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完此文,我以为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标准,其他诸如缺乏圈子、先天智商之类的全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旅行没有经费能够筹,出国没有钱能够借,你没做成是因为你不够想。分享这么多,我改了标题,序言说的有点多。有关挣大钱与兽性。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咨询和金融 能够用夸张的麦肯锡作为一面镜子:“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要系排名前五,取得国家奖学金或者其他最高奖学金,学生会主席或优秀的组织创始人,国家(如挑战杯)或国际(如欧莱雅)大赛拿到前三名,在国家级刊物刊登过论文或申请过专利,在世界顶尖企业(如GE、高盛等)重要职位实习过。最佳个人的兴趣兴趣也有突出成绩,如成为国家运动员,电子竞技拿过比赛成绩,时尚杂志的顾问,校园最
2、佳歌手等。麦肯锡不以为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多重要,他更认同在高考或其他激烈竞争下获胜所需的智商和情商”因此,请用你的优点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高考前后、本科毕业前后与社会的接触点都是功利的,没有发觉自己,逼着为了活命做一切,考第一,考证,锻炼领导力,为了让简历上有公益而去参加公益组织,这是符合兽性而反人性的。义工旅行,换个环境发觉自己,是让自己有机会与社会的接触点变成公益的,真爱的。有一天,你在身边就能做很小不过很真切的公益。行文也许会有所争议,但我以为人应当达成他人的高度再去揣度他人,防止又出现一个让自己不努力的借口。另外,我发觉这篇分享较多,而我的新日志分享较少。诸多人也许沦为一个采果子、采更
3、多果子的机器。假如你不找到你自己,你就会成为一个统计数字而已-搏击俱乐部假如你不懂得怎样努力,能够看看我关注的小组假如你想找到理想,能够先进入有理想的青年圈子,理想不在现实里,在身边的不是理想。但理想最后会在现实里还在泡校内?去寻找自己吧,真正的自己在理想里,在目标里引言:一个北大一般的本科生,却曾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咨询企业所有实习过(企业包括麦肯锡、波士顿、摩立特、罗兰贝格、贝恩企业、易观国际、优信咨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企业.),毕业时不但取得麦肯锡的分析员职位,同时取得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现就职于麦肯锡(北京)。更难得的是他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所有的空闲时间均在过来人
4、求职商学院给同学们上课,几乎所有上完他的课的同学都有“内牛流面”的感觉。相信从下面他刊登2年前的文章中,大家能够从中窥探一斑。所谓牛人,不过是一个从不放弃自己梦想,用自己最辛苦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的人。 这个世界上从没有无缘无端的爱,更没有无缘无端的成功。 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by Victor LIU Sep. 我曾掉进无数河流,希望日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协助、支持过我的家人、老师、领导、同事、师兄师姐和朋友们。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是9月应某些朋友的要求写求职回忆录,全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尽也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部分包括商业
5、机密的内容不予披露,请大家不要问询。希望本文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协助。祝大家都能有好的发展。 全文想不出愈加好的题目,定为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不过章节题目全都是经典的书名(或者稍微改动过的经典的书名)。大家不看我的文章,把这些书看了说不定会更有协助,呵呵。 章节目录 第1部分: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第2部分:Chasing Daylight 第3部分:Straight from the Gut 第4部分:Swimming Across 第5部分: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第6部分:Po
6、ur Your Heart into It 第7部分:Epilog: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为了防止大家阅读麻烦,本文中部分企业名称采取简写 McKinsey McKinsey & Company BCG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onitor Monitor Group Bain Bain & Company RB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Analysys 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 Sinosure China Export and Credi
7、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 Universum Universum CommunicationsAbout Me Victor LIU,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大学05级本科生,主修城市科学与区域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将于6月毕业。赛扶(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 SIFE)中国北京大区公共关系经理。曾在麦肯锡企业(McKinsey & Company)、波士顿咨询企业(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企业(Roland
8、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贝恩企业(Bain & Company)、易观国际网络信息咨询企业(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优信咨询企业(Universum Communications)、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企业(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兼职或实习。 9月取得麦肯锡企业(McKinsey & Company)商业分析员(Business Analyst)职位和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职位,将于毕业后加入麦肯锡企业(McK
9、insey & Company)北京分企业。 喜欢F1、Snooker和旅游,狂热的美食追逐者。 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我非常不在乎其他人怎样评价我,我不为任何人活着,因此他人的评价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我的效用。假如你以为表扬我或者批评我能够增加你的福利,那么OK,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我支持你做这种有益的尝试,并感激你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Victor LIU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不熟悉我的人往往如此评价我。其实,我只是不太喜欢随大流,不关注其他人的评价,懂得自己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并且强迫自己不停努力而已。 “我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一样的人,
10、我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活都和其他人不一样。”这是我对面试官有关我track record问题的回答。当初中的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课程的时候,我翘掉所有课程,把自己关进学校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做完了几乎所有能够拿到的初中物理竞赛题,初中毕业时,我拿着物理和英语两项竞赛的全省第一名进入高中的理科试验班;当高中所有人都在冲击竞赛奖项、为高考而努力奋战时,我独自一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学生会办公室里整顿编写出40多万字的学生会制度化建设材料,高中毕业时,我手握中央电视台2个英语竞赛的全国前二、美国高中互换经历、3个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励,以全国十佳、省级优秀学生的身份取得北京大学保送生的资格,进入这
11、个待了4年的园子。 我是带着梦想来的继续自己的学生工作,4年以后去某个牛校读个PhD正如刚进高中时的犹豫满志物理国际奥赛金牌。3年后,成果也跟高中几乎同样所有当初设置的目标没有一个实现,但却在另外的领域发觉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最后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出路。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从秋天开始到秋天,我15次申请McKinsey、BCG、Monitor、RB、Bain五大咨询企业的实习或全职职位,只有4次成功。曾无数次地被击倒又站起,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梦想、只要不停努力,就能有好的成果。 我在北京夏天的酷暑中奔走于两个实习的企业之间。当其他人都在享受空调时,我天天拿着40圆人民币的补贴,挤3个小时的
12、公车上下班。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拼命啃着那些案例和措施论。当其他人都在享受暑假时,我看到“strategy”、“structure”、“market”、“profit”就想吐。 去餐厅吃饭,喜欢看菜单上的pricing,喜欢看服务的process;上课,喜欢看老师课件的layout,看完后开始独自苦思冥想能够怎样改进这些东西。走在路上,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店招;去超市,看产品的包装、陈列,然后开始思考它们的branding和marketing。 有人说我患上了强迫症、有人说我是paranoid、有人说我是maverick。 只因心中有梦。Chasing Daylight 假如目前的我是所谓的“牛人
13、”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并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灰涩。 Tow,生活:仍然奔跑在路上 一的开始是在迷茫和慌乱中度过的。有关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我总不肯多提,总之是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不过有三个人我一定要尤其感激,凯哥、健哥和龙哥,谢谢你们的关照!小弟让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在重复思考、重复权衡之后,做出了上大学以来第一个最佳的决定辞去所有的学生“干部”工作(当然因为客观原因拖到第二学期才所有执行完)。我至今记得,那天是3月4日,距我开始担任学生干部4567天,很好记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承载着我太多或是美妙、或是艰辛的回忆。 辞掉工作后生活开始变得悠闲起
14、来,除了上课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想做,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于是和女友在未名湖边盖满我们的脚印,吃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中大大小小的餐厅,通宵K歌(她唱我听)。没有烦恼,更没有追求。 学期结束,除了坚定和我在一起的女友和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GPA,我什么都没有。(当然,我更乐意了解成“除了某些次要的东西,我什么都没失去”。) 冬去春来。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我开始心慌,以为再这么下去要出大问题。我的头顶仿佛笼罩着一大片乌云。难道我的大学就这么了?! 于是去老法学楼顶层的办公室找导师谈话。与这位学识渊博,曾在美、英、澳三国求学的老师的谈话内容已经不完全记得了,不过导师的意见是明确的假如不想做学术,就不要去国
15、外读PhD,否则会很痛苦。很快,我做了大学生活中第二个最佳的决定不出国了,我要工作! 于是,开始漫无目标地搜寻“找工作”的信息,那时的我根本不懂得BBS上有“intern”、“job”等等版面能够查找信息,只能通过各种不专业的渠道搜集零散的信息。曾经和女友一起去某个家教培训机构投过简历;曾经成为心理学系的“职业被试”,以为那也是一个工作;去听欧莱雅E-Strat的宣讲会,发觉我们这些大一的孩子被忽视,郁闷了很久那时我的状态能够用4个字来形容“无头苍蝇”;而那时的我则是彻头彻尾的两个字“无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拯救了我。 通过某种途径懂得有一个“TILIP(Tufts Institute for
16、 Leadership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项目在招人,于是去听宣讲会。那时以为能去香港实习、美国交流是相称了不得的事情(实际上确实也了不得,见下文),反正也没事,投个简历试试吧。于是有了我人生第一份简历我至今还留着那份标题是“Resume”、4页的、极其丑陋的所谓“简历”。找老师写了推荐信,买来一个大信封,投到了指定的地方,便不再理会。 我不懂得负责的师兄师姐是被我的勇气打动了还是被我的无知逗乐了,我竟然收到了面试通知。然后在某个上午,穿着运动服的我捧着北大的地图找到一个叫“临湖轩”的地方,第一次参加北大的面试(其实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面试过一次,
17、不过那个时候还不是北大的人)。估量是因为英语比很好的缘故,竟然通过了一面。二面是小组讨论,一个穿T-Shirt的小孩(我)加4个师兄师姐,我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反正成果是通过了。三面是跟项目责任人见面,一位香港的教授。好心的师兄悄悄提示我要穿正装。于是拉上女友去当代买了有生以来第一套正装,跟“机器人”似的(女友原话如此),把西装所有的纽扣都扣上(那个时候不懂得西装应当怎么穿,目前后怕,幸好没有买8颗纽扣的西装)去参加三面,竟然又顺利通过了。 最后剩余6个人,除了我这个小孩以外都是师兄师姐,在农园3楼的某包间中和往届参加项目标学长一起吃饭。当初的我真是年少无知,日后才懂得,那天10多个人中有2
18、位日后去了Morgan Stanley,1位去了Goldman Sachs,2位去了BCG(偷偷说,当年的小孩目前到McKinsey了,也算没有给师兄师姐丢脸) 吃完饭,收到邮件“今年你被拒了,大一的学生不适合参加我们这个项目,让你来吃饭是为了让你对这个项目保持兴趣。非常欢迎你来年再申,为你保存机会。”郁闷了很久很久,没想到当年是这个项目最后的一年算是一个遗憾吧。 不过认识了这么多师兄师姐算是我大学最宝贵的收获。日后这些好心的师兄师姐都不停地指点我,我终生感激他们。4月,在大牛师姐(目前Morgan Stanley)的简介下和女友一起加入刚才成立很快的北京大学SIFE团体,成为presente
19、r,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区比赛。第二次穿西装,懂得了KPMG和HSBC这些企业,懂得了本来business world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样。参加决赛,第一次去上海,远远地望见KPMG亚洲的COO、HSBC中国的CEO等真正的business leader,以为自己尚有那么多需要做。 5月,申请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团,成功,被任命为人权理事会主席。 5月,在大牛师兄(目前Morgan Stanley)的照顾下加入了第一届“京论坛(JING Forum)” ,成为两个大一代表之一(另外一个是高中认识的老乡,目前的SICA主席,呵呵)。 在光华楼地下一层005教室中一遍又一遍地排练presen
20、tation,通宵跟着师兄师姐们改PPT。开始上联合国网站看那些条约,开始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的规则培训。尝试着查阅那些中国和日本环境问题的资料,似懂非懂地读着不再通宵K歌,不再无所事事,没有再去过未名湖。开始忙碌,开始喜欢上这种充实的生活。 大一就在这种新生活中结束了。云层忽然裂开一条缝隙,透出一缕阳光。我别无选择,只能追逐这若有若无的阳光。Straight from the Gut 我懂得我很笨,不过我乐意学。 某位成功的前辈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生活只有大二是无比清楚的。假如说我目前的skill set能够满足一个entry level的consultant的要求的话,这里面的大部分skil
21、ls都是在大二这一年中历练出来的。 9月,在北大开“JING Forum”的中国部分,然后去日本参加日本部分的会议,见识了诸多东西、认识了诸多人。10月唯一一次代表北京大学出征,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地区预赛第一、复赛第二;全国半决赛第一、决赛第二、总决赛第四。没能给学校争光,跟求职关系也不是尤其大,不在此赘述。不过有一句对诸多人逆耳的土话我却不得不说“英语好什么都好办,英语不好什么都不好办。”我的经历充足证明了这一点。 10月,开始担任SIFE北京大学团体的主席,和女友一起带着27个人的团体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年得到了太多师兄师姐的指点和协助,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不过最后
22、还是挺过来了。假如要详细写能够再出一篇文章了,大家假如想详细了解的话,去听SIFE北大团体的宣讲会吧(我不是做广告)。 后知后觉地懂得了BBS上有一个版面叫“intern”,看见一个叫“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企业招一个叫“PTA”的职位,好奇地点开看看,发觉几个问题不懂得什么叫“consulting”、不懂得什么叫“PTA”、不懂得为何一个Boston的企业要到中国来招人。于是开始上网搜寻,找到BCG的主页,看了看企业的简介,得出了一个至今想起来都好笑而荒谬的结论这个企业看起来仿佛还不错的样子 于是又投简历,仍然是4页纸,不一样的是这时懂得标题不能叫“Res
23、ume”了,不过改成了花体字的姓名毕恭毕敬地用大号信封装好,挂号信寄出。然后,自然杳无音信。日后某一天忽然开窍,本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BCG,还胆怯了好一阵,别因为我的“卡通版”简历上了企业的黑名单 我与咨询的第一次接触到此结束,两个字失败。不过通过这段时间效率极低的research,我却不经意地做了一件无比重要的事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咨询。 大二上的一门职场英语课让我第一次懂得了有关职场的那么多知识,例如简历应当怎么写、衣服应当怎么穿、谈吐举止应当怎样我以为我像一个白痴,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颖的。于是开始仔细地学,把邮件的署名档改规范、在BBS上找模版重做自己的“4页版”简历、懂得本来还要写cover
24、 letter进步很慢,不过却很stable。 不停地向各种企业投简历,没有一个回音也难怪,谁会要一个刚上大二的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人呢? 11月,参加Universum企业的一个Focus Group,懂得了尚有employer branding这个行业,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这个企业的老板发了一封邮件,说我很乐意去企业帮忙做事情,谋个打杂的职位。没想到跟老板一拍即合,记得当初在东门外炭中火吃串,算是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工作offer。于是cancel掉原定中寒假和女友一起去新加坡的计划(我很愧疚,有机会一定陪你去),一放寒假立即到上海投奔姑姑家,开始实习。Swimming Across If y
25、ou are not careful, it can chew you up and spit you out. But if you work hard, you can really hit it big, and I mean, REALLY BIG. Donald Trump,The Apprentice 7月,开始在Sinosure实习,工作的内容是研究几个国家的投资环境,一个3人小组共同写出一份报告。报告包括到政治、经济、社会、投资风险、行业背景太多的东西要去学习。那时的我还不会做任何的research,于是开始一点一点学习,在谷歌和百度上找数据、找信息、找评论文章,在企业的数据库
26、中找行业数据 天天挤公交车上下班,往返要3个小时,没有空调回学校常常是8点多,急忙洗澡以后在闷热的宿舍中煎熬。 很快又开始Analysys的实习,好在Sinosure的supervisor很是通情达理,同意我一周到企业1-2天,其他时间在学校工作。Analysys的supervisor也同意我一周到企业3-4天。于是我天天白天去不一样的地方,晚上回学校再干另外一个企业的活。 在Analysys做的项目是我至今做得最深入的项目给Intel企业做某些产品的marketing战略和sales toolkit。独立设计问卷,独自进行电话访谈和面访,独自打车穿梭于北京的各大写字楼中,跟企业IT部门的人谈
27、论我都不明白的问题回到企业啃Intel发过来的技术白皮书,看那些艰涩难懂的技术术语 接下来就是跟supervisor一起开client meeting,做PPT改PPT,写最后报告的初稿supervisor完全把我当成了team的重要组员,而似乎根本没故意识到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经验的实习生。这种信任也给了我压力我做的PPT会直接给客户看,我做的访谈成果会被team完全信任丝毫不敢懈怠。头天晚上做PPT熬夜到午夜2点,学校太热睡不着又在阳台上站到3点想storyline,早上9点就独自主持focus group,下午整顿好会议统计就要在team meeting上报告一个月过去了,投资
28、报告出了雏形,Intel的项目也找到点感觉,渐入佳境。接下来就是不停学习、不停提升,再不停学习、不停提升。 北京的夏天阳光下,40度的高温,我穿着衬衫打着领带穿梭于金融街、国贸、嘉里中心在沙丁鱼罐头似的718路上思考着、总结着 暑假的两个月异常艰难,像一个初学游泳的人在浩瀚的海洋中扑腾,不时地呛两口水,但最后还是顺利活着上岸了。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许是正确。 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是一定正确。 Tow,生活:仍然奔跑在路上 大三眨眼间就开始了,我懂得,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正式开始担任SIFE北京大区的公共关系经理,负责SIFE
29、在北京的政府、媒体关系和赞助商联系。 9月,时隔一年之后,再次向BCG投出简历,1周后,向Bain投出简历。 某天,“intern”版上有人报收到了Bain的面试通知,然后又陆陆续续有电话面试我的电话仍然静悄悄,邮箱空荡荡。直到一切又归于安静,我开始怀疑自己。我给一位师兄发去邮件请教:“你以为我是不是也许不适合咨询?”师兄回复得很快,两句话:“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没人能相信你了。不自信的人不但不适合咨询,并且往往一事无成。” 再次当头一棒,然而这一棒却把我敲醒。 第二天,收到BCG面试通知。周末去的时候真是人山人海,日后才懂得,80个人参加面试,最后录用了40个。我是早上第一个面的,面试官
30、很和善,不过我却很郁闷竟然自我简介都没让我做,一句英语都没说。上来就是一个cold call模拟,然后是用excel求解一个问题,10分钟不到就让我出来了。回家的车上,心都凉透了。 一周过去了,我正在Analysys的办公室做项目标收尾工作,师兄发来短信“祝贺你过了”。10分钟后,电话打来,正式通知我通过了面试,进入BCG PTA pool。我清楚的记得,那是9月25日,中秋节。立即打电话给女友,晚上奔赴金钱豹(我认可我过于激动了) 国庆是在美国过的,Goldman Sachs赞助的一个活动,去了此前没有去过的美国东海岸,看了传说中的Niagara Falls,第一次住在New York Hi
31、lton,第一次去了传说中的Trump Tower买了一条领带,怯生生地在Goldman Sachs的executive面前做presentation。不过那时的我已经明白,投行不对我的路,因此心里是很安静的。 回国以后接到电话,去BCG上第一个项目。这时已经会一点cold call和desk research了,于是天天在办公室享受着饮料和点心,开心地做着喜欢的事情。BCG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地方,supervisor很nice。断断续续地做了好几个项目,自己的skills也在不停提升。 期间因为SIFE工作的缘故联系了Monitor的面试官,又辗转建立了SIFE和Monitor的合作关系,认识
32、了不少大牛师兄师姐和咨询师。有时聊到我的发展,半开玩笑地说让我去做PTA吧,也没真当回事。3个月过去,考完试就回家过寒假。某天正在超市购物,一个电话打来,一通英语,搞得我没反应过来。“Pardon”了一遍才听清楚是Monitor的面试官,想让我帮忙做一个research,在家做一天的远程工作。欣然答应,就这么成为了Monitor的非正式PTA。没有想到的是,在Monitor的工作一干就是一个学期,一共做了7个case,是我投入最多、了解最深入的企业。可惜最后仍然没能有缘,这是后话。 寒假开始是又是一年大规模暑期实习招聘的时候。先后投了McKinsey、BCG、Monitor、RB。 寒假期间就
33、接到McKinsey的邮件,通过了Summer BA的简历筛选,邀请笔试。终于能够和大麦过招了,着实激动了一番。回北京后就是笔试,McKinsey的效率不是一般的高,我从清华五教走到北大48楼的宿舍,洗了个澡,电话就来了,通知笔试通过,第二天电话面试英语。第二天逃了一节课,跟一个某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外在电话里聊人口迁移对于环境的影响,我才说到第3个point他就打断我说:“I know you have more points, but I think Ive got what I want, McKinsey people will contact you, good luck.”于是顺利拿到
34、面试通知。 恶梦开始了。 那时的我犹豫满志,想着拿到offer以后就能成为Summer BA,然后暑期好好干,直接转正没想到梦还没开始就碎了。McKinsey一面,我是第一个面的。第一轮,PEI(personal experience interview)非常顺利,不过case卡壳,那是简单的marketing sizing啊!第二轮,面试官一直跟我聊兴趣兴趣,先说喜欢的车队再说喜欢的车手,他把case设定为分析F1在中国的发展,都快做完了我才忽然意识到这就是case!面完是早上10点,我一直等到12点,在会议室享用了Dominos的好吃的pizza,然后被面试官叫出去。他带我进入一个会议室,
35、坐下来,告诉我,机会很有限,虽然我的communication skills是所有candidate当中最佳的,不过我的case不够structured,因此希望我再多练练被拒掉了。 首战失利没有引起我应有的重视。接下来BCG因为我在PTA工作中体现不错,免掉了我的pre-talk,直接进入一面,仍然排在第一个面。一面第一个case,完全失败,没有找到问题所在,没有找到处理措施,也没有提出合理的提议;第二个case,面官的style非常特殊,完全是引导式的,上一个问题做不出来整个case都没措施进行下去,压力非常大,整个case也做得非常不理想。不出所料,一周之后收到拒信。日后得到inside
36、r information,我的rank是“below average”。 没过多久第二次参加Monitor Summer Intern一面,当初想着“去年都过了,今年还怕过不了?”成果还真挂掉了。一面当日三个面官我都认识,企业安排了一个我最不熟悉的面我。Fit interview不错,case我自己感觉也还能够。面完后忐忑中正想总结去年的经验教训以利终面,不想直接收到拒信。问师兄,一天后告诉我“case第一题的数算错了,其他一切都没问题。”于是头年进入终面的我被挡在了终面外。恶梦结束,四大咨询中有暑期实习项目标三个所有挂掉,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恐慌。 McKinsey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某天刚
37、结束一个项目,累得半死,正在睡午觉,接到McKinsey的电话,说有一个项目需要part-time帮忙,问我是不是乐意去。我迷糊中答应了,成果让我立即就去于是起床、洗漱、换衣服,第二次到嘉里中心。Supervisor很nice,也很专注于工作,没寒暄几句就直入正题,帮一个内部项目搜集信息。于是断断续续地在企业和学校两边做事,2个月以后项目截止,也没再派活,我以为事情就到此结束了。 大三下学期是上大学以来最忙的一个学期,不但不停地投暑期实习、不停地被拒,同时也在几个企业往返做case。昨天整顿兼职工作和实习的资料,一看吓一跳,在BCG和Monitor参加过的case竟然前前后后有11个之多,其中
38、有8个是在大三下学期中完成的。常常是周一接一个项目,周二又来另外一个企业的一个项目。我照例是个闲不下来的人,照单全收,于是导致疲于奔命的情况,白天去企业做一个项目,晚上回来在宿舍再加5个小时的班做另外一个项目。中微考试之前一周还在同时做两个项目,有3天在宿舍几乎除了睡觉吃饭上洗手间都在电脑前做事,做完直接躺下,早上又接着干,连洗澡和洗漱都省了。当初跟朋友笑称我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践咨询“50/50”工作措施的“咨询师”。好在supervisor对我的工作还算满意,不过我却真要累趴下了。 这期间了解了诸多咨询的工作方式,学了不少措施论,再加上诸多supervisor细心地、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各种知
39、识,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自己的skill set也在不停建立。这个学期中还看见Bain又在招人,激情已经减退了,cover letter也懒得写了,直接平信一张纸的简历寄过去,没想到2周后的一个下午,直接打了一个电话简单问了两个问题就被录用了。日后参加过Bain的一次培训,以为企业的culture跟自己不是很fit,况且也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就没怎么参加case。不过一个副作用是看起来我仿佛在所有四大咨询都实习过了 挂掉几乎所有的暑期实习之后,眼看就要卷铺盖回家了。危难之中,RB给了我机会,暑期实习只有一面,并且很巧的是面试用的case背景是我刚在另外一个企业实习的时候完全了解的,于是顺利地把所
40、有通过改编的产品名称、竞争对手名称等等所有一一“还原”估量把面试官都搞郁闷了。不出所料拿到了暑期实习的offer,不过我并不高兴,因为我清楚地懂得:首先,我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实习,我的简历能够通过所有企业的筛选,我的问题在于过不了case interview;其次,更多的实习并不能提升我的case interview的能力。因此,是做出战略调整的时候了。 某天在地铁上,听着北大05级新生文艺汇演的主题歌最初的梦想,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泪流满面“最初的梦想 / 紧握在手上 / 最想要去的地方 /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我以为我当初的状态肯定吓坏了旁边的诸多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次去企业做项目或者
41、下班,我都必听一遍最初的梦想,算是让自己奋起直追的一个动力吧。 尚有一个跟咨询无关的事情,3月看见Shell在招聘,依据“找实习是凭兴趣,找全职工作则必须海投”的标准,申请了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一面在Shell的国贸办公室里进行,4个问题选1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就是不停地问“Anything else?”希望能想出更多的points。一面后2个多月(汗死),通知二面,之前有一个准备会,详细讲解了二面的方式和流程。回来以后我在日志上写了一句话:“Would be a shame as a consultant if I do not pass this ti
42、me.”我实在太有信心了。二面一天以后接到电话,果然通过了,8月到马来西亚参加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 近两年在咨询世界中的蹒跚学步、摸爬滚打带给我的不不过简历的丰富,更是提升了我的problem solving的能力,Shell的面试让我充足认识到,背景并非那么重要,在目前这个社会中,能者为王。 暑假开始之前,我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对于case interview,我是杂牌军,有专业背景的人是正规军。大部提成功的人都通过了“专业”的训练。对于我去年Monitor的侥幸,借用生科大牛同学的话:“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而鸡却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在困境和迷茫中给师兄
43、师姐发邮件请教。得到几个重要意见:第一,要彻底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样的lifestyle;第二,case interview是能够准备的,并且是能够通过准备提升到一个很高层次的;第三,今年就业形势严峻! 大象并非不能跳舞,不过要让大象跳舞则需付出百倍努力。Pour Your Heart into It 假如将英语的26个字母由A到Z分别编上1到26的分数 你的知识(KNOWLEDGE)只能得到11+14+15+23+12+5+4+7+5=96分 你努力工作(HARDWORK)也只能得到8+1+18+4+23+15+18+11=98分 而只有你的态度(ATTITUDE)能得到1+20+2
44、0+9+20+21+4+5=100分 佚名的寓言 考完试,飞回成都忙学校的事情,某天正在开会,接到一个电话,竟然是McKinsey。问了问有关情况,然后宣布将在某地办一个简短的周末聚会,协助某些乐意申请McKinsey全职职位的学生了解企业,问我有无兴趣参加。我以为天上掉馅饼了,竟然大麦还能记得我这个没有通过一面的人! 于是7月11日飞回北京,7月12日、13日在“长城脚下的公社”体验了一把consultant的lifestyle,与一帮senior的consultant深夜在“大通铺”宽阔的客厅里玩杀人游戏跟nice的HR聊了很久,谈理想谈职业谈人生,哈哈。两天以后的收获是取得McKinse
45、y提前面试的机会,9月初面试Business Analyst!我以为天上又掉了一个馅饼,然后思考了很久,为啥就让我面呢得出的结论是想那么多干嘛,掉馅饼就吃呗。 女朋友全家给了我最佳的条件,给我提供了一套离RB很近、超级以便的房子,让我整个暑假住在里面。楼下有吃有喝有银行,家里有水有电有网有空调(我对家的要求不高,不过要有网、热水器、电冰箱、微波炉和空调)。搬进暂时的家,下定决心要奋斗了。 7月15号开始在RB实习,第一天去,没派活;第二天去,还没派活,去问了问,说让我等着。第三天等不及了,痛下决心,开始把所有跟case interview有关的材料所有翻出来,列了一个清单,开始读。假如要打印出
46、来的话一共3000多页啊我整个大学也没看那么多东西啊不过,为了毕业以后不“回家养狗”(老妈原话),只能忍了日后某天,老板好象忽然发觉我没事,开始给我零零散碎地派活,我也就忙里偷闲地断断续续地读那些材料。8月15号实习结束,一共读了600多页,算是对case interview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过实力仍然不足。 歇了两天,8月20号奔赴马来西亚,在兰卡威这个度假胜地参加Shell的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40多位应聘者被提成5+2个小组,为Shell Gourami(虚拟的国家)制定一个5年的商业计划。这下我的问题就
47、暴露出来了。首先,东南亚的英语只能听懂大约70%,印度英语只能听懂大约40%,我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听不懂能够请他们重复,不过他们相互说话的时候我总不能说“我没听懂,麻烦你们俩重说一遍”吧因此我跟同去的HR说:“我以为我只来了半个人,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其次,我没有任何的专业技术背景,连石油行业的什么upstream和downstream都不懂,刚去的时候一头雾水。刚开始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当然是咨询的方式,breakdown,analyze),发觉跟其他人格格不入,日后也就全乱了。总之那4天很累,很frustrated,以为自己是除了咨询别的啥都干不了了,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定型了。崭新的A330从
48、KLIA这座我最喜欢的“全球最佳”的机场腾空而起。望着KL特有的一地金黄和远处若隐若现的KLCC,我以为被逼上了绝路。 从马来西亚回来,接到McKinsey通知,9月5日workshop,9月12日面试。接下来的两周是最痛苦的两周,除了准备面试基本就只剩余睡觉、吃饭、上洗手间、洗澡、去买生活必需品了。并且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还在想着case,例如吃饭的时候想着估量一下某种餐厅的market size,买农夫山泉的时候想着corporate strategy,就连洗澡用shampoo的时候都在想P&G的product line整个人完全沉醉在对case的分析当中,买个烧饼都忍不住想跟小摊老板说你这个business能够怎样怎样改进正是那时忽然了解了McKinsey咨询师与牧羊人那个笑话 9月5日,McKinsey举行的面试前的workshop。一个mock interview让我忽然从心底意识到,我上路了consulta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