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2.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教学重点:诵读并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是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今天大家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二、探索新知:(一)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fu)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
2、课文。(出示课件)3、理解重点词语(出示课件)期行:约定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尊君在不fu:通“否”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无信:信义 下车引之:拉 入门不顾:回头看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出示课件)(二)合作探究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3.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5.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3、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明确:1.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2. 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很有说服力。3. 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4. 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
4、正派的品格。不失礼,是因为“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小孩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5.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 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可放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三、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出示课件)示例: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
5、伯特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四、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五、多方式朗读,背诵课文。六、课堂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七、板书设计 :交代对话背景 客失约对话过程 客无信又无礼结尾 客“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八、教学反思: 1.课文的翻译,个别词语需老师点拨。 2.名言部分,有些学生平时积累少。 3.问题探究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