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 可不可以不“成功” -柳智宇出家事件及引发的思考摘要:以柳智宇出家事件为切入点,浅淡当代大学生内心的精神荒原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挣 扎,以及个人对成功的看法和对心理调适的建议关键词:柳智宇 成功 道路 2010年9月6日,一个关于北大大四毕业生“数学才子”柳智宇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的帖子,在各大论坛迅速传播。相当一段时间内,柳智宇成为中国网民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奥赛、北大、出家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让人到不解的是,为什么个人的选择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热烈争议,仅仅是因为“北大才子”、“麻省理工”、“出家修行”这样的字眼足够的吸引眼球吗?我们不妨
2、来看看柳智宇的成长经历。柳智宇武汉人,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三时,柳智宇在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高一时,柳智宇参加湖北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撰写的数学论文幂数列求和 纵横引论获得省级一等奖,挑战世界级数学难题;2006年,柳智宇进入高三。当年7月,他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MO)中获得金牌。同年,他赴北大数学系求学。2010年,成功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同年9月,在北京西山龙泉寺剃度出家。 毫无疑问,柳智宇是一个中国式教育下的精英与楷模,是大多数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最大梦想和期盼。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保送北大,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接
3、下来呢?应该是出国深造,麻省理工数学博士,更多世界级数学难题,菲尔兹奖(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于是乎,一个新时代的华罗庚诞生了。但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所谓的应该都没有成立,柳智宇,他出家了。 正是因为这种人们预想与事情发展轨迹的“巨大偏差”,社会惊愕了,舆论沸腾了,柳智宇出家自然而然的成新闻了。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他疯了。明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许多人想也没的想的康庄大道,明明荣誉和成功已经在不远处向他招手,他却干脆转过身换了条路走。现在社会惯常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比喻描述的人的发展,人生就像做试卷,特定的阶段对应特定的题目,你做得好得的分就高,你的人生就越成功。对于柳智宇来说,在他面前的这一
4、份考卷,前面的题他都已经完成而且答案非常完美,只要一直做下去他就会离满分越来越近,但是他突然撩笔不干了,这可不是相当的不可理喻吗。然而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逻辑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第一,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追求满分呢?满分了,成功了,然后这样呢?第二,为什么每道题都有答得好不好之说呢?对与错是谁来判定的呢?再回到具体的事件,就是说柳智宇为什么非要沿着那条社会为他设定好的成功的轨迹走下去呢?为什么出国留学和出家修行相比,出国留学就是好出家修行就是坏呢?这些并不是废话问题。人人都有想成功的欲望是没错,但是问题就是在于我们设定的这条成功的轨迹真的能通向人人想要的成功吗?什么时候开始,成功的定义变得如此简单粗
5、暴豪宅+名车+年薪百万?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几乎整个社会都陷入对陷入对这种成功的极度狂热中去了呢?当我们面对书架上多出来的一摞又一摞陈安之成功全集、卡内基成功大全、唤醒你脑中沉睡的巨人我们惊呼怎么有这么多的上帝挥着希望的翅膀来到了人间,让人眼花缭乱的不知信哪个才好;当曾经的万人偶像打工皇帝唐骏深陷学历造假门事件依然大言不惭“能骗到这么多人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成功的标志”,曾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是不是让人觉得有点讽刺?当然我并不是说,去追求财富,追求社会地位就是一种要不得不能为之的行为,只是有必要每个人都要去追求吗?也许我们的崇拜和狂热只是换来了几位成功学大师的豪宅、名车和年薪百万。我们是不是在
6、这样的热浪下变得有些盲目,是不是忘了,停下来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想想我们要走的道路,去想想我们想要的成功,去想想生命中是不是还有“成功”不能超越也无法给予的美好? 让我们来听听柳智宇本人的声音:我在找一个人,我走到窗口想要看见些什么。这时候,风雨如晦,我看见整个荒原都凝固在一片灰色之中,雨就这样下着,仿佛流动着的雕像,仿佛我、这片校园,连同这里所有的希望与绝望都不曾存在过,我一下子呆住了,仿佛置身梦幻。我说:“我这段时间很郁闷,回顾我的整个高中,一次次地重建与打破,到最后还是找不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啊。也许我一生都将这样颠沛,而生命的真谛对于我,就在这颠沛之中吧。不过你放心,心态对我的比赛成
7、绩不会有影响,我的目标很简单:世界第一。” (摘自柳智宇远慰风雨夕)这是柳智宇高三在准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之时写下的文章。从中我们并没有看一到个天之骄子的踌躇满志与昂扬焕发,相反的,我们看到迷茫,看到不安,看到的是一颗寻寻觅觅的心灵。他甚至在操场上发疯似的大喊“天地虽大,无一可载我之物;众生虽广,无一可立我之人”,他选择了出家,选择了佛道,并不像一些人说的他是在消极的逃避,我看到的只是一个迷了路的孩子,在颠沛中迫切的寻找着自己心灵的归宿。在整个事件的讨论中,他作为事件的主角却始终是那个被忽略的人,人们总以为这样一个成功的孩子精神上必定很乐观很自信很满足,却始终没有想过去问问他究竟快乐不快乐。
8、我之所以选择柳智宇事件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是因为我在柳智宇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的同学们,看到了跟我一起成长的一代人。十二年来窗下勤读的积淀,似乎只等待这最后四年的升华和喷薄以向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然而就在这当口,我们迷茫了,我们犹豫了,长久以来的惯性力量似乎已经不足够支持我们坚定的走下去了。当然,我们并没有柳智宇的出色与引人注目,但是这样的迷茫与不安同样困扰着我们,我们同样是在“成功”的套子中挣扎的人,同样是在道路的选择中纠结的人。正如柳智宇在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我们从小学和中学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很少有自由思想的空间。到了大学以后,一下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同的价
9、值观、不同的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没有取舍的标准。怀抱很远大却显苍白的理想,却不知如何开始行动;未来似乎充满希望,又似乎离现实非常遥远。许多人渐渐选择了一条道路,却仍然觉得远离自己的内心深处;另一部人人选择了随大流,周围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却想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我们也许会从师长和同学那里,从网络上得到一些关于专业、社会、政治、人生的意见,通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分析抉择,得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乃至于能与同学辩论。但这些观点不系统,许多地方比较片面,而最关键的是,这些观点只关注于外在世界的一些局部,对于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回答乃至于没有多少人觉得自己能想清楚这些重大的问题,对于一些现实的学业、求职
10、、爱情等问题,也经常显得很空洞、不切实际。”于是乎,我们成了众人口中所说的“垮掉的一代”,自以为是,不切实际,缺乏实际能力和责任感,急功近利成了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对我们的批评。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高端论坛上,“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项目组首次向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社会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很不理想,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与此同时,迷惘的我们也在盲目的寻找出路。于是大学宅文化出现了,我们窝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以拒绝和逃避来遮盖我们的迷惘;于是非主流出现了,我们追求那有些过于离经叛道的个性,以一种叛逆的标榜方式来宣泄我们的挣扎;于是“神马都是浮云”也出现了,我们以一
11、种看似洒脱的姿态来掩饰我们的无奈和不满。然而这更加引起了社会对我们的批判,反过来也更加激发了我们队社会的逆反。这样批判来逆反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我想这绝不是单方面的事情。无论是大学生也好,社会大环境也好都需要进行一些反思,做出一些改变。在这里,我不打算也没有能力去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决策性的措施,我只是单纯的想从一个在读大学生的角度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我渴望社会更大程度的接纳一种更为多元更为包容也更为成熟的价值观。我想一个人的最终价值不在于他实现了什么,而在于他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没有哪一个人是可以用他的身外之物去标识去完全代替的,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感悟是独一无二的。孔子说:“君子不
12、器。”我们的教育不是在为国家机器加工零件,培养一些有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人格的人既符合人的发展需求,也从更长远的角度上切合我们国家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需求。永远不要去否定平凡的价值,毕竟,比成功学更广阔的,是人的自由性灵。 对于大学生也包括我自己,我希望我们不要盲目的跟随社会的潮流,要有勇气去选择自己的道路。人的难题不在于他将采取何种行动,而在于他想成为何种人,道路问题是我们毕生都要思考的问题。也许最后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是在走求学、工作、追求财富积累和社会价值这样一条道路,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本来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但是这条道路绝不是先前设定的那条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认定和选择的路,因为我们会带着一颗饱满而坚定的心上路。最后我想说,成功就是在漫漫求索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去努力去坚持去践行。希望每个人都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成功。 参阅文章: 远慰风雨夕柳智宇 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柳智宇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谭山山(2007年8月13日新周刊) 论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化行为唐如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