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角形的特性(1)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60、61页例1、例2,练习十五1、2、3题。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
2、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教学
3、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短片。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小段视频,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短片中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视频:金字塔、立交桥、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学生自由汇报。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取数学原型,让其明白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
4、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特性)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回忆及再现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设置问题更让学生在操作的同时去认真思考,发现并感悟知识的系统和联系,也从而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还存在哪些不足。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
5、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发现学生表达的局限性;再通过和课本对照,让学生自己感知自己的理解和课本的区别和分析问题的关键词语,更深的认识到自
6、己认识问题的局限和对三角形定义的核心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出示教材第60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鼓励学生尝试,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4、完成P60做一做5、教学例2: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
7、学生动手摆一摆,既调节了数学课堂一贯沉闷枯燥的氛围,又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然后再让他们观察比较,带动学生思考。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6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2、实验解疑。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操作性记忆,更加加深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五、总结评价,
8、质疑问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1)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特性:稳定性设计反思:研究教参发现,教材在三角形这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安排是从对身边的实物的观察中提炼出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观察,总结出三角形的基本特点及定义,然后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再通过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及自身的体验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本节课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点和特性,会画三角形的高。其中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9、三角形的“高”历来是教师们公认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破解这个难点成了我思考的主要方向。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分析,对于三角形的“高”,学生的困难主要是:一、什么是“高”;二、如何画“高”。其实,关于“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的。这种基础主要体现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中的高”的生活经验两个方面。而这些经验基础对于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的形成并没有呈现出多少同化效应,而是存在许多有待调适顺应的问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任意一点到对边引出的垂直线段,而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引出的垂直线段。从“任意点”到“指定点”,学生的心理需要有
10、一个调适的过程。生活中的“高”往往是以水平面为基准进行观察的,一旦“高”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陷入“斜面上的垂直线段是不是高”的迷惘状态。基于以上思考,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播放视频短片,既勾起学生大脑中对三角形的记忆,又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大量地存在于生活当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的重难点都在第二个环节“操作感知,理解概念”,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小组交流所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来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的特点。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此时,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三条边、三个
11、顶点、三个角”的直观认识上。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时,我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结合学生对课本的阅读辅以课件进行直观的演示,最后画高及板书三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后,组织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的高,引导学生画高前先确定一个顶点,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顶点对应一条底边”印象,为后面得出“三角形有三条高”这个结论以及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铺路搭桥。课件演示从三角形ABC的顶点A到它的对边BC作一条高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而是缓了一步,设计了“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这个问题,再次加强学生对“一条底边同样对应一个顶点”这个难点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时要先找到和这条底边相对应的顶点。有了这些铺垫,三角形的“高”怎么去画,我想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