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经济工作计划 第一章*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期间,地委、行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化改革、团结奋斗,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实现了*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0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6%(下同),人均gdp超过1.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8亿元,年均增长20.3%;固定资产投资44.2亿元,年均增长17.
2、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40:25:35调整到*年的31:29:40。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XX县区、XX县区依托棉花等支柱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棉纺、油脂和石油化工等工业经济,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区;和布克赛尔县、XX县区依托煤炭等矿产资源优势,构建矿业开发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以能源化工为主的特色工业区;*市、XX县区和XX县区依托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口岸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努力构建外向型绿色经济区。 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加快。水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3万亩,比“九五”末增长6%(下同),节水灌溉
3、面积达到288万亩,增长32.7%;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整合组建三大煤炭集团,“关小建大”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炭回采率提高至40%以上,煤炭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一批矿业开发企业落户*,使地区建材、冶炼和化工工业跨上新台阶;农产品资源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乌苏沙湾棉纱、油脂和番茄酱等产品加工区和*盆地粮油、肉品和糖料等产品加工区,初步改变了原料输出型农业经济状况。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0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增加水库库容1.09亿立方米,固定灌溉渠道总长达到8800公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能力达到18.9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
4、3万吨/日,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交通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缓解,地区内国道、省道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县乡道路改造速度加快,农村道路明显改善,公路总里程达4666公里;电力设施建设加快,电源总装机达到94.7mw,110kv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792公里,实现“双回路”或“环网”供电,农村电网全面得到改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8%提高到6.27%,全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退牧还草860万亩,草场“三化”趋缓。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改制任务全部完成,国有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2.9%下降到4.4%,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由8.9%上升到4
5、4.5%。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资产由29.7亿元增加到42.4亿元;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部取消了农牧业税,建立了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一批大企业集团落户地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果。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成效。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稳定在10以内。文化广播体育事业快
6、速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3和85.1。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以裕民精神为代表的地区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意识和内在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认真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切实增强民族团结,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以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为重点,坚持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不动摇,继续深入开展“严打”和集中整治斗争,降低刑事犯罪发案率,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044元,年均增长5.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5元,年均增长8.6
7、%;解决了10843名特困人口温饱问题;18637名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第二章*时期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及环境条件 第一节加快发展的紧迫性 *期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但与全国比较,尚属于落后地区;与全疆比较,也属于不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比较,还有很多差距。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追赶型特征,必须奋力直追、跨跃式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与全国、自治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期是承前启后的时期,也是*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
8、,实现新的跨越,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科技教育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有利条件 三大机遇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是中央十分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决定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政治机遇;二是中央决定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明确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继续实施国资委及中央企业援助*工作,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中央决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自治区决定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三大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一是得天独厚的大农业资源优势,适于发展绿色优势
9、农产品,这既是现有产业体系的资源支撑,也是加快发展的资源依托;二是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具有区域优势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地区最具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优势资源,在全国性生产要素重组及产业向资源富集区转移速度加快的大环境中,更加凸显比较优势;三是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有国家一类口岸,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欧亚大陆桥横贯XX县区、XX县区,有五个县(市)环绕“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石化工业园区”,这都为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施向西开放战略提供了便利条件。 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成为自治区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工
10、业经济逐步壮大,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建材、纺织、食品、化工和矿产开采等工业生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大批公路、水利、电力工程相继竣工,将有力支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营活力和竞争实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和更好的服务质量。 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人创造并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苦干不苦熬”的裕民精神
11、,积极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的文明、诚信、和谐的人文精神,将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兵地、油地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良好。 第三节制约因素 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北部发展领域不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难点在农村。 产业发展层次低。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尚未改变粗放经营的局面、传统畜牧业仍占较大比重;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层次低,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村经济仍然是重点和难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
12、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三农”问题仍然是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工业经济规模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副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金属非金属开发加工尚属起步阶段;高技术产业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少。 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扶贫济困等社会发展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工程性缺水和资源型缺水的矛盾并存;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草场“三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部署,按照树
13、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两大核心目标,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定不移走农业稳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的特色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外向型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突破,促进社会进步,确保和谐稳定,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时期,要突出贯彻以下重要发展方针: 坚持加快发展。*经济必须快速发展,努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消费和培育出口的拉动作用;提高地区综合实力,不断缩小同先进地区的差距。 坚持科学发展。以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
14、、消化、吸收、推广、创新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改造传统农牧业,提升传统加工制造业;以引进大企业集团为载体,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南北优势互补,地方、兵团和石油共同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安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第二节发展思路 *时期,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第一产业;以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化第二产业;
15、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壮大第三产业,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进步,营造文明诚信环境,弘扬团结爱国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紧抓一个要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实现两大目标。努力实现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两大核心目标。 发挥三大优势。充分发挥绿色农产品、矿产资源、地缘区位三大比较优势,实现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外向型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6、的新突破。 实施三大战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科教兴塔三大战略。 建设五大工业基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主导产业,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加强完善基础产业,着力抓好绿色农产品加工、煤电能源、石油下游产品加工、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出口商品加工等五大工业基地建设。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按*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比*年翻一番半以上,人均gdp超过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4.7亿元,年均增长1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
17、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1:42:3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首次超过一产。 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上,初步形成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6.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力争达到全疆平均水平,农业亩均灌溉用水降低13%。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在经济发展中
18、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福利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医疗体系趋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文化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广播电视传输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精神文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氛围浓厚,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明、诚信、和谐的人文精神得到弘扬,人民精神面貌健康向上。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年均增长5%。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第四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统筹县(市)
19、经济协调发展 依据各县(市)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合理布局,建立乌沙天山北坡、*盆地沿边、托里、和布克赛尔县矿产资源开发三大经济带,科学定位,找准突破点,大力培育并加快形成地区经济增长中心。 乌沙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XX县区、XX县区紧充分发挥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区位优势,有效承接乌昌一体化、天山北坡经济带加快发展和自治区扶持发展克独石化基地的巨大商机,在做强做大“一红(制酱番茄)一白(棉花)”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黑色(石油、煤炭)产业,确保以16%以上的速度率先发展,辐射带动全地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XX县区突出发展棉纺、能源、石化等产业,建成新疆轻纺基地、北疆能源基地,融入独克大石化工业基地,
20、打造成为奎独乌金三角地区的经济支柱。 XX县区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棉纺、石油化工、旅游等产业,建成新疆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集散中心、石化工业区和集医疗保健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争创西部经济强县。 *盆地沿边经济发展带。依托盆地内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巴克图口岸优势,确保以12%以上的速度加快发展,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 *市发挥巴克图口岸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突出发展绿色食品、边境贸易和旅游业,建设开放程度高、机制活、政策优的口岸和出口产品加工区,努力扩大优势品种规模,建成新疆最大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真正发挥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 XX县区充分发挥地处*盆地中心、农
21、业资源丰富和兵地融合的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建材等产业,建成中国最大的红花生产加工集散地和*盆地经济中心。 XX县区依托丰富的大农业和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红花、巴什拜羊、打瓜、旅游等优势产业,努力建设红花系列产品深加工重点区、新疆旅游观光和生态园林县。 和托矿产资源经济开发带。和布克赛尔县、XX县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确保以18%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重点建设优质畜牧养殖基地、煤电能源基地、金属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基地,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和布克赛尔县充分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重点培育以煤电一体化、综合化工和水泥等为主的工
22、业区,建成北疆重要的煤电和化工基地。 XX县区充分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煤、铬、铁、金等矿产加工业,重点建设以煤电一体化、金属和非金属加工为主的工业区,建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金属和非金属开发加工基地。 第二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为目标,继续加大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大建制乡镇建设力度,通过乡镇建设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优势互补、整体发展的新型城乡经济发展格局。 形成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继续强化*市、XX县区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依托口岸优势和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发挥其对全地区
23、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发展XX县区城、XX县区城、和什托洛盖等三个城镇,逐步建设成为设施完备、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各具特色的*地区南部片区、*盆地及东部片区的次中心城市(镇),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继续发展柳毛湾镇、哈图布呼镇、铁厂沟镇、安集海镇等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较为配套、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乡镇、农村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城镇的发展;适度发展一般乡镇,使其成为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桥梁、纽带和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基地,通过加快城镇公用设施、人民防空和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形成以县城为基础,以小城镇为依托,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加快城镇基
24、础设施建设。县(市)城关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设施,完善城市道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加大*市、XX县区、和布克赛尔等县城供水能力建设,使城市(含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93%以上;努力完善县城所在地的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使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县(市)城关镇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实施*市、XX县区、XX县区、XX县区、和布克赛尔县的县城集中供热工程,使供热普及率达70%以上;加快*市、XX县区、XX县区等县城的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城市天然气覆盖率达到50%以上。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做到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供排水
25、、道路、照明、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商业网点、集贸市场和各类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生活,强化小城镇的文化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45%以上,供热普及率达50%以上。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把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与产业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功能。把发展工业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规划和建设。 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
26、发挥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降低门槛,扩大准入,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参与城镇公用事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强化国土资源管理,逐步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体制。以发展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实现住房社会化和商品化,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建、购买、置换和实施抗震安居工程等方式,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为富裕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培育和完善以消费市场、农贸市场、文化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市场为主的小城镇市场体系,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设施等相互配套的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户
27、籍改革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有利于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加快融合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县市、驻地兵团及国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丰富资源,推进县(市)际、油地、兵地的融合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自我封闭、地方保护、条块分割等各种壁垒,破除行政、行业、所有制等各种有碍发展的界限,以股份制为主要的联合形式,建立定期不定期的会商制度和发展规划、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加强县(市)际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地区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积极促进油地融合。围绕“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石化工业区雄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优
28、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和技术合作。有条件的县(市)要大力发展石油下游产品的开发,延长产业链。为克拉玛依、独山子提供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建成后勤保障基地。 加强与驻地兵团协作。共同开发利用好水土、草场等资源,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工程项目上实现共建共赢,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发挥兵地双方资源效能,逐步建立产业联结、利益相融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五章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优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 坚持以质取胜,实施政策倾斜,打造名优产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10种绿色优势农产品,形成2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区,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区域竞
29、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建设全疆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显著提高*地区农产品竞争力。 优质专用小麦主产区。重点沿塔额公路两侧至额敏河上游主要农耕区、XX县区井灌区集中布局50万亩以新冬18号为主的优质小麦商品生产区。 玉米主产区。重点在塔额公路以南至库鲁斯台草原农耕区、乌沙区沿312国道以南农业耕作区和XX县区井灌区,发展50万亩以新玉9号为主的加工、饲用和青贮型玉米基地。 优质棉花主产区。重点在XX县区、XX县区312国道以北农耕区,和布克赛尔县察和特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120万亩以新陆早9号为主栽品种的优质棉基地,逐步扩大彩棉面积。 红花主产区。重点在*盆地塔尔
30、巴哈台山以南山前农业生产区,XX县区哈拉布拉河灌区,发展100万亩以XX县区无刺红花、新红4号为主的优质红花基地。 番茄主产区。重点在XX县区、XX县区、塔额公路沿线,集中发展18万亩以里格87-5等优势品种为主的加工番茄基地。 蔬菜主产区。重点在*盆地建设10万亩果蔬型出口蔬菜基地,在XX县区、XX县区集中发展1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 甜菜主产区。重点在塔额公路沿线北部农业耕作区,以XX县区城郊乡为主,发展15万亩高糖、高产甜菜基地。 打瓜主产区。重点在环*盆地的塔尔巴哈台山、乌日可夏依山、巴尔鲁克山山前旱作农业区发展40万亩高品质打瓜基地。 特色果品主产区。重点在*市、XX县区浅山逆温带区域
31、,集中发展5万亩苹果、酸梅、黑加仑等特色果品基地。 牛奶主产区。重点在*盆地沿塔额公路、乌沙区域沿312国道建立2个牛奶优势产区,发展13万头优质荷斯坦牛养殖基地。 肉牛、肉羊主产区。重点在*盆地塔额公路沿线北部区域、库鲁斯台草原、和布克赛尔县发展10万头褐牛、50万只肉用细毛羊、60万只巴什拜羊养殖基地。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建设要从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入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强畜牧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努力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创建优势品牌,提高单产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农业产
32、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开展工业反哺农业的试点工作。 到2010年,全地区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牲畜年末存栏达到560万头(只);种植业增加值达到21.3亿元,总播面积600万亩;建设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发展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产业化的收入占80%以上。 畜牧业。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为工作中心,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牛奶、肉用牛羊2个优势产品,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牧民定居为中心,重点做好牧民定居点建设、草畜平衡保障、牲畜棚圈、畜牧业防灾安全、牧
33、区水利工程,经过3-5年的努力,牧民定居比例达到90%以上,新增牧草种植面积55万亩,牲畜越冬损失降低到0.5以下;通过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使全地区草原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0%以上,天然草原植被盖度和牧草产量分别提高20%以上;实施牲畜良种工程,良种及改良牲畜比例提高到80%;畜产品动物防疫和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提高产地、市场、运输、屠宰检疫覆盖面,有效控制五号病等重大疫病,使猪、牛、羊、禽的疫病发生死亡率分别降低到5%、1%、3%和12%以下;实施养殖基地工程,因地制宜建设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规模化、专业化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科技支撑体系工程,使乡镇站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5%以上,强化农牧民
34、科技培训,逐步转变农牧民传统生产观念,牲畜出栏率、商品率提高到70%、75%,饲草加工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85%。充分整合畜牧资源优势,发展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和外向型畜牧业,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把畜牧业建设成农村经济的支柱。 种植业。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市、XX县区、XX县区、XX县区优先扶持引导农民集中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棉花、小麦、玉米、红花等主要作物种子工程,保证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抓好改良土壤、治理农药、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沃土工程,完成面积360万亩;建立多渠道信息发布、农产品预测和进行网上交易为重点的金农工程;实施集病虫害监测预警
35、与控制、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一体的植保工程,建立3个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预警控制中心,2个农田鼠害应急防治站;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总数65万人次,科学种田普及率达85%;积极推广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个。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立完整的良种工程体系,加强耕地环境监测预警和保护机制,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综合服务面积360万亩以上。培育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在全区建成7-15个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15-20个认证绿色无公害基地,5-10个绿色农产品品牌,10-15个优质农产品专业生产乡(镇)。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6、 农业产业化。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把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龙头企业带动基地达到360万亩,带动农牧民45万人。制定农产品收购的地方标准,推进供销体制改革,规范产销合同,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全部由乡级协会统一签订。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建立国家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5-8个,全地区每个乡(镇)至少成立1个专业协会,每个村成立1个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带动基地面积240万亩,实现销售总额5亿元。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形成优质牛肉、巴什拜羔羊肉、红花、优质小麦等
37、名牌农产品,在乌苏、沙湾、*、额敏、和布克赛尔等县(市)扩建和新建6-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三节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进一步拓宽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路,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综合性措施,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调优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本增效农业,扩大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果蔬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加大劳动力投入,变劳动力“包袱”为财富。到2010年,带动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800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加快农产品转化增值,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到2010年,全区产业
38、化龙头企业通过利润回流和增加农村人口就业,带动全区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150元。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提高农牧民进城就业的能力,切实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牧民务工就业岗位。到20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劳务创收带动地区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300元。 切实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减轻农牧民负担的长效机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坚决遏制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牧民权益。 坚持
39、以造血式扶贫开发为方向,通过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加大扶贫投资力度,整村推进,加快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拓宽低收入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全面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到2010年,全面提高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使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达到78%,脱贫率达80%,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争取国家、自治区投资力度,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草原
40、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良种、防疫、防灾设施,提高牧区设施保障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和通达程度;发展农村通信,加快通信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全面解决76个无电村的用电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农村20万各族群众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全面推进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福利设施建设。大力普及农
41、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开展自愿、有偿、合法的土地流转经营,发展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规范发展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
42、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构建和谐的干群、村民关系,使农村“五好”建设有新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第六章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
43、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走符合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抓好四大工业区和五大工业基地建设;通过积极引进大企业集团,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加强资源的开发与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新型主导工业,加强完善基础工业,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到2010年,按*年价格计算,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第一节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以工业园区为
44、平台,以引进大企业集团进行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提高入园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园区积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集约化机制下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建成一个国家级经济合作区和乌苏、沙湾、和什托洛盖三个自治区级工业开发区,构筑地区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乌苏-沙湾石化工业区。充分利用自治区规划建设独山子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基地的有利时机,依托当地油气、煤炭、棉花、绿色农产品和畜产品资源,以石油化工、冶炼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绿色食品加工、棉纺、建材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重点,形成北疆重要的石油下游产品加工基地和主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辐射带动全
45、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54%。 额敏铁厂沟综合工贸能源工业区。依托丰富的大农业和矿产资源优势,以矿业开采、冶炼加工、煤电一体化等产业为支撑,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形成北疆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和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28%。 和什托洛盖能源及矿业开发区。依托丰富矿产资源,以煤电一体化、盐化工为支撑,以金属非金属加工、煤化工为重点,形成北疆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和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15%。 *市边
46、境经济合作区。依托巴克图口岸优势,把合作区建设成为地区向西开放、拉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区内外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出口加工为支撑,以轻工、建材为重点,形成自治区最大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3%。 第二节优化提升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进一步优化提升畜产品加工、棉纺、粮油等传统工业,培育麻纺、化纤、装饰等新兴工业,辐射带动特禽、打瓜、绿色蔬菜等特色加工业,引进先进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创建知名品牌。*盆地重点发展畜牧、红花、甜菜、粮油等食品加工业,积极开发酸梅、黑加仑、药材等区域特色加工业;XX县区重点发展粮油、棉花
47、、番茄、乳制品等加工业,建成北疆最大的粮油加工批发集散地。到2010年,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17亿元,占工业经济的26%。 (一)畜产品加工业。乌苏、沙湾、额敏三个县(市)重点发展乳品加工业,突出抓好乌苏海川、额敏金牛等项目建设;*盆地四县(市)积极发展肉品加工业,开发生化制品等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到2010年全地区乳品日加工量达到360吨以上,形成年加工20万只羊、200万只家禽、10万头肉牛的生产能力。 (二)食用油品加工业。发挥地区独特的红花资源优势,积极支持中粮集团等大企业整合红花资源,组建红花产业集团,积极研发亚油酸、红色素等高科技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红花系列产品的综合开发、加工营销能力。重点抓好沙湾天海、瑞隆、乌苏康瑞等项目建设,形成规模经营,延伸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油品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其中红花油品3万吨以上。 (三)纺织工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