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山西省长治市屯留一中语文组 王芳一、教学理念新学期以来,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要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二、教学设想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
2、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为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让学生自己从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结合文本,诱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由表及里的感受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财富。三、学情分析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过他的几篇作品,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本班学生思想活跃,部分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语文的基础还是不错的,相信本课的学习难
3、度不会太大。但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人生阅历尚浅,对人生逆境与困难的认识不足,缺乏磨难意识的教育。从学生的人格教育与长远发展考虑,有必要以典型的人物的美好的精神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四、教材分析定风波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中的第一首,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在赏析这首词时,既要引导学生欣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
4、积极的人生态度。坎坷路上,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坎坷的境遇。这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五、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3、以创作反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1、课前预习,了解苏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通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3、情感导入上课前,请同学们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猜猜看他是谁?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
5、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这位人物是谁?众生:苏轼。师:你们如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生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师:看来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作品、风格都非常熟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定风波。(投影)(二)、鉴赏品味1、首先,我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诵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作品。(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谢谢大家的掌声,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
6、首词,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同学来回答。(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生1: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师:说得很好,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生2: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序中写的故事在词作中有没有体现出来呢?刚才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生4:看田。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生4:注释中讲的。师:很好。读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
7、我们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生:养老,安享晚年。师:对,作者到沙湖看田,准备买田养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雨【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采用背诵,既“身教胜于言教”,又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序和注释对解读诗歌有着重要的作用。2、从诗词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个或两个词概括。 生:沉着、豪迈、通达、淡定、自信、乐观、豁达【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的过渡到后面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鉴赏。(三)、合作探究欣赏全词,抒情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请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
8、键性动词、形容词和体现情感转折的词)和关键句鉴赏。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学习小组的学生马上投入到认真的学习与讨论当中,有的讨论,有的作笔录。讨论完后各小组纷纷举手回答,说出自己小组的见解。)生1:“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中的“何妨”,我们可以想象苏轼吟啸自若,缓步而行的情景。反映了苏轼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生2:词中有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中的“穿”和“打”显得很有力度,极言雨急雨大。但在这急风急雨中苏轼却觉得一点都无所谓,可见他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乐观!生3:“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一身野服打扮,“轻”字体现诗人内心的轻松,从侧面透露了作者喜好自然、无拘无
9、束的性格。生4:词中苏轼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烟雨”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政治上的风雨。“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生5:词中最后的两句“山头斜照却相迎”,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的“风雨”和“晴”,象征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能泰然处之。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教师小结:苏轼在人生逆境中表现出的这种“成固欣然,败亦
10、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能如苏轼一样,在困难坎坷面前保持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适时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促成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感悟。及时归纳学习方法,以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四)、拓展提升课件投影: 观看以下几段体现苏轼对我们产生影响的高考作文片段,进一步体会
11、苏轼的人格魅力,进行写作练习。以“苏轼与我”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苏轼的感悟。1、在赤壁,孟德低吟悲歌,周瑜谈笑风生,而苏轼的故国神游才最潇洒,白发与月光相辉映,浊酒与江涛相融汇。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仍应高扬精神的旗帜。(纪念,年广东高考作文)2、苏轼在饱受打击和屈辱后,忘却所有的失意和痛苦,铭记的却是世间的真情和美丽,不然,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洒脱?(铭记与忘记,年全国高考作文)3、面对大海,我想到了苏轼的胸怀。同是遭遇朝廷的排斥和加害,但贾谊被贬后郁闷而死,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却成了词坛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大海
12、般的襟怀令我感奋不已。(面对大海,年上海高考作文) (学生看了高考作文片段后,都受到了启发。在认真地写作,发现了不少写得好的文段。下课铃响了,学生交换所写的文段,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让人欣慰。)生1: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逝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生2: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13、。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生3: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生4: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
14、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师:“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15、【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那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定风波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七、教学反思1、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今天我在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进步。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因此,在课堂中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真
16、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2、这节课使我深深地感悟到,学生主体地位的精华是“学贵善思,学贵善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思考、学习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而在课堂上,应是表现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形式或手段,使得学习更主动、更深入。因此,我们应上的课,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用的、高效的课,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课。3、结合定风波文本,鉴赏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来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因为本词是借遇风雨的小事衬托人物的胸襟,所以问题引领就设置了“抒情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问题,既放手让学生找自己体会深的词或句子,又落实了高考“炼字”的考点。学生畅所欲言,共同分享自己的感受。我想,这堂课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财富,也是人生中难得的精神财富。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还会时时想起苏轼,想起他的“莫听穿林打叶声”,想起他的“也无风雨也无晴”。4、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的不足表现在:课堂时间把握得还不够好,很多学生发言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意犹未尽。还有最后的作文练习,有些学生写得很好,很有自己的感悟,但由于时间关系,未能与全班同学分享,我要求他们课后继续充实,写在作文本上。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希望我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7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