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老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方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文章的语句。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文章的语句。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这篇课文共15个自然
2、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
3、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假发怒教跳舞看蜜蜂教读诗看写字排纠纷梦寻师 回忆-依恋-思念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二)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赏析。 2找出文中抒情的语句读
4、一读。 二、合作探究(一)学始于疑 蔡老师是温柔而美丽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抒情 探究点2:细节描写 探究点3: 理解文意 海伦.凯勒我的老师 苏叔阳我的老师 贾平凹的我的老师 李跃荣的我的老师等 三、达标测评 1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真实,要合乎人情事理。二要独特,选择表现力强的细节。 三要细致,把细小的对象“放大”。平时要做有心人,多观察自己周围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从中捕捉到一些别人不太注意到的细节,来写好人物特点。 2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不借助任何手段,直接写出自己
5、的感受、抒发感情。间接抒情是借叙述、描写等方式抒发感情。一般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问题1: 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问题1:朗读第3段,体会细节描写,想一想“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一场景突出了师生之间怎样的关系? 问题2:朗读第10段,思考“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中的“默默”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问题3:写一段能表现师生之爱的文字,一百字左右。(要有细节
6、描写) 问题1:朗读第9段思考,“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行不行?为什么?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 问题2:朗读第14段思考,“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3: 阅读教师推荐的作品,从选材方法、语言风格、写作手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从同题佳作中更全面地感受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教学札记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