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经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1)什么是犯罪组成?,(2)什么是犯罪客体、普通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简单客体、复杂客体?,(3)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区分是什么?,(4)什么是犯罪客观方面?,1/45,第六讲 犯罪客观方面,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要求、说明行为对犯罪客体侵犯性,而为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客观事实特征。,包含:,危
2、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地点、方法等。,2/45,二、特征,1,.,法定性,为刑法明文要求,2.客观性,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3.详细性,是详细而非抽象,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以及时间、地点、方法、伎俩等,4.,多样性,犯罪外在表现形式为复杂、多样,3/45,第二节 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概念和特征,危害行为,指行为人在其意识和意志支配下实施含有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身体动静。,特征,:,1.客观外在特征:,表现于外部身体动静,2.主观内在特征:,行为人心理态度支配,3.法律特征:,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4/45,以下行为不是危害行为:,1,、,缺乏意识和意志原因行为,:
3、,(1)身体条件反射行为;,(2)睡梦中言谈举止;,(3)精神病人实施有害于社会行为,(4)意外事件中行为,因为不能抗拒、不能预见原因引发;,(5)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时行为。,5/45,2,、,不含有社会危害性行为,:,(1)正当行为;,(2)正当行为。,3,、,欠缺刑事违法性行为,:,(1)不满14周岁或16周岁未成年人行为;,6/45,(一),作为,1.概念:行为人以,主动身体活动,所实施刑法禁止实施危害行为。即,“不应为而为”,。,2.作为实施方式:,(1),利用自己身体实施行为,(2)利用物质性工具,(3)利用自然力,(4)利用动物,(5)利用他人(无责任能力人)间接正犯,二、危害行为表
4、现形式,7/45,(二)不作为,1.概念,指刑法要求行为人必须推行某种特定义务,行为人能够推行而没有推行。即“应为而不为”。,2.特征,(1)是法律义务而非道德义务。,(2)不作为是不推行特定义务,(3)行为人含有推行特定义务现实可能性。,8/45,3.不作为中特定义务,特定义务,在一定社会关系内,基于一定事实与条件产生要求行为人实施一定主动行为详细法律义务。,义务起源,:,(1)起源于法律上明确要求。,(2)职务上、业务上所要求义务。,(3)先行行为引发义务。,9/45,思索:,特定义务起源仅限于以上几个吗?,危险共同体而产生作为义务?,10/45,案例,1,:,1某幼稚园阿姨带儿童们出去玩
5、,途经一个粪池时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入粪池。阿姨呼救。过来一个中学生,用树枝想把小孩挑上来,未能成功。用树枝丈量粪池,发觉该粪池只有不到一米深。后过来一个农民,跳入粪池将小孩救出,但小孩已经淹死。该案应怎样处理?,11/45,案例,2,:,2男青年甲和女青年乙谈恋爱并同居,乙曾经怀孕后堕胎。后甲想和乙断绝关系,乙不一样意,甲果断不再和乙来往。一日,乙到甲单身宿舍,要求双方继续保持恋爱关系,被甲拒绝。乙说,“那我就死给你看!”随即当着甲面喝下事先带来毒药。甲既未夺下药瓶,也没有采取救治办法,任由已经服毒乙躺在自己宿舍,自己出去逛了很长时间。后乙死亡。该案应怎样处理?,12/45,案例,3,:,某甲因
6、与女青年某丙通奸而曾向其妻某乙提出离婚。某日,甲与乙发生争吵扭打,被人劝开后,乙当着甲面服下慢性毒药。甲见状不睬不理,当晚外出看电影至深夜,12,时许,又到附近小酒店喝酒,尔后去另屋睡觉。延至次日乙终因毒力发作而死亡。,13/45,案例,4,:,在一个有雾早晨,某甲驾驶一辆卡车到某地拉煤。途中和其同坐在驾驶室某乙提醒说:今天有雾,别开得太快了。甲说没事,你注意瞧着点。于是,甲继续开快车,结果在一个路口将一横穿马路行人撞倒。二人下车一看,被害人丙已经昏迷,再看四面,空无一人。于是乙说:“快走”。半小时后,丙被行人送往医院抢救,但医生说假如及时抢救,丙能保住性命,但现在太迟了。后甲、乙被公安交警抓
7、获。,问:甲、乙行为应该怎样定性?,法条参考,14/45,交通肇事罪,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尤其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15/45,4.不作为犯罪理论分类:,(1)纯粹不作为犯:只能由不作为形式实现犯罪。,如我国刑法,261,条要求遗弃罪;,422,条拒传军令罪;,429,条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2)不纯粹不作为犯:既能够由作为实现,也能够由不作为实现。,以不作为形式实现有意杀人罪;放火罪等,16/45,思索题
8、:,持有性质是什么?,17/45,第三节 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概念,广义危害结果,: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社会关系所造成损害。,包含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直接与间接、属于组成要件结果和不属于组成要件结果等。,18/45,狭义危害结果,:又称组成要件结果,是由,犯罪实施行为造成,、依据,刑法分则要求,对于,成立犯罪,或者,犯罪既遂,含有决定意义危害结果。只存在于过失犯、间接有意犯罪和结果犯既遂犯中。,特征,:,(1)对成立犯罪或犯罪既遂含有决定意义;,(2)由组成要件行为即实施行为直接引发;,(3)由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要求。,19/45,提问:,每一个犯罪都必须具备危害结果吗?或者说,没有危害结果,
9、犯罪还能成立吗?,20/45,二、危害结果分类,(一),组成要件结果和非组成要件结果,1,、,组成要件结果,(,1,)对定罪含有决定意义,又称为定罪结果。如过失犯和间接有意犯罪中结果。,(,2,)区分犯罪既遂和未遂,21/45,2,、非组成要件结果,又称量刑结果。,(1)存在于未遂犯或中止犯中间结果,(2)存在于一些结果加重犯中,超出基本组成组成结果之外加重结果。,(3)存在于任何性质、任何形态随意结果。,22/45,(二),物质性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三),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直接结果,指有危害行为本身直接引发损害结果;,间接结果,指危害行为间接造成损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独
10、立另一现象作为联络中介。如财产被盗后被害人自杀等。,23/45,3,、危害结果刑法意义,1,)决定一些犯罪性质,如刑讯逼供时是否以肉刑致人伤残即是区分刑讯逼供罪与有意伤害罪标准,2,)标示犯罪危害程度,3,)影响刑罚量确实定,4,)赔偿或者罚金刑主要参考,24/45,第四节 因果关系,一、因果关系概念,1,、,刑法要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发与被引发关系。,2,、刑法理论上学说,(,1,)条件说,(,2,)原因说,(,3,)相当因果关系说,25/45,二、刑法中因果关系特征,1.,客观性,2.,相对性,3.次序性,4.,复杂性,5.,条件性和详细性,因果关系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危害行为
11、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发生,结果是否发生、程度怎样,也取决于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26/45,三、刑法上因果关系形式,1,、因果关系断绝,前条件对某一结果还没有起作用时,与此无关后条件造成了该结果发生。在此,前条件不是结果原因,例,1,27/45,2,、假定因果关系,即使某个行为造成结果发生,但即便没有该行为,因为其它情况也会产生一样结果。,例,2,28/45,3,、二重因果关系,两个以上行为分别都能造成结果发生,但在行为人没有意思联络情况下,竞合在一起造成了结果发生。,例,3,29/45,4,、重合因果关系,两个以上相互独立行为,单独不能造成结果发生,但合并在一起造成了结果发生。,例,
12、4,30/45,四、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联络,因果关系只是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负担刑事责任,除了危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客观因果关系外,还必须具备其它要件。,练习,31/45,第五节 犯罪时间、地点和 方法,一、犯罪时间,1,、,犯罪时间指行为人开始准备实施犯罪到犯罪到达既遂状态所连续时间。,2,、意义,(1)当刑法分则有明文要求时,犯罪时间成为犯罪组成要件。,(2)犯罪时间对于量刑有意义,是量刑酌定情节。,(3)对于刑法时间效力、时效起算含有主要意义。,32/45,二、犯罪地点,1,、,犯罪地点指犯罪发生位置和场所。,2,、意义:,(1)在刑法分则有明文
13、要求时成为犯罪组成要件。,(2)犯罪地点是量刑酌定情节,对于量刑有一定影响。,(3)犯罪地点对于确定刑法空间效力和刑事诉讼管辖有决定意义。,33/45,三、犯罪方法,1,、行为人实施犯罪实施行为时所采取伎俩和方法。,2,、意义,(1)在刑法分则有明文要求时成为犯罪组成要件。,(2)特定方法是区分此罪与彼罪标准,(,3,)犯罪方法是量刑酌定情节,对于量刑有一定影响,34/45,犯罪时间、地点、方法,第三百四十条,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二款),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
14、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35/45,犯罪时间、地点、方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它方法抢劫公私财物,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以下情形之一,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七)持枪抢劫;,36/45,例,1,甲以杀人有意,向乙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毒药,但在该毒药还没有起作用时,丙开枪杀死了乙。,37/45,例,2,下午,1,时执行死刑,在执行人正在抠动扳机瞬间,被害人父亲甲推开执行人,自己抠动扳机打死
15、了死刑犯乙。,38/45,例,3,甲与丙没有意思联络,都欲杀乙,并同时向乙开枪,且均打中了心脏。,39/45,例,4,甲与乙没有意思联络,都欲杀丙,分别向丙食物中投放了致死量,50%,毒药,二人行为重合到达了致死量,丙吃食物后死亡。,40/45,以下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说法哪些是正确?,A.,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有意破坏其汽车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不过,女友将汽车开出分钟后,即遇山洪暴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发生和甲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认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
16、,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死亡和乙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1/45,C.,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还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死亡和丙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丁持上膛手枪闯进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死亡和丁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组成有意杀人罪既遂,42/45,ABCD,主要考虑:,1,、前行为造成结果发生可能性大小,2,、介入原因对结果发生作用大小,3,、介入原因异常性大小,43/45,思索题,(1)怎样了解“无行为则无犯罪”?,(2)哪些结果对定罪有意义?哪些结果对量刑有意义?,44/45,参考文件:,1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中相关客观方面章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新论,第15、16、17章,法律出版社。,45/4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