语言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1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贫困艰辛,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美好记忆,所以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只有一片灰黄”。2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这几句话由大到小,由远及近
5、,具体形象、层层递进地揭示出“我们家”的家境穷困得无以复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疑难探究1本文作者在行文中使用了小标题,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1)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作者所要讲述的故事多方面或多角度地展示出来,使行文条理清楚;(2)能吸引读者;(3)能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4)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5)能让读者在阅读全文后对文章内容有更为深刻的印象。2文章第三部分结尾说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请你对句中的“意义”予以简要概括。(1)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2)促使“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
6、不高的良好习惯;(3)提醒父母爱护子女要得法。四、板书设计我的童年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每天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离开故乡童年:怀念家乡:思念五、作业设计季羡林在文章中说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示例:对孩子过分的爱会导致父母过分的保护行为,往往会把孩子限定在自己能够摸得到、看得见的环境中,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社会生活圈,从而使孩子的行为、心理只能适应某一环境,造成孩子的封闭性心理。还有,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和同龄伙伴,便等于减缓了或剥夺了孩子正常的社会化发展,长此以往,当孩子面对真正的生活环境时,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等症状。六、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内容及理解重点句子含义,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此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