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卵石的形成为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面形态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
2、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原因的结论。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
3、课,自行发现问题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两块岩石。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看看有什么发现?(卵石光滑圆润,岩石棱角分明)2、出示图片,我们把这种表面光滑圆润的石头叫卵石。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生:我想知道卵石的构造?生:我想知道卵石有什么用处?生:我想知道卵石为什么是圆溜溜的?生:我想知道卵石最初是从哪儿来的?生:我想知道卵石将来会变成什么?生:我想知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卵石 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卵石的形成)二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1、谈话: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卵石?2、推测: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卵石可能是
4、怎样形成的?(学生汇报)3、谈话:卵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沿着河流去考察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师讲解:这是河流上游的环境,这是河道中游的环境,这是河道下游的环境。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2)河流上游两岸山上的岩石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交流。(二)认识岩石的风化。师:刚才我们经过考察发现,这上游的岩石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岩石个儿中等,光滑圆润,有许多卵石。下游岩石个儿细小,有的变成粒粒细沙。上游两岸山上的岩石裂缝纵横交错,支离破碎。1、根据我们观察到的事实,请你猜一猜,卵
5、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2、学生猜想。3、演示实验: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师:高山上原本那么坚硬的岩石是什么原因使它出现裂缝的?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岩石终日暴露在大自然中,白天时,太阳出来了,气温怎样?到了夜晚气温呢,夏天,烈日炎炎,气温更?冬天,天寒地冻,气温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请同学们推想岩石本身会出现什么现象?4、小组讨论。5、实验验证。师:同学们认为岩石是由于热胀冷缩的现象产生了裂缝,那么我们这个推想到底对不对呢?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好,在实验桌上有一些材料,请你们利用这些材料,你想怎么做,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实验材料相对自然界中的什么。小组讨论一下。汇报: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
6、精灯上烧,烧热后,放入冷水中,看看岩石有什么变化。酒精灯给岩石加热,夏天;冷水是冬天。师讲解:正确使用酒精灯,用火的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火焰。岩石要多烧一会,一定要注意安全。组长分工,开始。6、汇报交流。师: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岩石受热膨胀,放于冷水中出现裂痕,掉了一小块。说明岩石由于热胀冷缩就会出现裂缝。)师:是什么引起岩石热胀冷缩?师小结:岩石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际上是气温变化引起的,气温变化让岩石受到破坏,天长日久,岩石表面就产生了裂缝。(出示课件)7、出示课件: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师:岩石有了裂缝,还会遇到各种天气的变化。(课件展示)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
7、进裂缝。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这对岩石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水结冰体积变大,会胀裂岩石)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有时看到水结冰把玻璃瓶、自来水管胀裂的情况。正如同学们所说,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冰体积变大后,会把岩石胀裂。板书:水结成冰师:平时我们看到山上这种现象:(课件展示)小树在岩石缝隙中生长,小树会对岩石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汇报交流。师小结:当小树在岩石生长过程中,小树不断长大,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石的裂缝就会被胀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产生崩塌。板书:树根长大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们把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高山上的岩
8、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在重力和其他外力(如狂风、山洪)作用下,滚落到河道里。谈话:滚落到河道上游的岩石,怎么会变成下游光溜溜的卵石呢?是谁在发生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一、 复习引入新知:1、 山上河流的岩石是什么原因滚落到到何道中的?2、 提问:上游的岩石又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二、认识搬运过程中产生的磨圆作用。1、问: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是谁在发生作用?2、学生猜想。生:是河水把石头的棱角冲掉了。师:河水就像搬运工一样,把岩石从上游搬到了中游,搬到下游。河水的这个作用就叫搬运作用。(板书:搬运作用
9、)3、岩石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又会怎样呢?小组讨论。说说你们的想法。生:岩石在河水搬运的过程中,产生摩擦,相互碰撞,把棱角抹掉了。师:这个推想到底对不对呢?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师:好,那就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个实验,你想设计怎样的一个实验,实验中需要那些材料,为什么要这样设计?(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有棱角的石头,水,石头碰撞)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先把碎砖块放在装有水的瓶中摇晃。看看砖块的棱角有无变化。师:好,同学们做实验时,请先拿出一个砖块放在一旁,作比较。把其它的放进水中,然后同学们轮流摇晃。并观察瓶里砖块的运动情况。一定要注意安全。之后,再看看瓶里的砖块有什
10、么变化。开始。小组讨论:1、你发现小砖块有什么变化?2、小砖块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实验说明看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板书:冲击、摩擦、碰撞、磨圆)师:通过刚才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这就成了卵石。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第十课卵石的形成。问:那么谁来说说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汇报。4填一填: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滚落到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溜溜
11、的卵石。(课件显示这段话)三拓展运用,自行解决问题1、师小结: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不停地进行,因此,地球表面总是变化着。同学们设想一下,在遥远的将来,今天的高山,今天的卵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的原因。 3、我们还见过那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板书设计:卵石的形成 气温 水 植物 冲击 摩擦 碰撞 搬运风化作用 磨圆作用 教学反思: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旨
12、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去思考,去推理,充分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寻求事物的答案。具体设计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四个探究题:探究一:河道中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河道中卵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探究二:河道上游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呢?探究三:流水会对岩石产生怎样的作用?探究四:是什么原因使岩石变得越来越小,光滑圆溜的呢?在
13、探究一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一看桌上的石头,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弄明白了卵石光滑圆溜的特点。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再引发学生思考:你在哪里见过它,据此,让学生推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教师采用截选的河道录像资料片带领学生做模拟实地考察。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大山的雄伟,当然也就观察到了河道上、中、下游各处岩石的变化特点。当学生通过大屏幕看到河的上、中、下游两岸地形特点,大大小小的岩石由棱角各异到变圆润最后变沙石的现状,自然激起其产生一连串的问题。这为学生探究实验,找寻原因创设了探究气氛。在探究二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经验推测:河道上游的岩
14、石是从哪里来的呢?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在学生不能科学解释其原因时通过播放课件,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奥妙。同时播放一些生长在岩石缝隙里的树木,一些满是裂缝的岩石,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碎石的形成原因。在探究四的教学中:在课中,通过一句“是什么原因使岩石变得越来越小,光滑圆溜的呢?”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到另一个情景之中,学生也自觉地进入探究的主体角色,放开手脚去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做“水冲沙子、石块”、“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再由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岩石被搬运被磨圆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而且经历了长距离的地理位置变化。这样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大胆想象,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综合这四个探究题的结果,就很清楚的知道了卵石形成的原因。为了更好的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设计两个探讨题目:(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细沙,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怎样形成的?(2)今天的高山、卵石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这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然界的运动是永不停止的,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的世界观。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