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潘勇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关系实质是经济关系。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受经济发展,主要是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又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反作用。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
2、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时期和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夏朝有了历法。商朝奴隶制经
3、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
4、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奴隶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东汉初,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广大农民日益失去土地,
5、沦为依附农民。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黄河流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5)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注重发展经济。曹魏重视农耕、推行屯田制,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蜀、吴统治之下,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农民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迅速,福建和两广也得到一定程度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北方的社会生产在十六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各地联系的加强,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6)隋的统一,为
6、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阶级矛盾激化,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唐初,接受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全面发展,国力强盛。那时,对外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到国外,唐都长安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唐朝实行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改变了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7)五代十国时期
7、,黄河流域受到藩镇割据和五代各朝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改革后,经济才有所恢复。而同期南方经济有较大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的南迁和割据政权注重发展经济。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引人注目,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南宋时,江南农业生产超过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许多方面如水稻和棉花的种植、棉纺织技术、航海造船、对外贸易等成就就非北方所能及。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棉纺织技术进一步推广,海运和漕运的开辟保证了南粮北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
8、都市,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崩溃,导致元末农民起义。(8)明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到明朝中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职能的工商业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基础上,江南地区如苏、杭等地个别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虽然弱小,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的新现象。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沉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实行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的反对而被迫废止。明末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直接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清初,
9、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关问题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和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1)新制度的确立,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2)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3)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
10、励措施),这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对生产力的适应;(4)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频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等,成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7)每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的发展,就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1) 中国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
11、策措施,主要有: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官营工商业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救荒政策;平抑物价政策;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劳动力生产政策;推广科学技术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上述各项政策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在其实施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则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本”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因此,历代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的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是,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再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12、注意:战国时期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两者的思想如何比较?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时代背景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并日趋完善;处于战国时期的纷争阶段,富国强兵成为当时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也是争霸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内容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商业是末业。重视农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和推动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都是本业,与农业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特点强化本末意识减弱本末意识根源自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影响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势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
13、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2)对上述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认识: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运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历代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3、衡量古代经济发展的指标: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耕地面积的增长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状况;人口增殖的
14、幅度;社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程度;封建社会后期还有商品经济发展程度4、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经济特征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始终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其次是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但是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它们始终只能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和辅助。“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主要来源。 影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曾经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主要
15、表现为:第一,促进了农业乃至整个封建经济的发展;第二,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和巩固;第三,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第四,推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繁荣,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又阻碍着农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它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最终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5、 中国古代经济领域各个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经济部门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三个部门中,农业是基础,它不仅是人们生活资料最基本的源泉,也是手工业和商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手工业生产的原料、手工业产品的市场以及商业流通领域的商品,大都依赖于农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手工业的发展又必然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古代社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普遍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是十分片面和绝对化,不仅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且最终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落后4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