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工台镇小学“主动教育” 教学模式导学案课题三角形的分类备课人古丽娜课时数 5 2 1 教材解读:例3 通过小明从家出发学校可以选择哪条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调到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从而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例4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第一层次是借助实验教材揭示具备什么条件的三张这条能摆出三角形。第二次层是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研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A类 基标类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B类
2、引导类2、借助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C类 拓展类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学习重点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习难点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教法学法猜测验证法、比较讨论法。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长度不同的小棒预习单1、什么是三角形?2、用1cm,2cm,3cm,4cm,5cm小棒来拼一拼,摆一摆,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学习流程设计 教学版块 师 生 活 动时间安排初备二次备课【预习交流】1、检查预习情况。2、 课件出示例3,组织学生讨论:从
3、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说明理由。3、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探究】与【解疑分享】1、动手操作,合作学习。(1)用手中的小棒摆三角形,摆成多少个三角形?(单位:厘米)第一组:6、7、8第二组:4、5、9第三组:3、6、10第四组:8、11、11(2)交流:发现了什么?(小组为单位汇报)。2、同桌合作讨论:为什么第二组和第三组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3、计算验证,得出结论。4、引导学生用这一结论说明力中的问题。【拓展延伸】1、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4厘米,第三边的长度可能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2、先同桌合作交流解决,后指名汇报并说说你的理由。【学后检测】1、 教材66页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 优化设计相关练习。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