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考传播学概论参考资料: 14章一、填空,选择及名释1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3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4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7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不尽相同。8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
2、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比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9卢氏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10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11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的文章。12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进行的受众的调查。13伯洛提出略称为SMCR(即来源讯息渠道受者)后传播过程。14传播学模式的类型有: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其中最长用的是图像模式。15控制研究是研究传播学的第一个W。16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名释17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18
3、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民用工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19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2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21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22传播为研究的基本观点:历史的观点机率的观点系统的观点。23.调查问卷所要依循的原则是:先易反难。24回收率最高的问卷发送方式是访员面访。25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了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地研究方法。26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推理模式,比较模式。27控制实验法
4、区别于传播学其它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控制”。二、简答以及论述1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 答: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界定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定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提出“社会传播学院”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到课。但是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立下功勋。2.施拉姆的贡献答: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曾从事新闻实践及新闻教育工作,自30年代起开始研究传播学,并发费了几乎毕生的心血。他的历史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学科出发,而是“集大成”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整理使之完整化
5、,系统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先后在伊利落?斯坦福等大学建立了4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施拉姆并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了传播学的新鲜信息,刺激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3.传播学的诞生的条件答:从主观条件看,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为之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
6、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4.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答:做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在传播领域也不例外。媒介情景:这里所指的传播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并发展为复合型传播媒介。a.从美国的历史角度看,美国在传播学上是后起之秀。但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巨大成功。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并拥有美联化、合众社等一批全球闻名的媒介。b.从政治角度上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7、,美国总统杰弗逊甚至宣称“宁要报纸,不要政府”。政治家不得不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战争时,媒介对民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使媒介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c.经济上,美国的广告业绝大多数业务由媒介承担,成为资本主义大厦的支柱之一。d.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与弊,都得到充分的显露。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各国、各地区的优秀人才在二战的影响下流之美国,培育了大批新国思想、新学科之硕果,这些成果与传播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传播学,被人们称为多科性边缘学科。5.内容分析的长处与局取答
8、:长处:在调查和试验中,由于被查者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是人为设置的,而内容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地表现信息的特征。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于报刊、书籍、录音、录像,大多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资料室得到,因而所需的费用低。局限: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他一般只能得出内容讯息,较为表层的、直接的效果方面的结论,如能否吸引受众,是否使受众易于阅读和理解。至于较为深层的、间接的效果研究结论,只有在与其他传播学研究方法相配和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58章1.传播功能研究缘起于西方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学派。2.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力图用“游戏说”去解
9、释个人的传播行为。3.环境监测功能施拉姆曾把它比喻为“雷达功能”。4.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5.对社会解释和评论属于社会协调联系功能。6.娱乐功能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提出的。7.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8.最早提出把关这一概念的是库尔特?卢因。9.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在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10.潜网:任何
10、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形象化词概括为潜网。11.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问世,由美国人赛伯特、彼德森、施拉姆合著,是研究西方传媒体制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说的“报刊”实际上是指整个大众传播事业。包括“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2.自由论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天赋人权观。13.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取向相反,前者主要关注的是传播链上的受众一方,向者研究焦点则在于传播者一方。14.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分
11、析各种权力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用与控制。15.媒介控制的形态: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16.吹风,试探性气球,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属于政治控制。17.某些“小道德”不而走,造成误传或混乱的信息是信息的扩散性。18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在传播的数学原理一文中首次提 出了一般传播系统模式。19较早对信息种类作出概括的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20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21媒介: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和用于社会公从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22西方传播学界常把谷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1456的称为大
12、从传播开始的年代。23马可尼于1901年实现了横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信信号传递。24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民论占,根据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25.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二.简答及论述1.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
13、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2.大众传播四种控制理论与控制体系答:集权主义理论。思想诣是:a.国家利益高于一切。b.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自由主义理论。基本主张有:a.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b.之所以允许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真理。c.真理只有在各种
14、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社会责任理论。可以说是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和完善。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自由,不受约束,而社会责任理论则认为不受限制的 自由会带来危险,社会责任论认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的社会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注:对新闻事业的积极意义应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作答。)3.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答:一、政治控制集中欲体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政治控制主要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登记检查等手段对传播媒介进行控制。二、经济控制是最根本的控制形态,关键在
15、于媒介的所有权上,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具体化为垄断与广告两个方面。三、受众控制,受众总会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传播者,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四、自我控制是传播者对自身主动施加的约束 ,也称自律。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组织以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4.如何控制信息流量答: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要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不分年龄、性别对信息的多种需求。
16、其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道德意识倾向也有影响。第三,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第四,信息流量和个人因素也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具体的说,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相反,低量时要实行正反馈。5.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答:(1)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2)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场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
17、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3)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青睐。(4)网络。信息容量大,不受时间影响,有着高速传递信息的惊人能力,信息形式多样。网络还具有自己的特征:电脑网络具有连接网上的任何用户,使之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基本性能。自由互动性强,通过网络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反馈环节较强。传播活动多种多样等。6.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观点答:一、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又是他的媒介理论的中心观点,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
18、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英尼斯则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三、“冷媒介”和“热媒介”,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像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到人体某一感觉器官,传播对象在信息
19、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9-13章一、填空、选择及名释1.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听众的总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2.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3.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4.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
20、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5.实验对象较易回忆起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印证了可获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6.传播效果研究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个时期,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个时期,70年代至现在分为第三个时期。7.“魔弹论”观点的出现与当时西方流行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有密切的关系。8.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9.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及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10.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
21、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1.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可以说是“传播流程”研究的三部曲。12.J?T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的传播进行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13.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霍夫兰。14.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15.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16.李普曼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拟态环境”这
22、一观点。17.“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论文。18.“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识阶段,而且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19.“培养分析”最初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20.J?S?艾蒂玛和F?G?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假说。21.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是葛兰西。22.霍克海默与阿道尔诺以“文化工业”这个术语代替“大众文化”。23.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比作人体内的DNA的“比特”。2
23、4.美国在1996电信法中针对电视,有线电视网络节目和电脑网络通信内容制定了具体规定,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25.随着大众传播机构对电脑网络的积极运用,受众成员正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对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的“把头人”。二、问答及论述1.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答: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并非专门为某些人服务的活动。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组成。分散性。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隐匿性。大众传播机构对受众成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其进行的传播是隐匿的。2.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答
24、:(1)选择性接触 (2)选择性理解 (3)选择性记忆3.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答:(1)环境认知效果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4.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包括哪些?答:(1)政治既有倾向性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况5.简述“使用与满足”的概念答:大众传播是效果问题,可以从两种视角进行考察。一种是从传播的角度去考察传播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者给予了受众什么样的影响;另一种是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传者的媒介接触动机或者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
25、心理和行动上的效果。后一种视角构成了“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基本内容,“使用与满足研究”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后受到人们的肯定,再次复兴起来。6.“沉默的螺旋”理论包括哪些要点?答:(1)舆论的形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识。(3)这种环境认识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7.用“知识沟”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弱势群体答:松伯格为“知识沟”假说绘制模式图的中心意思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长,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造成“知识沟”原因还有以下几点:传播技能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对中国的弱势群体的分析则要同学们结合以上知识,与社会实际,再自己作答。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