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疯手机对现代人的影响调查方案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地铁上,坐着或站着的年轻人,十有八九在盯着手机看或者戴着耳机听;家里,爸爸妈妈孩子,不开电视机都改玩手机了看八卦,读新闻,开赛车;飞机上,起落架刚一着地,就听见滴滴滴滴开手机的声音;MSN、飞信、QQ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忘带手机,非常抓狂”的签名手机对现代人的影响已经无所不在了,对于人们这样痴迷于手机我们到底是该欣喜于高科技的发达,还是应反思于手机带来的危害呢?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手机具有作为单纯的通讯工具的第一身份和作为承载社会功能即人际交往的社会工具的第二身份。而这第二身份的存在使手机的使用社会化和复杂化了。其结果,一方面它使手机使用者获得
2、了一些促进社会交往的正社会功能,而另一方面它也使手机的使用者获得了一些负社会功能。这些负社会功能的存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形成了对手机使用者的反控制或人际关系的破坏。手机使用的负社会功能的存在原因主要是手机使用本身具有的私秘性、易侵入性和即时性等。手机的使用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影响,并且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分析手机现代人尤其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危害及负面影响。从倡议及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旨在引导现代人科学健康的使用手机。 二、调查内容1.组内成员搜集相关资料文献并确定调查题目,进行“预调查”。2.针对调查题目讨论合适
3、有效的问题,制作调查问卷。3.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现场采访,录像或者拍照。4.整理调查资料,制作ppt及视频等。得出评价与结论。5.制作结题报告。6.完成调查总报告。三、调查范围河北工业大学四、调研对象在校大学生,上班族,老年人等五、调查方案样本抽取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进行1 在河北工业大学校内抽取若干名在校大学生。2 在河北工业大学中抽取若干名上班族(主要为教职工)。3 在河北工业大学教师公寓抽取若干名老年居民。抽样的具体步骤与方法第一阶段:从河北工业大学中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第二阶段:从河北工业大学中抽取若干名教职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发放问
4、卷、照相或口头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第三阶段:从河北工业大学教师公寓抽取若干名老年居民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发放问卷或口头访问、录像的方式进行调查六、调查人员的组成及培训安排组内成员包括组长牛博杰,组员陈丽阳、任向展、柳凌飞、马国建。培训安排:在进行调查之前,组内成员首先通过网络,书本,文献资料及亲身经历,对与本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根据组内成员的特长,调查的实施方案由牛博杰、陈丽阳负责,调查过程中的图片搜集,照片制作由任向展、柳凌飞负责,调查PPT、视频制作及数据处理由马国建负责。在调查过程中,组内成员会充分参与各个环节中,对调查中承担的任务进行全盘考虑、明确分工,使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5、。七、调查进度安排1.准备阶段:9月3日10月14日。具体工作为设计调查方案,组织调查人员进行预调查,制作ppt,视频,开题报告。2.调查实施阶段:10月15日具体工作为按调查计划安排制作调查问卷,将调查人员进行分组,分别进入大学生、上班族(主要为教职工)、校内居民(主要为老年人)的活动区域,通过发放问卷、口头采访的形式进行实地调查。在每日调查结束之后进行问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补充调查。3资料整理阶段:为保证资料质量,调查问卷收回且检查无误后于当日交与组长牛博杰,由牛博杰安排组内成员集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处理要进行专门培训,强调自习认真,切忌马虎。最终形成结题报
6、告,展示成果。4.分析资料与撰写研究报告:实地调查和资料处理结束之后,组内成员进行课题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总结,最后完成调查总报告。参考文献1.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新媒体网2.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 作者:徐成芳、顾林 来源:学理论2011年32期3.手机危害潜在的危险 作者:康茹 来源:安全2004年04期4.手机辐射与人体健康 来源:通信世界2002年03期5.手机发展史 作者:周颖、沈艳秋 来源:科技信息2010年33期6.正确使用手机,防辐射保健康 来源:新闻世界健康生活2007年10期7手机致癌性比香烟强?来源:21世纪2010年05期8.世卫组织确认手机致癌? 作者:冯仑山 来源:世界博览2011年12期9.六成人不玩手机睡不着,睡前玩手机影响生育 稿源:生命时报10.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 作者:韩登亮、齐志斐11.浅谈手机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作者:孟庆东12.当心成为“手机控” 作者:武晓黎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2011081913.手机使用的负社会功能辨析简析手机对人的反控制 作者:李雪 来源:理论界2009101014.常用手机对人的大脑有危害吗? 作者:邵淑芬15.有害手机短信息的社会危害及其综合治理 作者:马海群、王琼 来源:情报科学2004032516.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