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3.09MB ,
资源ID:78667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866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艺术中“闲愁”概念的基本意蕴及其审美心理机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艺术中“闲愁”概念的基本意蕴及其审美心理机制.pdf

1、161Jan,2023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23年1月Vol.45,No.1青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45卷中国艺术中“闲愁”概念的基本意蕴及其审美心理机制韩坤1,苏中(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与舞蹈学院,江苏徐州2 2 10 0 4;2.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 2 10 0 4)摘要:“闲愁”本质上是“忧生之”,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谓“烦”(操心)。“闲愁”因其“形而上质”而具有一种深沉的哲学况味。“闲愁”具含的审美心理内涵,有其中国文化心理学上的依据。通

2、过对“闲愁”概念的解读,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并根据审美认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揭示了“闲愁”的审美心理机制。关键词:闲愁;审美心理内涵;审美心理机制;文化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3一0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0 510 2(2 0 2 3)0 10 16 10 4中国艺术中普遍存在一种忧愁意识,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1。据统计,在2 万首宋词中,“愁字就出现了40 0 0 余次2 ,构成宋词的抒情基调;表现在音乐方面,则强调“愁思之声要妙”,主张“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表现在对尘世生活的理解上,则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凡此种种,那么,这种“忧愁”“愁思”到底是一种什么愁呢?

3、它何以成为中国艺术的永恒主题?它具有怎样的审美特质?本文对“闲愁”概念的解读,阐明了“闲愁”的审美心理内涵,揭示了其审美心理机制。一、“闲愁”概念的基本意涵汉字“愁”有忧、虑、悲、患、苦之义3 ,是一种包含了忧伤、焦虑、担心、悲哀、愤怒、怨恨、劳苦、烦恼、调帐、惨淡诸多情绪体验的复合情绪。从字源看,“愁”最基本的涵义就是“秋”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即衰微调零、悲?惨淡。广雅释话四云:“秋,愁也。”高树藩先生说:“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按:特指蟋蟀)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日秋。”4就是说,“愁”源于人对秋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短促生命的悲阀和哀叹,引申为人对自身有限生命的自觉、哀伤

4、。“闲”有二义,其一是无关紧要、多余的意思;其二是有闲5。张仲谋先生认为“人生短促的悲感,实是与人生相与俱来的一种情感基型,以其无关于衣食住行、国计民生,或可称为“闲愁”,其实正是人生之大哀”6 。所以“闲愁”是指“无关紧要、多余”之愁。“闲”是对“愁”之性状的一个限定和说明:“闲愁”之“愁”与一般具体著实的愁苦不同,它无关乎生理的痛苦或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人这种“存在”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体验7。因其与现实无切身紧要的关联,莫可名状,无可指实,百无聊赖,无名、无端、无形,故归之“闲”愁可也,实则表明了“闲愁”无用之大用、看似无关紧要实是人之存在的最要紧之事的性质。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合理

5、的解释:“人的趋优本能使人总不满意自己所处的境地,这样自卑与忧郁一类的情绪就可能无时不蒙然于人的内收稿日期:2 0 2 2-12-19基金项目:2 0 2 2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江苏样板研究”(2 0 2 2 SZJD120);2 0 2 1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资助项目(苏教师函【2 0 2 1 11号)作者简介:韩坤(198 0-),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徐州幼专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音乐与舞蹈学博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苏中(196 8-),男,汉族,青海西宁人,徐州幼专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审美心理学。162心深处。它就

6、像一块敏感的伤疤,一遇到刺激物就有了强烈的反应。古人遗迹、自然替变恰恰以其与人生的关联而成为这个心灵伤疤的刺激物。对于春感秋悲的文人在这些刺激物面前就能产生极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它们便成了艺术创作的契机他们将自己的这种内觉体验称为莫名闲愁”。”8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把人这样的存在者指称为“此在”(Dasein),认为揭示“此在”完整的存在过程的就是“烦”(care)。“烦”即“烦忙”与“烦神”,它本身没有特定对象,是一般的人生态度,与人终生相伴。对于“烦”,海德格尔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一,烦对人意味着什么?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烦揭示了人的当下处境;其二,人为什么而烦?人的烦显示了人的潜

7、在性,即他的目标,他的未来;其三,人面对什么而烦?人已经存在于世界之中,他的烦揭示了一个已经显示出来的世界,“烦”是过去的延续。“烦”的本真亦即最后的形式是“面对死亡的断 9。这一基本人生态度,我们并不陌生,中国文化于此多有阐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即所谓郑重的道德生活态度。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得更轻松、愉快呢?为什么要这么忧苦劳累?按海德格尔的看法,是因为“烦”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是人必须要承担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轻松愉快、无忧无虑或隐逸逃遁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就像宗教或世俗享乐主义所教导的那样),不过那样一来,实际上就成了逃避现实而又不敢面对未来,忘记了自己已的

8、责任,而又害怕自我设计和选择的结果。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都没有摆脱“烦”,而正是非本真的“烦”一“畏”的表现10 。如此看一来,本文探讨的“闲愁”概念与海德格尔所谓“烦”相类。所谓“闲愁”也就是“关心”“操心”,一种“终极关怀”;是人这种“向终结而在”的“存在”的存在方式。二、“闲愁”概念的审美心理内涵从文化美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闲”是一个状态性范畴,有体用二维。“体之闲”是指精神境界,一种审美人格和人生境界;“用之闲”指作为现实生存的自由文化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实践。“闲”是身闲和心闲两个层次的统一,而后者才是根源性的。研究者据此把“闲”视为一文化性之“场域”:由根源性的“心闲”(

9、体之闲)向外逐步落实,扩展于实践性的“身闲(用之闲),同时又由用之闲向上提升、内敛为体之闲。在这个场域内,即时即刻孕育着审美的生成11这样,“闲愁”之“闲”实有了审美发生的意味。“闲”也就是超脱出来、超越利害和实用,达到一种不粘不缚的心灵自由,一种审美观照。“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这种命运,使人敏感,时刻怀瑞忧患意识,当这种缺憾被审美观照便成为我们所说的“闲愁 12 1。所以,“闲愁”就是人在自觉到人生之有限与宇宙之无限时,对由之而来的“企羡与失落 13 1的一种审美观照。它是对人生缺憾(愁)采取的一个审美的态度(闲)。正如张仲谋先生所言:“词人越过了这个阶段(按:指作者所谓直言咏叹、及时行乐

10、和及时进取态度),知道这种由人性心理结构的深层潜露出来的悲剧意识,既逃不脱也压不下,因而转为镇定自持地凝眸深赏,为人生弹奏出一曲美艳凄婉的哀歌。”14这就是一种审美态度了。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谓之“消极感受力”,即“一个人能够经受不安、迷帼、疑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对于一个大诗人来说,对美的感觉压倒了一切其他的考虑,或者更确切地说置其他一切考虑于不顾 15。梁漱溟先生称之为“眼睛向旁边看”的中国文化态度16 。“闲愁”因其“无利害性”(无用)而特易使人“闲之”,从而可以保持心理距离,超然静观;也可以忘却机心,移情卷人。换句话说,对这种“闲愁”,人是无可奈何的,只有作审美的观照(闲之)才能得

11、到心灵的解脱和安顿;而审美态度要求于我们的,即是在一“孤立化”知觉状态下的那种“若即若离”、既为“分享者”同时又是“旁观者”的立场。三、“闲愁”审美心理机制“闲愁”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它反映了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魏晋时期的嵇康声言“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唐朝韩愈亦谓“愁思之声要妙”,宋朝欧阳修也说“诗穷而后工”。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艺“以悲为美”的趣尚和原则。其所以如此,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使然,是儒道释思想陶铸的结果。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为仁”,自经提出,便打上了“任重而道远”的悲苦烙印,充盈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愿。受其浸淫,文

12、人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积极入世,饱含忧患意识,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责任。其“操心也危”“虑患也深”,胸怀天下,思考宇宙人生,表现出很高的“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这一人格特质彰显出其道德人格,自然成为审美上的要求与自觉,即成就一“审美人格”。如我们一般把孔门之乐认作为仁的最高境界,亦即一审美的境界17。其实,在孔门之“乐”的背后潜藏着对道德修养、人伦天163下的深沉之忧;超越的乐和沉潜的忧共同刻画了孔子的人生境界。因为忧,所以才努力践行仁,也因为为仁,才自然得到超越性的真乐。可以说,忧与乐是仁的两端,其圆融对待,才是仁的最高境界18 。“闲愁”滥筋

13、,实有与爲。再者,就是“生态人格”的光辉。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论证“天人合一”,并以此为人生理想。在其观照下的生态审美经验更重视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它把人与生态的审美关系作为人的本性,追求安全、健康、和谐、平衡、秩序以及向生态价值体系理性回归,充满着对人类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和期许的审美感情。“闲愁”情绪与这种“生态智慧”若合符契,体现了人对大自然、全宇宙的关心和期望,故而成为中国文艺的永恒主题。还有就是老庄思想的影响。徐复观先生在庄子的思想中发现了“中国艺术精神”,认为“庄子所追求的道,实际是最高的艺术精神,所以庄子的观物,自然是美的观照 19。以庄子之眼观物,则万物尽脱俗谛而成一审美对象

14、,“闲愁”亦然。第二,“闲愁”的发生还在于人类具有一种属灵的需要2 0,就是说,人总有一种超越个体物质生存的终极关心一小一一人究竟为什么活?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无论科学如何发达,都不能给我们提供答案;而“闲愁”的哲学意蕴正在于它是对这些人类终极关心的问题的追问,因此是为人类所迫切需要的。波兰美学家英伽登曾指出伟大作品需具“形而上质”,认为“诗性哲思可为作品注力,使其形成厚重的品格,而悲恼的历史感往往使作品获得一种深沉的审美痛感”2 1。“闲愁”情绪作为“忧生之嵯”,饱含深沉的哲学况味,它所具有的悲阀苍?意绪,使人在敬畏与同情中得到心灵的“宣泄”和“净化”,从而得到一种

15、审美的心理享受。有研究者将“闲愁”与尼采所谓“形而上的慰藉”联系起来,阐明“闲愁”的审美心理价值,是极富见地的2 2 因为尽管生命是易逝的,但在中国古人眼里,这种生命的易逝与脆弱,并不说明生命是不幸的。相反,中国古人正是从生命的易逝和变化中,发现了生命的永恒性与意义。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谈到海德格尔对“此在”的时间性解释时写道:“从时间的视域对存在的解释并不是像人们一再误解的那样,指此在是这样彻底地被时间化,以致它不再是任何能作为恒在或永恒的东西而存在的东西,而是指此在只能从其自身的时间和未来的关系上去理解。2 3第三,现代神经美学实证研究表明,审美体验本质上是具有奖赏性质的积极情绪体验2

16、 4,美感作为一种积极情绪,能够通过情绪各维度来表现2 5。作为一种审美情绪,闲愁具有积极情绪的作用,对我们的心理具有拓展、建构和缓释功能2 6 。同时,闲愁具有消极情绪特征,但与一般消极情绪不同,“闲愁”是一低趋近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如同安祥、宁静、悲伤、抑郁。根据“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闲愁”这类消极情绪亦能如积极情绪一样扩展个体的心理资源,提升愉悦感和幸福感2 7 。闲愁的这种情绪特征,也许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一个原因。以“愁思之声要妙”为例。有关研究指出:悲伤音乐在唤起悲伤情绪的同时,也可以唤起愉悦感或带来继发性的心理获益。就是说,悲伤音乐的愉悦感源于悲伤音乐唤起的审

17、美情绪体验(如怀旧、平静和惊叹)以及生理唤醒(如被感动、颤栗和流泪)。其最主要的继发获益是使个体得以独处,其次是获得安慰和引发对往事的回忆,还有摆脱“现实生活”、情绪调节作用、引发想象、共情作用等2 8 。由此,人们喜欢悲伤音乐的审美心理机制得以阐明,即悲伤音乐会通过情绪感染唤起负性的悲伤情绪,而审美判断会在个体知觉到悲伤音乐的美感时唤起正性的情绪体验。悲伤和美感唤起的正性情绪体验混合成为令人愉悦的悲伤,其中的负性体验就被中和了。抑或当认知评价检测到审美情境时,就会抑制与负性情绪匹配的回避倾向并唤起愉悦感,于是悲伤音乐唤起的悲伤情绪就与回避倾向发生偏离。第四,“情绪的效价一唤醒模型”将情绪分为

18、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它们是不同进化任务中的神经生理系统不同成分的反应。消极情绪引发回避行为,保护有机体避开可能遭遇危险、疼痛或惩罚的处境。积极情绪促进有机体趋近带来愉悦的情景。两者均在激活或唤醒维度上从低到高呈现水平变化。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对消极情绪更为敏感,特别是当其负载的生物学信息关乎生存等大问题时,人们会更多注意和加工。也正因为如此,当人处于忧苦愁闷情绪状态下,他对事物及自身的思想感情的感受就更深刻也更宽广,在其表达上也就更妥帖和顺畅。这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谓“深谷体验”。中国古代文艺心理思想中有“感物说”,实际上也偏重于指因“愤”而“书”的情况,也就是“不平则鸣”。因为人对

19、于负性事件和消极情绪会有更多的注意和加工。“闲愁”情绪即属此类。也正因为此,难免会出现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况,一则是164(责任编辑:安海民)审美情趣使然;二则是“闲愁”情绪蕴含的哲学意蕴可以提升作品的普遍性,从而使一已的情感具有普遍可传达的审美意味;三则也是“闲愁”情绪可以为文艺创作扩展心理资源,提升创造力。所以,文人强说穷愁,并以穷愁为美,也是出于审美创造的需要,不可简单以“杞人忧天”“无病呻吟”视之。参考文献:1工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张道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 0 2.2张文浩.“庾郎愁”与宋词抒情基调J.开封大学学报,2 0 0 9,(4).

20、3周玲,孙月姣.“愁”的发展及心理意象J.科教导刊,2 0 13 年11月(上)。4 高树藩.中文形音义大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 9:118 9.511 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一对“闲”范畴的文化美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 0 0 8:4一18.6 7 13 14 张仲谋.论唐宋词的“闲愁”主题J.文学遗产,1996,(6).8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 0 9.910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12 0 一12 6.12刘燕玲.唐宋言愁词审美价值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21、 7,(2)15黄擎,许诚.约翰济慈“消极感受力”内涵解析J.外国文学研究,2 0 15,(6).16 梁漱淇.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0:6 6 一6 9.171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4;7 3.18李万刚.论孔子“乐”的人生境界J.东岳论丛,2 0 11,(1).2 0 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4.21陈彩林.“柔和”与“忧郁”一论沈从文作品的“情绪”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 0 13,(6).2 2 王文革.“闲愁”是什么愁?.博览群书,2 0 13,(10)2 3 工德伽达

22、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9:146.24黄子岚,张卫东.神经美学:探索审美与大脑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 0 12,(5.2 5陈丽君,赵伶俐.美感体验与积极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12,(10).2 6 工美AlanCarr.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0 0 8.27邹吉林等.超越效价和唤醒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 0 11,(9)。2 8 王丁,王超,李红.喜欢悲伤音乐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 0 18,(6.The Concept,Connotation and

23、 Aesthetic PAnalysisofSpare SorrowHAN Kun,SU Zhong(Xuzhou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Xuzhou 221004,China)Abstract:Spare sorrow refers to the care for the human fate.Corresponding to Heideggers term ofcare,spare sorrow is a way of human existence.Th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connotation embodied in

24、spare sorrow,has its fundamental basis of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Through elaborating the concept ofspare sorrow,the author expounded its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explored the aestheticpsychological origin of spare sorrow.Key words:spare sorrow;connotation;aesthetic psychology;cultural psychology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