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教学重点、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重点:物质的含义难点: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学生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四)重难点突破:知识点详解(一)、运
2、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事物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机械运动斗转星移,海路变迁;物理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化学运动铁钉生锈,食物腐烂;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社会运动龚自珍:“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命运动中人的衰老过程(胎儿婴儿幼
3、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2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政治运动。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一样吗?前者只要指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果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此物体在运动,反之,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没有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更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
4、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不运动的事物?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通俗地说,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问题上,我们还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刻舟求剑(寓言图片)问题:两则材料分别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1)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试问:心动的“心”是不是物质?(2)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只承认运动,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只承认世界是
6、物质的,不承认物质是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二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探究提示:我们要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从物质具体存
7、在方式来说)。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如:张三仍是张三,不会因为过了明天就变成李四了;水在0度100度之间,它仍是液态的性质。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比如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否则我们怎么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呢?(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
8、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区别联系角度含义特点或性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运动整个物质世界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课堂探究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探究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因
9、此被人“以治其人之生还治其人之道”。它在这里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解析“人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生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各自蕴含的哲学道理?(前者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同一观点;后者是否定相对静止的片面观点)动中有静主体固有属性静中有动物质 运动 静止存在方式(二)、运动是有规律的探究提示: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10、,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判断以下哪个是固有的联系 红灯停,绿灯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喜鹊叫喜,乌鸦叫丧;4代表死(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规律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一般情况下,看得见的属于现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判断以下哪个是本质的联系春夏秋冬四季交换;价值规律;苹果落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生
11、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规律)(4)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规律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2规律的特点(1)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自然界的遗传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价值规律;人的思维中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等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如:“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规律具有客观性探究
12、提示: (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A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它还是存在B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
13、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化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律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
14、,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方法论意义(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如北京的沙尘暴、过度攫取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等.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2)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人能够认识规律。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
15、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人能够利用规律。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略【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A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16、。 B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都江堰是人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人改变或创造的。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说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7、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从而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自然界,揠苗助长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影响某种生物生长的周期则是可能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有关的规律联系起来,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朝着有利于行动主体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我们修筑水坝,把水贮蓄在水库里面,并在那里修建水电站发电、修建水渠来灌溉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利用了水的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万有引力规律,而且利用了水坝能挡水,水坝越结实承受的水压越大的物理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规律,利用了水经过
18、水力发电设备时,水流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的规律,等等,人们使多种规律联系起来,协同作用,于是产生了人们所预期的结果。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第一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第二把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当作规律。第三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课堂总结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