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教学重点: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难点: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导入2. 板书课题3.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划分课文段落。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第三段(11
2、节):瞻仰后的感受。二、学习新课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3.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
3、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三、继续研习新课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
4、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四、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
5、为主,同时兼用其他。本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五、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板书)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东(2)南(3)西(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六、布置作业1背诵碑文。2.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