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人事人才工作总结及十一五规划 一、xx市十五人事人才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人事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创新、发展、服务的主题,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扎实工作,各项人事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xx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xx市文明机关”称号、“创一流环境、评满意机关”优胜单位、争创一流业绩“有功单位”。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人事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 人才政策持续创新。十五期间,市人事局先后制定了放开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特聘
2、工作证和工作寄住证、安家费和津贴资助、专家淘汰制、最低收入保护价、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三金”、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一系列有突破、可操作的政策措施。2002年,主持开展了镇江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通过了省内专家评审,对全市人才环境建设起到警示和促进作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后,陆续出台了沿江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服务等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政策体系。 发展思路不断拓展。根据发展需要,2004年,我们及时提出并较好落实了一些新的思路。在增人计划管理方面,提出了保一线、保专业、保重点,控制机关、控制后勤
3、、控制非专业和非生产岗位的“三保三控”原则,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明显减少,保证了新进人员素质。在军转安置方面,提出了结合部队表现、结合专业特长、结合工作需要的“三结合”原则,在人数多、难度大、要求高的情况下,加强协调,加大力度,连续第六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安置任务,较好地做到了部队、用人单位和军转干部本人“三满意”。在建立人才输出通道方面,积极探索并建立人才派遣公司,加强与上海、苏州、宁波、珠海等地的合作联系,主动向外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目前供需两旺,一方面积极支持了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在构建人事人才大培训格局方面,提出了“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体推进、促进发展”的思路,加快社会化
4、培训的步伐,2004年以来开发培训项目40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00余个,培训近4000人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在人才市场建设方面,积极运用市场手段,成功实行产权租赁置换,打造了一个4500平方米的新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内部机构改革、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评聘分开、搞活分配”等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基本结束,职称社会评价工作全面推进,机关工勤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部门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先后归并调整了原农工部、多管局、财贸办、体改办等20多个党政机构,撤销重组
5、了冶金、机械、电子等9个专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精简压缩了行政事业编制600多名。优化调整了城管执法、港口、住房公积金、环保、国土等管理体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二)以人才战略为主题,人才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引进培养,积极构建人才集聚平台。一是加大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力度,十五以来,全市引进普通高校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突破12000人,年增长保持在20%以上。尤其是2004年以来,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了较大突破,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达到648人。引进了60多名外国专家执行了42个国外智力项目,建立了2个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截止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
6、.8万人,其中市级以上专家41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5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9人,市科技骨干589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819人。二是积极推进“名校在镇江”合作项目,着力提升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能力素质,先后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xx大学和上海交大等高校联合举办mpa、mba、工程硕士等高层次学历教育,800余人参加学历学位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在全省较早地开展了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年有近2万人次参加;充分利用国际培训资源,组织了近200人次的出国出境培训。 抓载体建设,积极
7、构建人才创业平台。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9名,创办企业28家,占地100亩的留学生创业园办公综合楼和专家楼投入使用。建立了6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博士后20多名,参与承担了45个科研项目,其中11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2000多万元,申请专利4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表彰了23名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其中我市就有3人。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8所全国重点高校在镇建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先后有100多名研究生来镇实习考察。 抓市场开拓,积极构建人
8、才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已成功开发猎头服务、人才招聘、人才租赁、人才测评、人才派遣、委托择业、社会化培训、职称社会化评审等8大类60多个人才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服务手段,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人才市场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尤其是2004年以来,xx市人事局加快“大市场、大通道、大培训、大网络”的“3+1”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现代人才服务业,人才市场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才新市场成功启用,人才派遣公司成功组建,“培训超市”初具规模,人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凸显。十五以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4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进场求职
9、25万多人次。协议代理人数突破1.8万人,库存各类人事档案3万多份。 (三)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公务员管理有了新进展 抓好制度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公务员招录工作组织严密、程序规范、监督到位,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完善管理制度,十五期间先后出台了考核、竞争上岗、职数职位管理、轮岗、回避、新录用公务员基层锻炼试等实施办法。创新管理形式,举行了新录用公务员的宣誓仪式,组织了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施行10周年知识竞赛。 突出能力建设。在全市公务员中开展了以计算机应用能力、wto知识、外语听讲能力、普通话、行政许可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更新知识培训,开展了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
10、。为贯彻落实“苏港合作”战略,2004年首次组织67名公务员赴港参加“信息化与电子政府”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并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达成长期合作意向。2005年,与国家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合作,成功举办了首期公务员法骨干培训班,并开通了公务员卫星远程培训课程。 加强作风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公务员工作态度和效能问题投诉的处理办法,规范了公务员行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有40人被评为全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3人被评为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人被评为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四)以维护稳定为己任,事关社会稳定的人事人才工作落实新举措 努力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
11、办发200329号、苏办发电2003144号文件精神,积极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得到了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切实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举办就业专场、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帮助特困家庭毕业生解决就业、拓展人才派遣业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挖掘用人需求等措施,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不断完善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全市现有人事争议仲裁机构7个,专兼职仲裁员63人;调解组织154个,兼职争议调解员856人,一个专兼职结合、上下联动的人事争议调解网络在全市初步形成。 (五)以“诚信待人、公正办事”为品牌,人事部门形象得到新提升 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干部队伍凝心聚力。局党组认真贯
12、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分工不分家,谋事不谋人,补台不拆台,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勇于开拓、敢于负责的集体。局党组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全局干部风正气顺,全局形成同心同德求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了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创建服务品牌。在内部管理上,建立完善了重点工作督查、挂牌上岗、限时服务、文明接待、领导信访接待日、特邀监察员、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市县联动上,建立了“月报、季会、年评”制度,形成了整体合力,促进了区域人事工作的协调发展。2004年,在全局开展了创人事人才服务品牌讨论活动,“
13、诚信待人、公正办事”成为全市人事系统的服务品牌。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在对外服务上,人事政府网站成为我们与社会沟通的网络桥梁,人才在线网站实现了人才业务的在线服务功能,外国专家网站为引智工作创造了条件。在对内服务上,内部网站成为处室信息交流的电子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人事业务辅助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网上办理、联网审批。 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人事”。在全市率先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局的政务公开工作先后向国务院政务公开调研组、省政府、省纪委有关会议进行了汇报,党务公开工作向中纪委、省纪委领导进行了汇报演示。 二、xx市
14、十一五人才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施“两率先、两步走”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创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人才工作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引进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到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23.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
15、才9824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4.1万人,全市人才总量占人口比例、本科以上人才比例、高级人才比例均居全省第5位。全市现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5人,市级以上专家407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9人,市科技骨干589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819人。 人才政策创新持续不断,人才环境得到优化。在人才引进方面,实行了放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简化人才流动和就业手续、柔性流动、特聘工作证、安家费和津贴资助等政策。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出台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169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职称社会化评审等政策。在人才激励方面,制定了人才最低收入保护价、技术要素参与收益
16、分配和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200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主导文件和沿江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8个配套文件,人才成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人才载体建设初见成效,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功能逐步增强。先后在江奎、长江电器、恒顺、大亚、金东纸业、华晨华通等集团企业建立了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博士后20多名,承担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45项。2002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国家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9名,创办企业25家。2004年8月,我市有3名留学回
17、国人员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全省23名)。2000年以来,全市引进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毕业生10000多人,年均增长20%以上,2004年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了较大突破,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300多人。引进了72名外国专家执行了61个智力引进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加快人才服务市场化进程,全面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了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了“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实施了“人才零距离”服务。一是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才市场先后开发引进了高层次人才猎头服务、委托招聘、委托择业、人才测评、职称社会化评审、会员制、人
18、才租赁、出国留学等服务功能。2001年以来,人才市场举办各类招聘4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1万多个,进场求职18万多人次。二是信息化水平提高。开设“人才在线”网站,实现了所有人才业务的在线服务和咨询功能,部分业务项目实现了网上“一办到底”,自主开发了人才服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档案电子影像管理系统、业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区域化合作加强,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在人才招聘、人才派遣等方面开展互惠交流;扩大与沿江各市的合作,联手招聘人才;巩固与高校的合作,与全国100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8所全国知名重点院校在镇江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
19、基地,先后有100多名研究生来镇江实习考察。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六多六少”:即传统专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造型人才少;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大专、中专人才多,技能型人才少。二是人才工作的有关政策落实不尽到位,一方面有些单位未落实或部分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部门)对优惠政策宣传、执行不力。三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主体不明确,企事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投入上过多依赖政府,人才资源开发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
20、成。四是人才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传统的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的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尚未彻底破除。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绩效显著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我市顺利实现“两率先、两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21、2、目标任务 (1)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9万人左右,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18%以上,高层次人才占4.6%;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比例达22%以上。 (2)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重点培植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绿色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节能)和环保、新型材料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国际经贸、高级管理人才,形成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优势群体,使人才结构和分布更趋合理,基本满足各领域对不同层次、不同人才的需求。(重点培植对象:三个支柱产业和几个潜在优势产业) (3)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人人争做贡献,个个奋发成才,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水平。通过公开招聘、柔性流动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引进各类人才。本科以上人才年均递增保持在11%以上,每年引进研究生、高级职称人才300人以上。 (4)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配置人力资本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改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使镇江成为人才积极向往、建功立业的聚集地。 12第13页 共13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