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析题题库1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答: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措施,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深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引起展了的实践。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
2、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不过,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应,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应。这么,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以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
3、应。不过,因为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了解人的本质,因此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查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白,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3.有一个观点以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
4、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也许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备阶级性,因此是不科学的。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重要体目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措施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措施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
5、斯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利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目前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感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
6、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当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么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体现,是无声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详细的论述,指出无产阶级是
7、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一直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以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时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
8、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4.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的产物,目前是 21 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停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停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依照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建的理论不停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以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
9、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也许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引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10、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引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入指明了中国当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当代化的世界观和措施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当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引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
11、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第一章1, 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答: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认可的观点。2,唯物主义都认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这一观点是不正确。唯物主义都认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此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以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
12、实践的客观实在性,以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答: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个体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正确。答: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
13、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正确,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正确。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正确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正确同一性相结合,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进事物的发展。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以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成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步骤,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步骤,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
14、旧事物是通过否定步骤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悲观原因又保存其积极原因。6,世界统一于存在。答:这一观点是不正确。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无统一性,即有无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备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因此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假如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假如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7,
1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答:错误,偶然性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确实定不移的趋势,仍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索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演出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初的历史条件看,都有其存在的依照和理由,但伴随条件的变化,又会丧失其存在的依照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的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循环不已,
16、组成了整个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因此,恩格斯以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第二章1,“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也许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不过,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因为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正确。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停得到处理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
17、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定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定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2,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应。答:这一观点是不正确。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因为认识主体和客体的不足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应,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应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备直接性、丰富性,不过它的缺陷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应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
18、夸张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同,在理论上轻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这一观点是不正确。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以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和检查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见解。这是因为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成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但具备客观性,并且具备主观性和差异性
19、。而这些具备差异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查。认可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4,认识是一个不停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数次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伎俩等原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不足,受立场、观点、措施、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原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通过实践和认识的数次重复,不停修正
20、、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因为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第三章1,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进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妨碍相对应。假如英雄即历史人物是出色人物,那就应包括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出色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备统一性。因此,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假如历史人物是反感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
21、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2,生产力能够跨越发展。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经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尤其重要。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假如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一直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3,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
22、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只有反应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应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应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4,科学技术发展能够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张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处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亡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定了社会基本矛
23、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定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一样阶级、不一样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一样的。5,劳动发展史是了解所有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所有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将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了解所有社会发展史的“钥匙”。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
24、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所有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后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答:这是恩格斯有关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备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一样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在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
25、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8,“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故意义有目标的活动,思想原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括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以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第四章1,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答:此观点不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
26、统治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的统治形式能够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体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个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个方式体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纵在资本手里,无论权力有无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无论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同样,并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2, 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重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答: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重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利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
27、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3,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互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性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
28、有也许认清自己的地位,创建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么的发展。不过,这种进步并没有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变化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尤其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变化也不能变化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4,私有制标准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标准。答: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宪法是在几个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标准是私有制标准,私有制标准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产权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最神圣和资
29、产阶级最强烈要求的权利。正如列宁所说,此前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了。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答: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伎俩,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防止的有历史和阶级的不足。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实际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个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答:此观点正确。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
30、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个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个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抚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7,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答: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负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无须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
31、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乏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加财富分派提供了经济依据。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重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起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起源之一。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免费占有的,超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互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互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派,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置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也许实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